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青海

青海

青海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每年七八月间的万亩油菜花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有着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每年5月-10月是去青海自驾游的最佳季节。

新寨嘉那玛尼堆

新寨嘉那玛尼堆

结古寺的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住在结古镇东边的新寨村,并在此修建嘛呢堆。藏族人民有个传统,认为每往玛尼堆上摞一块石头,就多一份功德,所以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新寨嘛呢堆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众人拾柴”已经形成了高1.5米的嘛呢石墙围绕着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大的嘛呢石城,城中红色神塔威严耸立,经幡随风飘舞,庄严神圣,据说,这里有25亿块嘛呢石,堪称“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了解更多>>

香加

香加

在都兰垭口西64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镇叫香日德。从这里弯向南就可进入布尔汗布达山腹地,也是进入巴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条通道。香加河谷地带的南面就是布尔汗布达山脉,有常年不化的雪峰,发源于布尔汗布达山脉和果洛州的冬给措那湖的托索河流经香加,再经香日德流入柴达木盆地。因为托索河的滋润,香加成为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一块重要的农业产区。平坦的河谷平原上种满了青稞、油菜等多种农作物。   在都兰垭口西64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镇叫香日德。从这里弯向南就可进入布尔汗布达山腹地,也是进入巴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条通道。香加河谷地带的南面就是布尔汗布达山脉,有常年不化的雪峰,发源于布尔汗布达山脉和果洛州的冬给措那湖的托索河流经香加,再经香日德流入柴达木盆地。因为托索河的滋润,香加成为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一块重要的农业产区。平坦的河谷平原上种满了青稞、油菜等多种农作物。

了解更多>>

锡铁山矿

锡铁山矿

锡铁山位于格尔木市东北方向,大约140千米的地方。是大漠中陡然耸起一座峻峭的山脉,海拔是4037米,被人们称作神奇的宝库的锡铁山。这里有著名的锡铁山铅锌矿。

了解更多>>

西宁儿童公园

西宁儿童公园

西宁儿童公园,位于西宁城西西关桥南,南川河西侧,东与南川河相邻,西与黄河路相邻,北与西关桥相邻,南与青海省少儿活动中心相邻。西宁儿童公园是儿童的乐园,欢乐的世界,进入儿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中心广场,广场两边并排着12生肖的石刻,这组石刻栩栩如生。广场背后是一座大型喷泉池、节日之夜,喷泉五彩缤纷,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地方。

了解更多>>

吐蕃墓葬群

吐蕃墓葬群

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西岸,距都兰县城约10多公里。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大小墓葬共计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何,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墓葬墓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高1米、宽3米。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遗迹。 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饰品、木碗、木碟、木鸟兽、陶罐、古藏文木牍、彩桧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其丝绸质料良好,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丝绸品种有绵、绫、绢、刺绣等。图案中有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车马人物狩猎、西域人图像、织绵袜等为我国首次发现。

了解更多>>

通天河

通天河

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州的名字,全长800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在青康公路上旅行,在距离结古镇20千米的地方,可以看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纪念碑,旁边就是气势磅礴的通天河。 这里风光险峻奇绝,自古以来就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天河上游的一大天堑。过去,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西游记中著名的过渡晒经的章节就发生在这里。如今的通天渡已经建起了一座七孔钢筋水泥大桥。漂泊千年的牛皮筏子已经成了人们猎奇摄影追逐的目标。

