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青海

青海

青海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每年七八月间的万亩油菜花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有着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每年5月-10月是去青海自驾游的最佳季节。

尕海古城

尕海古城

城东西长435米,南北宽436米,呈正方形。城墙宽12米、高4.8米,夯土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宽约7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为原来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汉代的五铢钱、灰色陶片、残铜镜等。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尕朵觉卧神山

尕朵觉卧神山

位于离称多县城约140公里的尕朵乡境内,尕朵觉卧由28个环绕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高达5395米,山势高峻挺拔、气势磅礴。主峰终年积雪不化,银装素裹,巍峨壮观。在佛教经典《甘珠尔》中记述了尕朵觉卧神山有关悟道成佛的功德。吐蕃时期吐蕃赞普将此山奉为藏区的主要圣山之一而朝拜供奉。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以它为岭国的主要圣山之一供奉祭祀。因此,尕朵觉卧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千古名山。 由于当地群众的自觉保护,尕朵觉卧山未曾受到人为的破坏和污染,生态保持着原生状态。尕杂觉卧的山沟和山腰生长着茂密葱郁的灌木林,栖息着白唇鹿、马鹿、藏羚羊、岩羊、雪豹、猞猁、黑颈鹤、雪鸡和麝等珍稀动物。山上还生长着雪莲、雪茶、雪滴石、红景天、贝母、冬虫夏草等高原珍贵植物。每年从藏区各地到此转山朝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

了解更多>>

尕藏寺

尕藏寺

尕藏寺藏语称“尕藏班觉楞”,意思是“善缘富乐洲”,是称多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据传,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藏,途径玉树地区,在嘎哇隆巴(今称文乡)讲经灌顶,聚信徒一万余众。由此,嘎哇隆巴更名为“称多”,并在上庄接收一名弟子,叫阿尼当巴。三年后,阿尼当巴按八思巴在称多修建一座“尕藏班觉楞”的旨意,创建尕藏寺,并在八思巴讲经的地方修建“百玛尕宝”坐台,以示纪念。把八思巴赠送的释迦牟尼像一尊、以金银汁写于黑纸上的全套大藏经、1.5尺高的合金梵塔一座、九尖摇玲一个,视为珍物,供在寺内。此后,八思巴曾向该寺颁赐命书一道,命书以蒙古、汉藏三种文字写于锦缎之上,要求当地居民向寺院贡纳酥油、黄金、青稞、牲畜等,规定任何人不得侵犯寺院,并向阿尼当巴哀噶扎巴赐给主管当地政教的象牙章和白檀木葬一枚。在元王朝和八思巴的扶持下,该寺发展很快。元代最盛时,传说寺院建筑从现在的称文乡钟松庄一直修到峨莱山,寺僧多达1900余人。八思巴去世后,阿尼当巴哀噶扎巴还任过元朝帝师,云游萨迦、五台山等,声势显赫。   尕藏寺原藏文物极为丰富,有明代铸造的妙金刚菩萨一尊,上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清代铸造的无量寿佛像一尊,上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字样;明代打制的铜钹四副,其中一副镌有“大明玄德年造”字样;明洪武年间所绣制的跳神舞衣两件。另有传为八思巴坐过的法台一座。最为珍贵的是,该寺原贡铸有唐朝年号的一尊释迦牟尼像,高2米许。据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唐太宗赠一尊无底释迦牟尼像,以示宗室女出嫁不带全物。公主去世后,唐朝又送吐蕃释迦牟尼像一尊,此像即尕藏寺所藏。还有历代中央政府册封称多地区部落头人和宗教上层的锦缎丝带封诰等。   尕藏寺的活佛系统主要有阿尼当巴和罗日喇嘛。阿尼当巴系统以八思巴弟子哀噶扎巴为一世,传有14世;罗日喇嘛系统,传有13世。   位于玉树州称多县称文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 尕藏寺

了解更多>>

湟中县

湟中县

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 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6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 湟中县著名旅游景点有塔尔寺。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 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2个镇、24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

了解更多>>

杂多县澜沧江源头

杂多县澜沧江源头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它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出境则叫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全长4909公里。这条河在中国境内的流程为2198公里。 这条大河与长江、黄河一起发源于青南高原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澜沧江源头的认定都有极大的争议,自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大批的国内外专家都曾深入河源地区进行考察,但由于当地地形情况负责,河流众多,一直难以最后认定,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直到2002年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才比较科学地认定,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境内的吉富山,海拔5,200米. 澜沧江源头有着旖旎的自然环境,各种保护野生动物众多,但非常难以深入。旅行者大多只能到达澜沧江源头之河扎阿曲,并顺它的岸边感受澜沧江第一城——杂曲县,这里的扎阿曲已经有了浩荡博大的气势。而县城背仰大山,面对开阔的河流,也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

