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临黄海,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水色,有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有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有历史悠久的千年名刹,景色优美,人文丰富,是旅游的好去处。

绰墩遗址

绰墩遗址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绰墩村,其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29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另有唐宋时期遗存。196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进行太湖地区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1982年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博物院在昆山文化馆配合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昆山文物管理所三家合作,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339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存450处,其中,有房址14座、墓葬95座、灰坑177个、水井90口、水稻田64块、水沟8条、河道2条,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
绰墩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保存较完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2000年重要考古发现,是太湖地区发现的文化序列最为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一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

了解更多>>

淳溪老街

淳溪老街

位于高淳县城淳溪镇中山大街的淳溪古街,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为省级文保单位。街面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现有314间店铺,均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 墙、横桁、楼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此处自古以来为商业区,原都为前店后坊式,其建筑、雕刻 艺术风格和特点及民 俗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黄桥决战》、将军的 挟择》、《张文祥刺马》和《银楼》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曾在 此拍摄。淳溪古街不仅水路运输方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周围小桥流水,景色宜人。街东紧挨固城湖,湖光明媚;街南直通官溪河,有来往商船。这里春夏岸柳浓荫,晚间客船、 渔火点缀,美不胜收,是极具苏南水乡特色的集镇。

了解更多>>

春在楼

春在楼

苏州东山镇有一座雕花楼,以其雕刻精美、结构奇巧,被称为“江南第一楼”。它是在上海做棉纱生意发了财的金锡之、金植之兄弟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一座豪宅,由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设计,雇用250多名工匠,耗资15万银元,自1922年动工,历时3年才得以竣工的。
雕花楼坐西朝东,占地2亩,外面被一道20多米高的黑色风火墙护住,两侧夹以徽派的马头墙,使它远远看去,像一座神秘的城堡。未入大门,学问就来了。地面上是用彩石铺的一个大花瓶,里面插着3支戟,取“平升三级”之意。大门对面是一堵曲尺照墙,上有砖雕“鸿禧”二字,比喻出门见喜。两扇漆黑大门上的青铜雕饰拉手称为金雕,由菊花瓣、如意和6枚古钱币形组成,喻意伸手有钱。接下来就是美轮美奂的砖雕门楼了。中国人都讲究门面,这门楼正如主人的脸,能不讲究?正面门楼的砖雕分三层,中坊是“天锡纯嘏”4个大字,喻意天赐洪福,左右兜肚雕的是《三国演义》古城相会和古城释疑的故事,喻意忠孝仁义;上坊雕灵芝、牡丹、菊花、兰花、佛手、祥云等图案,下坊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均是吉祥之意。进了大门,回头继续看门楼上的砖雕,比正面更繁复更精彩。与“天锡纯嘏”相对应,这边中坊写的是“聿修厥德”4字,为清代书法家尹立勋所题,意为修行积德,左右兜肚雕的是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的故事,喻意德与贤;上坊是王母娘娘做蟠桃盛会,八仙庆寿的场面,取“寿”的意思;接下来一栏雕了10只梅花鹿,既有“十全十美”又有“禄”的意思;下坊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做寿,他的7个儿子8个女婿前来贺寿的场面,多子多福,取“福”的意思。再加上顶脊正中的聚宝盆,门楣上方的双喜字,合在一起,就占全了“福、禄、寿、喜、财”5个字。单是这一座砖雕门楼,就花了3500块银元,据说当时金锡之一听报价也急了,说:“太不像话了!”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为了雕琢美、堆砌美,大把大把的银元继续源源不断地花出去了。
欣赏完砖雕门楼,转过身来便是雕花楼前楼大厅。先别急着往里走,且看大厅的门窗,雕的是“怀橘奉母”、“戏彩娱亲”等24孝图和“囊萤夜读”、“道途磨杵”等励志故事。门槛上嵌有蝙蝠形的销眼,叫做“脚踏有福”。踏着福迈进前楼大厅,这是整幢雕花楼的主厅,称为凤凰厅,因为厅内总共雕了172只凤凰,也就是86对,当地方言,“八六”与“百乐”是谐音,喻意百年快乐;4根厅柱上端雕有4副乌纱帽的帽翅,象征“回头有官”,所以又叫官帽厅。大厅包头梁上的黄杨木雕,叙述的是“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等48个三国演义的故事,画面着力刻画武战人物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威严勇武的神态,惟妙惟肖,十分耐看。大厅沿廊饰有20只花篮,分别雕有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季花卉。
雕花楼的二楼是客厅、书房和卧室。客厅中央挂着一块匾“春在楼”,这是雕花楼的原名,取“向阳门弟春长在”之意。这匾额后面,还是一个暗道的进出口,曾存放过金家最值钱的东西。当年太湖强盗3次抢劫雕花楼,都未发现这条暗道的奥秘。二楼除了做工精巧的红木雕花家具外,大梁上的彩绘万年青聚宝盆,少爷书房窗子上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也颇有特色。
转完二楼的后楼,以为看完了,正要下楼,却发现旁边有一窄窄的楼梯通往三楼。这是雕花楼的一个结构特色,叫明二楼暗三楼。因为三楼比二楼缩进二檩,加上两侧山墙和风火墙的遮掩,人站在楼外或者天井中,根本看不到三楼。这三楼正是主人躲避战乱和匪寇骚扰而建造的栖身藏宝之所。三楼有一个用雕栏围住的楼井,是为楼上楼下传递物品而设。楼井盖板放好之后,从楼下什么痕迹也看不出来。
当然,雕花楼也有很多体现闲情逸致的地方。比如从三楼下来,后半进可通外面一个小阳台,台上有观山亭,上写:“青山无奈露真容,绿水有意藏幽姿”,站在这里,东山的景致尽收眼底。楼北侧有一座小花园,小桥荷塘,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还有一棵江南难得一见的孩儿莲,有300年的树龄了,花儿小若指甲,形状如莲,花色红润似孩儿脸,故称孩儿莲。
恋恋不舍地走出雕花楼,一面惊叹“楼无处不雕、雕无处不精”的精湛工艺,一面不禁为这江南第一楼承载了游客过于杂沓的脚步声而心疼。美是需要呵护的。为什么不限制参观人数或者让游客戴上鞋套呢?我们不愿看到它像应县木塔一样变成危楼,而是希望它的美能穿越更长的时间,感染更多的心灵。

