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有不少走向特别的街巷,如:五拐巷,呈双w走向,须拐五次弯,才能从这个巷口走到那个巷口。而万字巷,又呈佛家万字走向,简直像座迷宫。我们将要述叙的“平民路”,则呈t字走向,全长 660多米的一条街,有三个路口,由西口出通往绿柳巷,由东口可达解放路,至于南口则在后营坊街,隔街与前营坊街相望。
如今的平民路一带,在明王朝之前,是太原北城门外城郊,及至明初扩建太原城时,圈入城中,地处城内西北隅。在整个明清两代的 500 多年中,这里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开发和利用,是一片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狐兔出没其间的荒野。直至民国之初,依然如故,后营坊街便是地处最边缘的居民住宅。再向西去,即今平民路故址,则是菜农垦植的菜地,因其临近后营坊街,俗称“后营坊菜园”。
1924年8月,即民国13年秋,平民中学购买了这里的空地,创建了校舍,而后才不断有民户迁来,修房筑舍,渐成街巷,并以平民中学的校名作为街名,取名“平民路”。有人曾说,平民路是因为这里多为城市平民聚居,故名,实是穿凿附会之说。
平民中学,全称“私立太原平民中学校”,是以北京大学热心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山西籍学生为主,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部分晋籍学生,捐款集资联合创办的一所私立普通中学校。该校于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春季在北京中国大学大礼堂召开发起人筹备大会,确定校名。并于同年 4月30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决定回晋筹办一切。也就是在这一年的 月1日,平民中学正式在太原的精营西边街开办并召收学生。二年之后,平民中学的新校舍竣工于后营坊街的北畔(即今平民路山西化学厂宿舍至营坊街小学一带)。自此,该校逐年扩大,屡增新舍与设备,遂渐成为太原成绩良好、校舍新颖的私立中学,校誉鹊起于晋阳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民中学先后移址徐沟、临汾、运城、西安,以及陕西的固县、汉中的南郑,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抗战胜利后,始迁人北京。但是,因原校名难以备案,选改用原北平“私立大成中学校”的名义招生,落址于北京鼓楼西清末摄政王府。直至北京和平解放,交由国家统一管理。
平民中学就这样从太原的大地上永远消失了,但是,因它的创建而产生的平民路,却传衍了下来。每当人们追溯平民路的产生、命名和历史渊源时,始终没有忘记,在灾难深重的20世纪20年代初,曾有那么一批有识之土,在自己学得文化知识后,没有忘记故土的人们,他们为发展山西和太原的教育事业,捐资集款,奔走相告,创办了一所育人育才的学校。这所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虽然是有限的,但是,这种精神,这种行为,永远铭记在太原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