了解更多>>

天峻石林

天峻石林

天峻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闻名遐迩的青海湖西侧,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古国所在地,不仅有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而且风景迷人堪称人间仙境,被人们誉为“青海湖畔的香格里拉”。   天峻石林位于天峻县城西部天峻山上,这座山坐西朝东,巍峨高大,气势雄伟,松柏挺立,绿草铺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山上山下风光绮丽、景象万千。在主峰背后,连绵交错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峰顶光秃秃没有绿色。   主峰的南面坡上,矗立着数一百计的群山石林,多半呈青灰色,褐红、灰、白等色掺杂其间。在石林的一侧,有一座达十多丈的石壁,石壁间有许多石洞。继而向下,在一块绿草滩是,横卧着几块粉红色的岩石,有大有小,多姿多态。山峰两侧的天峻沟和瞎熊沟里奇峰林立,亦幻亦真,既有云南石林的秀丽清雅,又多了许多雄浑伟岸的突峰兀仞。   它们有的笔直高大,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傲骨不凡,有的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这些石林色彩掺杂,横涂竖抹,有淡雅的,有浓烈的,天然浑成,妙然成趣。站在山下,翘首相望,轻云薄雾在山间缭绕,犹如一幅水墨丹青画。沿着铺满碎石的山间道路缓步前行,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山坡上一个个造型奇特的巨石,仿佛是破山崖而出,丝毫不拖泥带水。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似观音静立,有的像白驼负重,有的如神鹰卧伏,形态各异,妙趣天成。另一侧山坡上,则矗立着一丛丛、一座座数以百计的群山石林,仿佛人工雕凿一般。或笔直高大,或婀娜多姿。凝视间,似有众神齐聚,身姿仪态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又有雄狮奔腾,威风凛凛;还有石猴、石龟、石笋……石林入口处,一尊石驼仰头卧地,仿佛是这神山的守卫者。这些石林多半呈青灰色,褐红、灰、白等色掺杂其间,横涂竖抹,有的淡雅、有的浓烈,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天峻石林的岩层构造与云南石林相同,都是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的奇景盛观。形成于距今约3.5亿年前的石炭纪。所不同的是,天峻石林在形成过程中遭遇了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缺水、干旱,水蚀过程未能完成,而是经过漫长的风蚀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独特风貌。   天峻山在天峻山也是动物的极乐世界,山上栖息着雪豹、马鹿、獐子、石羊、黄羊、狐狸、兔子等动物,还有老鹰、雪鸡、马鸡等众多的珍禽。天峻山是柴达木东方的屏风和门户。

了解更多>>

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口的海拔是5231米,如果你不是来青海省登山的话,这里也许是你登上的最高点了。在唐古拉山口矗立着石碑,大部分旅游者都会在这里留影。公路边上是嘛呢堆和经幡,经常可以看到有虔诚的藏族佛教徒叩拜,他们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沿着公路一路用五体投地的“长头”磕拜到这里的,沧桑与虔诚都写在脸上和身上,令人感动。可以给他们照相,但不要打搅他们的祈祷。   唐古拉山口两面被两座雪山夹持着,西边是海拔为6022米的唐古拉山;东边是海拔为6104米的龙亚拉峰,这两座雪山都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可以攀登的雪山,去攀登它们的进山路线皆从唐古拉山口附近出发。 唐古拉山口

了解更多>>

索南达杰保护站

索南达杰保护站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由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组织建立,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2952公里处,海拔4500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以在反盗猎斗争中牺牲的中共青海省治多县县委书记,革命烈士杰桑·索南达杰同志的名字命名。