了解更多>>

垂虹桥

垂虹桥

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原为木桥;德X元年(公元1275?)毁于兵乱,同年重建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桥又塌塞五十余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县张显祖易木为石,改建为联拱石桥,全用白石垒砌,长500多米,设72孔。据史料记载,当时垂虹桥三起三伏、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而得名。桥孔比一般的桥孔高,便于行舟,利于泄洪。桥两堍各有一亭,并有四大石狮,栩栩如生,雄踞桥堍,甚为壮观。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二道,可通行人,别具一格。垂虹石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描绘垂虹桥的诗篇。
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插天带东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气势磅礴,一如惊雷出岫。还有一首:"横绝中流倚画桥,晴虹千丈影迢迢。月随秋色天涯尽,心伴湖波日夜摇。"倜傥风流,更为骚人墨客争相吟咏。每当皓月当空,垂虹桥笼罩在夜色之中,别有一番意境:"垂虹桥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垂虹夜月"就成为吴江八景之一。

了解更多>>

船山飞瀑

船山飞瀑

涧水约行200米,就到了下瀑——"滴水崖"了。滴水崖高10余米,宽20余米。岩石直立如壁,涧水到达它的上方,成了一匹横展的白练,飞瀑垂虹,寻浪纷飞,声如轰雷,山鸣谷应。崖下北端,有一天然石洞,大如房屋。它是由裂隙形成的人字形岩洞。洞中可坐可卧。从洞里向外望,洞顶瀑布变作无数细流,宛如亿万珍珠缀串的门帘,晶莹夺目。人们把这个下瀑,叫做"嗽玉喷珠"。

