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青海

青海

青海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每年七八月间的万亩油菜花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有着金黄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每年5月-10月是去青海自驾游的最佳季节。

扎陵湖

扎陵湖

扎陵湖与鄂陵湖同为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对淡水湖,又称“查灵海”,藏语意为白色长湖。位于青海高原玛多县西部构造凹地内,居鄂陵湖西侧。湖面海拔4294米,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1.6公里。面积526平方公里,水深平均8.9米,最深处在湖心偏东北一侧,蓄水量46亿立方米。纳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渠(藏名玛曲)汇成之黄河。自西南一隅流入,由东南一隅流出,湖心偏南为黄河主流线。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湖,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故有白色长湖之称。湖中多浮游植物,鱼类资源丰富,与鄂陵湖同为青海水产捕捞基地之一。湖西部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小岛,夏季大群候鸟聚居,也称鸟岛。湖滨多为亚高山草甸,为重要牧场。

了解更多>>

玉皇阁

玉皇阁

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阁的底部以夯土筑实,外用青砖镶砌而成,上建三层歇山顶楼阁,内有梯级直达阁顶,通高28米,雕梁画栋,半拱飞檐,展示古代建筑艺术成就。

了解更多>>

鄂陵湖

鄂陵湖

鄂陵湖是黄河上游的大型高原淡水湖,又称鄂灵海,古称柏海,藏语称错鄂朗,意为蓝色长湖,位于中国青海省玛多县西部的凹地内,西距扎陵湖15公里,与扎陵湖并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鄂陵湖形如金钟,东西窄、南北长,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蝴蝶。湖面海拔4272米,南北长约32.3公里,东西宽约31.6公里,湖面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湖心偏北处最深达30.7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黄河流经两湖间的巴颜朗玛山时形成峡谷,长约300米,峡谷以东至湖滨是广阔的沼泽。黄河自西南流入,东北流出,因进湖泥沙较少,湖水呈青蓝色。湖中盛产冷水性无鳞鱼类,湖心的小岛候鸟群集,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另一鸟岛。湖四周是亚高山草甸,是青海的重要牧场。

了解更多>>

吾屯下寺

吾屯下寺

吾屯下寺亦称“森格央下寺”.藏语称“格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吾屯下寺有大经堂、弥勒殿、护法殿各一座,茶房一院,建筑占地约80亩。寺中重要文物有清朝檀香木雕弥勒佛像等省级文物,并藏有相传自印度迎请的五粒释迦牟尼佛发舍利,作为镇寺之宝供奉于释迦牟尼佛像内。此外还供养有僧舍利一千余粒,火化时呈现香气四溢等异相。寺中珍藏《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数量甚多,共达七千余部。寺院门外塑有八尊白色佛塔,名为“解脱八尊佛塔”,全部由吾屯村民捐资兴建。

了解更多>>

隆务寺

隆务寺

藏语称“隆务大尔法轮洲”,该寺早期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早在元大德五年(1310年)此处已建有小寺一座。但真正形成寺院规模是在明初,创建者是三旦仁钦。明万历年间该寺改宗格鲁派,并建成大经堂。明天启五年(1625年),明帝题赐“西域胜境”匾额,悬于经堂门首。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修习殿、夏日仓殿、观音殿、天女殿、文殊殿、七世夏日仓灵塔及密宗院、时轮院等二十余座,塔八座。全寺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藻饰华丽宏伟。大经堂位居全寺中央,体量雄阔,内供释迦牟尼佛等数十尊佛像,造型精美,庄严肃穆。其中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底座周长26米,通体镀金,七宝装饰,尤见精奇。寺中现存明朝御赐释迦牟尼金像等珍贵文物;古碑两块,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寺藏佛经上万部,其中以德格版《甘珠尔》、《丹珠尔》尤属难得。

了解更多>>

仙米峡国家森林公园

仙米峡国家森林公园

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东部,总面积148025公顷,园区地处祁连山腹地,受冷龙岭、达坂山两大山系和大通河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态系统多样,生物、地文、水文、天象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绚丽。 仙米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优美,地域空间博大,气候条件独特,辐射范围广阔,拓展远景宏伟。园区冰川雪峰奇异神秘,群山奇峰高大雄浑,大地季相色彩纷繁,原始森林古老苍劲,高原草甸广袤绚丽,高山源泊众多,峡谷沟壑深邃幽险,溪流江河雄勇湍荡,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华热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风情古朴奇特。仙米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审美价值和奇异、神秘、原始、古奥的特征。 仙米森林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山地寒凉湿润,谷地温暖干燥,物种资源丰富。 仙米森林公园地处祁连山的冷龙岭和达坂山两大山系的汇合处,由高山、峡谷、奇峰、悬崖和溶洞构成了复杂的地貌群,它们各擅风光之美,并融雄、奇、险、幽于一体。

了解更多>>

外星人遗址

外星人遗址

外星人遗址旅游区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以南,白公山。这是一座第三纪砂岩构成的山体。山高200余米,山脚下有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中间的岩洞最大,洞深约6米。这个洞与通常所见的岩洞不同之处是人工开凿的痕迹很大,见楞见角儿。洞内除清一色的砂岩外,不见任何杂志。洞内一根直径40厘米的大铁管从顶上协通到洞内,足与百余米长。虽然经过多年的锈蚀,铁管仍然清晰可见。在洞口处还有10余根铁管子穿入山体,这些铁管子与岩石完全吻合,不象是先凿好洞在放入,而是直接将铁管子插入坚硬的岩石中。打个比喻,山体像个馒头,铁管像根竹筷,山与铁管的结合就像竹筷技术的确令人惊叹。关于此处现象成因一般认为 有以下几种猜测:1,史前遗留物。2,化石。3,特殊地质现象。4,外星人说。5,海底沉船说。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