了解更多>>

原子城西海镇

原子城西海镇

在50年代,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首先是选址,经过再三斟酌,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对外称二二一厂。 总面积570平方公里,这里便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地倾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1964年10月16日,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诞生。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国营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现在的原子城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了解更多>>

玉树结古镇

玉树结古镇

结古镇是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之地的玉树州州政府所在地。藏语意为“货物集散的地方”,历史上,川西雅州每年要发出9万驮茶叶至结古,然后由结古发5万驮至西藏拉萨,4万驮在青海省南部各蒙藏族聚居地区销售,所以这里古来就是青、川、藏三地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玉树全县的海拔非常高,在4500米左右。其中附近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00多座。还有许多的淡水湖泊和河流遍布全境。   结古镇附近的草甸草场面积广大,“玉树草原”一直以独特的风情名闻于外。结古镇时值赛马会举办的时候,整个就会沉浸在铺天盖地的欢腾之中,歌声时聚时散,有的婉转,有的激昂,五色彩袖舞着美丽的“伊”……在结古镇这样天高云低的地方,有着绝对不同于别处“花儿会”的特别的味道。这是青海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举办时间是每年7月25日--8月1日。 玉树结古镇相册

了解更多>>

医明学院

医明学院

塔尔寺医明学院,藏语全称“索柔延盘达杰诺布林”,意译为“医明兴盛利生洲”,简称“曼巴札仓”。最初的医明学院是一座规模很小的经堂,系塔尔寺第十八任大法台却藏·罗桑丹坚赞负责于1711年创建。因青海罗卜藏丹津事件,却藏活佛受株连于雍正元年(1723年)在大通衙门庄火焚罹难。他所创建的经堂亦被清兵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于藏历火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卓仓班智达·罗桑丹贝坚赞负责建成。医明学院是塔尔寺四大学院之一,为学僧唪诵佛经和学习研究藏医药知识的学府机构。现在寺院另设一所藏医院,专为各族群众治病,闻名遐迩,也是医明学院学僧从事医药实践活动的场所。   藏医药学在雪域这块土地上滋生的历史是悠久的。早在远古时代,生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逐步认识了一些植物、矿物、金属的性能及药理知识,并积累了用这些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同时在狩猎活动中又逐步体验到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故很早就有“有毒就有药的说法”。藏区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苯医”,当时尚未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主要靠三疗法即放血疗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治病,或用酥油、草滩上长出蘑菇状的“马皮泡”止血,青稞酒糟治疗外伤等原始简易疗法。吐蕃赤松德赞(742—799年)时期,出现了藏族自己的名医新老宇妥·云丹贡波及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宇妥·云丹贡波于公元8世纪创办了西藏工布曼隆藏医学校(属私塾性质),这是雪域第一所最早学习医学的学校。在长时期医疗实践过程中,藏医吸收了汉族医学和印度医学的部分内容,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医学体系和理论,后来它对蒙古族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过去蒙古族的主要医学典籍也是《四部医典》,由藏文译成蒙古文。内外蒙古地区寺院的曼巴多依据藏文《四部医典》诊病治病。藏医的诊断主要采用“望、问、切、闻”和查验大小便、痰等方法。植物、动物、金属、矿物等是藏医采用的主要药物。药物配制法是将各味生药按方配合,研制成细末,或用蜂蜜和酥油炼成丸药,药制成后还需由喇嘛诵经祈祷,举行加持,据说经加持后的药物可增强其效力。治疗方法有内服药、外敷药膏,艾灸、放血、拔火罐、药浴等。一些特殊加工的藏药,如“珍珠七十味”等,对许多地方病有奇特的疗效。  塔尔寺医明学院的学僧,除参加全寺性佛事活动和本院一般佛事活动外,主要学习《四部医典》、《药王月诊》、《晶珠本草》、《辨识药物分类》等。其中《四部医典》是藏医名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则部,比较系统地罗列了藏医理论体系的纲目,并结有大树,用大树主干、枝叶来形象地示意人体各部位及病理。第二部分为叙述部,系统地讲述生理、病理、药物、配方及治疗原则等。第三部分为密诀部,论述各种疾病的分类及治疗。第四部分为后序部,论述诊断,制剂、药物炮制、针灸、外科手术等。《晶珠本草》一书类似《本草纲目》,其中记载有2000多种药物,临床常用的有400——500种。  医明学院第二任堪布按藏医学程序,将学僧分为四个学级,即学习藏医根本论级、途释论级、密决论级和外论级。学院 堪布根据学僧程度分级分类授课,有初一、二级讲授药品分类法,如草部、木部、右部、土金部等,同时鉴别药材的根、茎、实、 叶、味、气、性、湿凉寒热的功能。要求四个学级的学僧共同学习和研究藏医特有的“辨病示意树绘图”和石子投穴图、人体解剖图、经络示意图等医学知识,讲授切脉术、闻味分辨诊病术、探寻发病诊断术的“望、问、切、闻”四种诊断分析病情的知识。学院对药物的配制采挖也十分重视。经师详细讲解煎剂,独味特效药剂、粉剂、泻剂、药浴、流浸膏制法、蜂蜜干膏制法、焖煅法、扎穴放血法、导引便秘法、百味大补丸配制法等系统技艺。中医药中的炒、灸、蒸荟方法藏医中很少用。藏药炮制招的辅料,也有民族特点,如多用牛奶、酸奶汁、酥油、藏酒等。在夏秋两季的法会上为学僧展示各种不同的药石和植物药,并让他们根据《药物辨认分类法》一一辩认。夏令安居解制之后,经师带领学僧,走出寺院,到帐房台的白水滩静房修行地采集药物,为期7天。这是一次采集辩别药物的实践活动,一年一次形成制度。医明学院要求学僧经医双修,即佛学知识和藏医知识并重。佛教方面,如修药师佛法、毗卢遮那佛法、大威德金刚法等。并修“事续”及上述三部主尊的法坛绘制法和观想法,持念药师真言,学习佛赞音律,建立曼荼罗图型(坛城),跳法舞,练手印,吹奏佛乐法器等基本功。对四级中的高两级学憎要求以六波罗蜜多(六度)为准则,探病施药,进而深修医经中摄持次第思修法,圆满禅定法以及闻、思、修三方面的哲理,学僧若能熟练背诵《四部医典》的原文,解释原文内容和疑难论点,经答辩核准,可授予“曼然巴”(医学博士)学位。也有特殊给予荣誉学位的定例。其他佛事活动跟显宗学院的学僧一样。  塔尔寺医明学院自创建以来,先后培育了大批的藏医、藏药人才。在过去,交通闭塞、缺医少药的牧区,仅靠寺院的藏医(曼巴)为牧民群众治病,为牧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而 且在青海六个自治州及所属县、乡、镇都相继建立了藏医院或 蒙藏医院,专门设立藏医学校,培养藏医药人才。藏医从寺院 走向社会,为广大各族群众服务。青海省会西宁乃至北京首都 先后成立了藏医院。许多国家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藏医 学。藏医药是藏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藏族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生理、病理,到整个诊断、治疗以及对药物的研制使用,都具有民族特色,通过挖掘、搜集、整理,一批极有价值的藏医典籍出版发行,有的已译成汉文、英文。藏医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了解更多>>