了解更多>>

船山

船山

位于行城东侧,古为舟船避风之处,因而此名。山上有“阎王壁”、“帘洞”、“滴水崖”三折瀑布,统称“船山飞瀑”。
暴雨过后来到船山,老远就听到瀑布冲击山谷发出的轰轰巨响。登上半山腰红柱金瓦的“观瀑亭”,举目眺望,瀑布全景尽收眼底。飞瀑沿山谷奔流,半山的云烟随涧水浮沉,三级瀑布在涧谷中时隐时现。
遥看最高处,宽约3米的流水,从第一道悬崖——“阎王壁”上垂直奔泻而下,落差50余米,仿佛白练垂挂,因此,这个上瀑又叫“匹练悬空”。
飞瀑跌落峡谷,隐流数十米,又遇一道悬崖,高约10余米。崖下有个大洞,人称“帘洞”,长约10米,宽约8米,高约2米。洞前瀑水破天而下,抛珠洒玉,这就是中瀑“珠帘高挂”。
涧水约行200米,就到了下瀑——“滴水崖”了。滴水崖高10余米,宽20余米。岩石直立如壁,涧水到达它的上方,成了一匹横展的白练,飞瀑垂虹,寻浪纷飞,声如轰雷,山鸣谷应。崖下北端,有一天然石洞,大如房屋。它是由裂隙形成的人字形岩洞。洞中可坐可卧。从洞里向外望,洞顶瀑布变作无数细流,宛如亿万珍珠缀串的门帘,晶莹夺目。人们把这个下瀑,叫做“嗽玉喷珠”。

了解更多>>

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

位于清凉山东岗,与扫叶楼遥遥相望。1980年修复。这里原是明代户部尚书耿天台(字定向)在南京做督学御史时(约1544年)修建。耿曾在此讲学,死后书院被毁,耿的弟弟把书院改为祠堂。后来清代一位叫展西的和尚又把祠堂改成了寺庙。住宿:南京清凉山四周的“红楼山庄”则干脆是个集“住宿、餐饮、浴室、娱乐、会议”于一体的公司。交通: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东麓,乘坐公交车:20,21,23,43,60,75,78,91,汉江线,132,134,303,806(夜间车),818(夜间车)均可到达清凉山美食:到了南京就来尝尝南京的地道风味小吃吧,夫子庙。

了解更多>>

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位于常熟市古城区大东门方塔公园内,原名崇教宝塔,俗称方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寺基,僧人文用,善风水,谓此地客山高而主位低,请立浮图以镇之,县令李闿之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建塔。工程未过半,文用便去世了。咸淳年间(1265-1274年)僧人法渊撤去遗构重建,高九级,“上施露盘,表以金刹,周设栏盾,金碧丹”,遂成一方巨观。后经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1986年、1998年等14次大修,历七百余年保存至今。
崇教兴福寺塔因风水理论而建,属中国早期风水塔之列,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范例,是研究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耸立在古城区的宋代方塔,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江苏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宋塔。

了解更多>>

程桥东周墓地

程桥东周墓地

六合程桥东周墓,是程桥长青村、陈岗组高岗上一处东周时代古墓葬群。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分别于1964年7月和1972年1月及1988年元月对该墓葬群中的1、2、3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出土了大量艺术、科学、历史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和铁器:
(一)1964年7月由南京博物馆在程桥中学内清理,定为1号墓,出土世界最早的生铁、九件一套的直钮编钟和鼎、尊缶、剑、戈、戟、镞等青铜器及车马器和工具等。尚有部分陶器。
(二)1972年7月由南京博物院在长青村、陈岗组坡地上清理,定为2号墓,出土器物50件,其中青铜器件,有鼎3、匝1、七件一套编钟和五件一套编?D;兵器十三件。有:剑3、戈4、矛2、镞2、镦2、距1;车马器9件,生产工具8件;铁条一件,陶器3件。
(三)1988年元月1日由南京博物馆、六合县文教局文管会共同清理的墓地,定为3号墓,出土文物有青铜器9件、石挂件2件、陶罐1。其中1号墓出土的铁执为世界最早的生铁,先于欧洲1900多年。铭文青铜器书法国内罕见。程桥东周墓被南京市评为《南京地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掘地之一》。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和南京地区文物工作者考证后认为,程桥东周墓应为春秋时期。一、三号墓的主人都不是吴国人,而是在吴为官的楚裔,同时又是吴王室的亲戚。二号墓地,经推测,应为吴王室之女。因此,六合程桥墓地应是吴国贵族中楚裔的墓地。南京博物院在《考古》1974年第二期中指出:程桥东周墓是一处值得注意的春秋时代墓地,对研究吴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城隍庙工字殿

