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个上马街,北京有个下马街。”这是老辈太原人口头流传的一句民谚。这句谚语说的是,李自成就是从这里上马后,挥戈北上一直打到北京,在北京某街下马。于是,太原就此产生了“上马街”,北京也由此出现了个“下马街”。
李自成是否从上马街上马?北京是否有个下马街?姑且不论。需说明的是,上马街的名称,本与李闯王没有丝毫关系,它得名于明初问世的皇庙,清初与下马街合二为一 。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早二百余年 。不过,这句民谚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太原人民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是支持的,是寄以深切怀念和同情的。绝非清代《阳曲县志·志余》中所说的“满纸荒唐言”。
太原的皇庙,是民国之前太原地区唯一的黄琉璃瓦建筑,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地方。明代晋藩就在这里奉祀皇帝和皇后的神位,每逢国家大典,如万寿(帝后生日)、国丧、元旦、新帝登极,朱氏皇族诸王和驻并文臣武将,都必来此祭祖。
皇庙,坐北朝南,原庙的后墙就在上马街中段南侧。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正街因皇庙得名,叫皇庙巷。明代每逢祭祀,只有朱家诸王和晋省高官,方可由此巷直入庙宇。而一般的地方官吏不论文武,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口下马、下轿,穿巷南去入庙。祭祀毕,则从皇庙东巷南口拐至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去。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下马的地方,即皇庙西巷北口之西叫做下马街;将上马的地方,即皇庙东巷北口之东,叫做上马街。
逮于清代,废弃明代规矩,改皇庙为万寿宫,皇庙巷亦更名为万寿宫街。凡去皇庙即万寿宫祭祀,均由万寿宫街直入,再无明代上马下马之赘举。于是,原本是一条街巷上的两个名称“上马街”、“下马街”,遂会二而一,统称为上马街。
上马街是太原旧城区中文化教育单位比较集中的街巷。在长七百米、宽九米许的走道两边,分驻着太原教育学院、进山中学、太原七中等各大中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又以进山中学历史较长,名声较大。
进山中学创建于1922年,由当时山西首屈一指的人物阎锡山私办。初创之际,取名“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校”,据说是以阎氏召开的“进山会议”所命名。进山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这里就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当时太原乃至于山西全省进步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在建国前的二十七年中,进山中学培养出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诸如何雁秋、邓初民、池必卿、纪廷梓、程子华、裴丽生等等。他们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建国前的二十七年中,进山中学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诸如王瑶、徐士瑚、张沛霖、李振麟、张桂联、常凤、李亚晋、常时贞、邢炳南、卫兴华,以及台湾中央大学教授阎沁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学东方历史系朱葆晋。他们为祖国和世界的文化科学事业,做出卓著的贡献。
尤其不能使人忘怀的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进山中学的乔亚、徐惠云等数十名师生,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与敌人进行公开的和隐蔽的斗争中,抛头洒血,死而后已,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进山中学的光荣传统和英雄风范,为后来进山中学的师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