西起新建路南段,与水西关毗邻,东至解放路南段,与开化寺街相望,是太原市区人烟稠密、繁华热闹的街巷之一。
水西门街,得名于太原城之水西门。明代太原城共有八座城门,东西南北各有两座。两座西门中,位于城北者叫阜城门;位于城南者叫振武门。因太原城东最高,北次之,最低的地势在西南角,所以,每遇水患,振武门一带必遭水淹。轻则街巷院落积水,久而不退;重则房倒屋塌,街衢不通,生灵涂炭。所以,城中父老皆称“振武门”为“水西门”,久而久之,“振武’”之雅号,遂被“水西”之俗称所取代,成为仅见于书载的名称。
说水西门,自然会涉及太原城。追溯太原城八座城门的历史,水西门为其最古老者。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潘美所建的太原城只有四座城门,东曰朝曦、西曰金肃、南曰开远、北曰怀德。明初扩建太原城时,“永平候谢成,展东南北三面”,唯有西边向南北延伸外,故址未动。于是宋代所建太原城的东门、南门和北门,都在这次扩建中毁于一旦,只有西门即金肃门未拆,略事修整后更名振武门,迄今算来已是10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代的水西门街,西至城门,东与西米市街隔“四神阁”连通,南入满洲城,北去都司街,是太原城中最宽的街道之一,宽达“涂容四轨”,可并列平行四辆马车。直至解放之前的民国年间,依然如旧,变化不大。
而今的水西门街,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西米市街并入,合二而一,为原水西门街长度之三倍。今水西门街中段和东段,即原来的西米市街,是明以来太原城中最大的米粟业贸易之所。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太原米粟业公会,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段南侧,至今砖刻的匾额仍然清晰可辨。
西米市街,在清以后远比水西门街繁华热闹,米铺、米店、粮行、油店,一家连接一家。直至太原沦入日军之手后,才日趋萧条,一蹶不振。解放初期,西米市街的米粟行业,在党的政策的保护下,重新蓬勃发展起来。1956年之后,这些米粟业合并为大粮店,分设于太原城中各主要街道,形成粮食供应网点。大约是50年代末期,太原市对城市街巷进行规划管理,西米市街遂并入水西门街,成为其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