城隍庙工字殿

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仪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庙之东西两翼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一大建筑群。两县庙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
1958年以后,城隍庙被用作工厂,府庙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西侧吴县庙,渐被拆除改建,后部寝宫于1983年5月失火烧毁。现仅存府庙仪门、大殿及东侧长洲现庙部分殿宇。
仪门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七界7.4米,单檐歇山顶。左右壁各有清代碑石一方。大殿由前后两殿组成,中间贯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殿。前殿面阔五间26.23米,进深七界11.58米,脊高约8米,单檐歇山顶。当中三间台基向南延伸为月台,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三间,与前殿形成勾连搭屋顶。前殿四周檐柱置额枋,架平板坊,施一斗六升丁字科,承连机和檐桁。檐柱、步柱间连以廊川、夹底枋。正贴步柱与后步柱间连以夹底枋,上坐斗三升拱两朵承大梁,梁上复坐斗三升拱两朵承连机和金桁,前后金桁间置山界梁,上设斗三升拱一朵托连机承脊桁,饰以山雾云。殿柱粗壮,左右檐柱及后檐柱承以覆盆础加鼓式 。明间金柱石板雕缠枝艾叶卷草,前檐柱石板作皮鼓状,上下各雕鼓钉一圈,鼓腹前后雕螭首衔环,左右雕花鸟。殿前部抱厦梁架间尚存苏式彩绘。前殿与后殿通过二步五架卷棚式穿堂过渡,连结成为整体。穿堂宽度与后殿明间相等。后殿面阔五间22.24米,进深七界10.3米,脊高约7.92米,单檐歇山顶,木构梁架与前殿类同而规格略小。四周檐柱下为覆盆式石础,金柱和脊柱则在覆盆础上加素面鼓形石 。
工字殿及仪门因长期被用作厂房、仓库,失于维修,梁架结构虽无大损,但原配门窗全失,屋顶亦已破漏,遂于工厂迁出后,于1984年至1985年实行保护性维修,基本上恢复了殿宇原貌。1995年,将阊门外原宝莲寺大殿移建于工字殿后的寝宫遗址上。
城隍庙头门(已毁)前临街原有明代牌楼一座,四柱三楼,石柱木构,网形牌科结构甚精。市文管会于1963年8月主持大修,可惜1964年即被有关部门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
长洲县庙尚存仪门、正殿及楼两进。正殿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建,同治六年修葺,硬山顶,面阔三间12.7米,进深10.85米,有翻轩、彩绘。壁嵌嘉庆二十年《城隍庙碑记》一方。
城隍庙工字殿是全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工字形布局亦颇具特色。
《三横四直图》碑,在城隍庙工字殿后殿西次间前檐墙上。碑身高1.6米、宽0. 8米,碑座高0.3米、宽0.9米,清嘉庆二年立。正面镌《重浚苏州城河记》,载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吴中官绅商民募捐筹款,全面疏浚苏州城内河道始末,由江苏巡抚费淳撰文,王文治书丹,刘恒卿刻石。背面绘刻苏城河道图,显示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并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平面图上标出城垣及重要桥梁、寺观、衙署的位置,比较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清代中叶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图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并书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长达1200多字,详述了“三横四直”的起止分合,纠正了方志所载的某些谬误,补充了史书记述的部分缺漏。在图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记数行,说明疏浚河身总长、开挖土方量和共费银两数。这一图碑对于研究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