星宿海、错瓦尕什则多卡寺

星宿海、错瓦尕什则多卡寺

错瓦尕什则多卡寺,它是真正的黄河第一寺。寺院在面向鄂陵湖的一面,有一座几百米长的嘛呢石经墙和佛塔,非常引人注目,如果这里与泽库县和日寺的交通一样方便,那麽这里的石经墙也一定会和那里的一样著名。

了解更多>>

新寨玛尼城

新寨玛尼城

新寨玛尼城建于公元1715年,奠基人为第一世加纳活佛宗求帕文,所以也称为“加纳玛尼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新寨玛尼城占地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南部是新寨寺,其它各个方向均用玛尼石做城墙,围墙高处挂有经幡。 历经300多年的日积月累,这里据说已有各种玛尼石25亿块,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论述和各种佛像的玛尼石精品,有的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甚至包括封底、封面,组成一套套“经书”。据说玛尼石上刻的经文有近200亿字,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同胞就在玛尼堆旁相聚,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尔后围绕着玛尼堆跳舞。 玛尼堆东侧有八座白塔和巨大的转经筒,另外一面几乎全是雕有佛像和经文的玛尼石,雕刻工艺精湛,色彩搭配和谐。新寨生活着有很多石刻艺人,他们在这玛尼城脚下,用祖传的手艺虔诚地雕刻,为自己累积善业,也为众生祈祷,刻石的丁当声和口中吟诵的六字真言相伴。 来到这里的人有时会买上几块玛尼石,许上心愿,然后放在玛尼墙上,这些许过愿的石头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拿走。每天都有很多手摇经轮的藏民围着玛尼城转经,每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念了一次里面的经文。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