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名胜古迹很多,有岳阳楼、洞庭湖、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炎帝陵、天心阁、凤凰古城、桔子洲、韶山毛泽东故居、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革命纪念馆、自修大学旧址、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刘少奇同志故居、杨开慧同志故居、雷锋纪念馆等,另有衡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6月-10月是去湖南自驾游的最佳时间。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国”之称。
故居座东朝西,木桔构楼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4月22日烈士诞辰54周年开馆。有塑像4座、模型1座,照片 78幅、图片51幅,实物114件。共展室3间,面积370平方米。 1971年竖石碑两块,一块正面镌刻“罗盛教烈士故居”,背面刻烈士生平简介;另一块镌刻朝鲜首相金日成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78年加修围墙,保存完好 特 色: 1988年被评为娄底地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对外参观旅游点先进单位
了解更多>>
罗荣桓元帅铜像座落于杨山北坡,占地180余亩。南依青山,翠绿欲滴,北傍洣水,舟楫竟帆。主要建筑有牌楼、广场、罗帅铜像和展室。牌楼插拔、气宇轩昂。 广场全由南岳山麻石铺砌,宽阔旷达,两旁皆有花卉点缀,优雅沁心。罗帅铜像屹立广场之正后方,面东偏北,似凝眸故乡,情丝绵绵;如挥师沙场,威严赫赫。底座由江泽民主席题字:“罗荣桓元帅铜像”。展室分序厅、一厅、二厅、休息厅。飞檐角,错落有效,各具特色,又由回廊连成整体,起伏蜿蜓,自牌楼至展厅,共97级台阶。拾级而上,再步林间幽径攀越,上有楚秀亭和电视发射塔。纪念园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成为衡东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罗荣桓故居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清光绪28年(1902)11月26日罗荣桓诞生在南湾旗杆屋场新大屋,3岁时全家搬到南湾街上,12岁那年迁入异公享祠。民国10年(1921),他在家乡办起农民夜校,15年(1926)又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组织“衡山梦字九区农民协会”。1927年春离开这里,参加鄂南暴动,继而参加秋收起义,此后一直在军队中从事政治领导工作。1983年,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全面维修后对外开放。异公享祠位于南湾村南头,建于民国3年(1914),是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为纪念第12代先祖异山公倡建的族祠,三进四厢,房屋20间,建筑面积530多平方米。为介绍罗荣桓光辉的一生,故居内设有陈列室,展出珍贵文献、照片和实物150余件。由胡耀邦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罗荣桓故居”熠熠生辉。
位于隆回县罗洪乡牛牯亭坳上,建于清感丰五年(公元1858年),高11.7米,宽9米。上额书“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之妻欧阳氏坊”,雕刻精湛,造型雄伟壮观。
位于隆回县,罗洪古迹颇多,现存者以三景为最。其一“天门寺”,位于望云山巅。其二贞节牌坊。建于清咸丰年间,大理条石构筑,石柱合抱有余,牌坊宽10 米、高7米,四柱三门,重檐楼阁式、龙头翘角、葫芦宝顶,正面和背面有玉龙拱圣,喜雀踏梅等各种浮雕。其三袁喆六先生墓。墓碑碑文是毛泽东亲笔写好邮来的,墓两侧的方柱上,刻有章土钊与郭沫若二人合撰的对联“通古今文史,育天下英才”。 特 色: 古迹颇多 游玩线路: 有“天门寺”贞节牌坊 袁喆六先生墓组成
位于隆回县北罗洪乡,系春溪水奔腾谷口,从悬崖直下百余米,形成瀑布。下有深潭,称扮水潭。洞前数十米为冲积沙洲,名剥龙洲。相传有一龙摔死于扮水潭前沙洲上,人们剥而食之,故名剥龙洲. 特 色: 是一百米瀑布. 游玩线路: 有深潭 瀑布组成
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黄狮寨邻近。从前门登黄狮寨,有一条杉林幽径,曲折的石径路蜿蜒在密密的杉林里。走出杉林幽径,一座石峰拔地而起,貌如罗汉眉开眼笑,盘腿路旁,故名罗汉迎宾。据专家考证,罗汉岩由石英砂岩发生褶皱隆起而成。其和善可亲的形象,系大自然亿万年风雨雕琢而成。
位于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村,罗公庙遗址就在大罗江畔。罗公庙又名屈公庙,因神屈原先生而得名,故江曰大罗江,庙曰罗公庙。整个建筑由正殿、游亭、耳房、戏台组成,土木结构,造型典雅。占地七百六十平方米,正殿是庙宇的主体,占地一百一十二平方米,罗公全身坐像位于正殿,元佑大铜钟悬挂于耳房,庙门前立一大石碑,系元佑古碑。 特 色: 土木结构,造型典雅,是悼念屈原之圣地。 游玩线路: 由正殿、游亭、耳房、戏台组成
绿天庵,位于芝山城内东山之上,潇湘中路之旁。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右庵正北七十余步有墨池,据说秃笔成家,洗墨成池,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后人因庵内外芭蕉成林,绿荫如云,故称之为“绿天蕉影”。 特 色: 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 游玩线路: 有正殿、种蕉亭、醉僧楼、怀素塑像、砚泉、笔冢塔等景点。
【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护碑亭1962年建)。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11麓山寺一览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李邕(687~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攻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