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坊街为东西走向,成街于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城扩建之后。据地方志载,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名叫做“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
说城隍庙,先弄清“城隍”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这对理解这条街名会有些帮助。城隍两个字的本意,古籍说的明白:“崇墉为城,环水为隍。”用现在的话说,城是指城墙,隍乃指护城河。而城隍庙是中国各类庙宇中的一种,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的传统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福寿安康,而且对善恶人等能够及时地阴以报赏和惩罚,补阳世间王法所不及。所以,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奉为全城最不得了的神明。
我国奉祀城隍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宋代已非常普遍。当时,太原城的城隍庙就建在开远门(即后来的迎泽门)内东侧朝真坊内。金、元两代又迁址城西南角的三桂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明廷正式规定了各府、州、县城隍神的等级。太原府的城隍神列属为“公”,名曰“威灵公”。就在这年,太原大兴土木,新建了这座城隍庙。然而洪武间创建的城隍庙,在嘉靖十八年秋九月二十日毁之于香火,规模与形制已不得而知。我们所讲的这座城隍庙是嘉靖十九年六月在其废墟上新建的。
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高大的庙门两边,各有牌楼一座,左楼坊额曰“灵通元造”,右楼坊额曰“泽庇苍生”。庙门正南面隔街建有富丽堂皇的“乐楼”,供城隍神娱乐看戏。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家眷休息的地方。至于两底配殿,均塑有阴司地狱各处,神象狰狞,面目可怖,同常人一般大小。整个庙宇的后院,是一个开阔的花园,园中花草茂盛,菜蔬飘香。
依据当时的规定,凡新任太原府的知府及其它地方官,上任之始必先要祭拜城隍,当晚住庙院致斋馆,夜间还须斋食沐浴举行对城隍起誓的仪式。凡誓有既定程式、内容,大约为“毋敢倾僚陷吏,暴虐小民,期神之祥而佐其不逮”,至次日天明方可正式入衙上任。
按祭祀规矩,每年的三月之望(十五日)为大祭城隍之日。是时,由太原知府或由知府责成其他官员,亲临庙中祭以“羊一、帛一、爵三”。
据《阳曲县志·志余》所载,在城隍庙山门之东墙壁,原嵌有“晋溪隐君家训石刻”一通。时人称之为“家训碑”,碑文 280余字,通篇都是教育后人晚辈,如何作人,如何处事。字里行间流溢着我国古人作人做事的标准,散发着那个时代的浓郁气息。从这短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华夏仁人淳朴、诚厚、笃实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此碑现珍藏于太原双塔永祚寺。
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太原军政府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被废弃,庙院被利用开办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织品的轻纺工业企业——平民工厂。据当时的有关资产记载,及至民国35年时,平民工厂“年产各种布呢二千余匹,提花毯一万块,线袜五千打,时鞋八千对,毛巾三百打”,资本达大洋五万。
城隍庙改建为平民工厂之后,城隍庙街也失去其做为街名的最初意义,送去掉庙字,以城隍两字的谐音“成方”为新名,更名为“成方街”。后来,又以成方的谐音“城坊”为名,改作“城坊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