了解更多>>

时轮学院

时轮学院

时轮学院,除学习修观时轮密乘外,主要是学习时轮天文历算的园地,故又称“时轮修法院”。塔尔寺时轮学院藏语全称为“丁科柔丹洛赛林”,’意为“时轮具种慧明洲”,简称“丁科札仓”,始建于藏历乾隆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大法台却西·阿旺协智丹臼尼玛按照上师香萨班智达·罗桑达杰嘉措的意图而主持创建的。  学院学僧除参加寺院举行的佛事活动和本学院进行法会外,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术科以讲授经文为主,兼修律仪,闭关修持,背诵闭关前行四支术,预备加行六支术以及灌顶法,要求学僧在时轮术科方面学有成就;二是里科内修,主要阐述宇宙中众生依赖生存的规律法则,求学僧以术科内所熟悉的预备行为前导,获得里科内修时生起的证悟;三是表科外修,主要讲解整个宇宙的生起、运行规律及毁灭。时轮乘认为宇宙轮转与时季变化,犹如一个有规则的巨轮,年复一年,昼夜不息地运转,故称“金刚时轮”,即表科外轮。这门学科详细论述整个宇宙的生起形成与运转规律以及将来毁灭的道理,并解释“劫”的缘起。在修学过程中,以讲、听为主,传授推算仪和图谱,观测经纬和星座位置,亦修“数理”推算法和占卜法、天文历算法、天干地支运用法等。其中四世班禅桑却吉坚赞的《时轮广释》中的“摄义真实性光明”代赤 加木样图旦尼玛的《时轮起次第论》和克珠杰的〈时轮圆满次第笔录》、《时轮教授秘诀念修四支》和《瑜伽加行六支》灌顶等是学僧的必修课。课程主要由学院堪布和讲经师讲授。时轮学院尚未创建之前,由香萨班智达· 罗桑达杰嘉措为全寺几千僧人传授时轮灌顶加行法,四种灌顶和七种灌顶法。为时轮学院传授时轮法之始。1935年4月,九世班禅大师洛桑图旦却吉尼玛莅临塔尔寺,在这里先后几次为全寺僧众传授时轮灌顶大法,有青海蒙藏各族信教群众数万人参加。他还要求寺院在四面各建一座时轮大塔,1943年,寺院遵九世班禅大师的遗愿,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门前建了一座高13米,周长36米的大时轮塔。时轮学院于三月初八日,绘制彩粉曼荼罗修供时轮金刚坛城进行烧祭护摩、诵修供龙。凡逢初八日施供卓玛度母,逢十三日礼供十六尊者(十六罗汉),十五日和十六日是修供时轮金刚的良辰吉日,二十九日向护法本尊诵修“岗索”经文。车夏季法会期间,学习诵经音调快诵法和缓诵法以及结手印法;修夏安居时,练习跳神舞和弹线法;秋季法会时学习法乐击奏和吹奏;春季法会时诵修“时轮金刚法”。学院经堂内除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文殊菩萨、无量寿佛等佛像外,主供时轮金刚像,红铜馏金,其造形有一千只手、一千颗头,俗称千首千手时轮金刚佛,犹如车轮,十分别致。  藏族的天文历算也有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献资料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从前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较为简单、粗浅、直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天体和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推向新的阶段,开始能分辨出太阳系里的一些行星和卫星。如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月球等。将天上一些星的集合体分成二十八宿,把天穹分成十二宫,把地面分成十二部分(即十二个地支)。十二地支配上十二属相成为十二地支属相。藏族天文历算因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内地汉历的先进可取部分而逐渐变得合乎规律和科学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许多天文历算的经典。与此同时,西藏派4名藏族青年去长安求学,学习了《九部续》、《三部释解》等历算典籍,并译成藏文带回西藏,对西藏的天文历算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元8世纪,黄历历书《暮人金算》、《达那琼瓦朵》等传入藏区,尼泊尔的《嘎尼羊孜》也相续传人雪域。此后金城公主进藏,又将《算学七续圣典》、《八支》等译成藏文。内地历算学家班智达达瓦纳波到雪域后,仔细观察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编撰了《冬夏至图表》、《五行珍贵之明灯》等历算典籍。藏族历算学家鲁布泊桑杰益西反复研究日影、发明了准确测算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土赤普”仪器,对西藏天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公元11世纪,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达瓦贡布入藏,与著名藏族翻译家卓西饶札合作将《时轮释难》一书由赞文译成藏文。此年正是火兔年(即公元1027年),由达瓦沃赛以此年为第一绕迥(胜生,原为印度计年法),创制了藏历历法,形成藏历年制,沿用至今。公元1915年(藏历木兔年),西藏创办了“门孜康”(即医算局),广招学徒,系统讲授天文历算理论,培养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才。塔尔寺时轮学院对青海藏族天文历算学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也为青海、内蒙古的藏族、蒙古族培养了一些天文历算学者。天文历算在牧区的生产生活中经常应用,至今它还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一年中总的气象趋势、季节变化、雨水大小及各种灾害等情况。据说时轮学修养高深的学者,能够较准确地解释预报五星的各种运动现象,日食月食的日期以及地震的发生等。对此颇受学术界重视,只不过没有广泛弘传和深入研究而已。据说塔尔寺时轮学院有成就的僧人在测算到有日月食或地展发生前,将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大概时间写在纸上,悄悄贴在大经堂的墙上或门上,但不署姓名,唯恐预测不准而惹人议论。  该学院学僧学完规定课程后,能熟练地背诵《时轮根本释》,在僧会上经过答辩,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授予“泽然巴格西”(历算学博士)学位。按学院规定,也有破例授予荣誉学位的泽然巴格西。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