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河南

河南

河南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其中著名的河南旅游景点包括龙门石窟、少林寺、黄帝故里、清明上河园、殷墟和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鸡公山、丹江口水库、武侯祠。

叠彩洞

叠彩洞

叠彩洞是连接豫晋两省的公路隧洞,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的杰作,前后历时八年开筑而成。大小二十三条,首尾相连,总长4000多米,在峭壁间重叠直上。洞之间隙,可远观平川,近观悬崖,上观奇石,下观沟谷,听鸟语泉声如琴鸣,闻花香岚气沁肺腑。点内奇石林立,有“蜗牛爬山”、“军舰巡山”、“茅笋入云”、“下不来”、“赤兔受惊”、"双鹑斗"、"一线天"以及中国科学院命名的稀有多年生蔷薇草本花木“太行花”。出“叠彩洞” 便到 “三秀峰”,峰上有一奇石,高约40米,亭立在百花翠林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则变幻为大灵芝、秀丽的村姑、穿长裙攀山的摩登女郎。其峰含山秀、石秀、花木秀之意。过“三秀峰”即到“西瀛观”。向西俯视,高峡平湖,尽收眼底。有“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的诗意。向南有“佛龛峰”迎面而立,又有佛祖升西天,“佛去龛空留”之意境。

了解更多>>

郸城县

郸城县

郸城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置的新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北依鹿邑县,西连淮阳县,南接沈丘县,东南和东部与安徽省界首县、太和县和亳州市为邻。县境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8镇12乡,501个行政村。总人口122.3万人,耕地168万亩。 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且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清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排灌比较方便。 本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年平均无霜期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大自然所提供的这些有利因素,为当地各种生物的繁衍成长,尤其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郸城加强了以打井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前拥有大型深眼机井23340眼,平均60亩地一眼井,机、电、井配套24930套,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10天可浇一遍,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可谓天赋独厚,物产富饶。植物方面,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1983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红薯生产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烟草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品质优良,1984年被定为华中烟叶开发基地县。水生植物的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动物方面,牛、马、骡、猪、羊、鸡、鸭、鹅、兔的饲养极为普遍。大家畜以黄牛居多,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为南阳黄牛及其杂交种,搞病力强,繁殖率高,耐粗饲,不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秸杆养牛示范县,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郸城被授予“河南省秸杆养畜先进县”和“河南省畜牧推广先进县”。范项山羊均为槐山羊,其板皮称为“槐路皮”(又称“汉口路板皮”),皮毛短密,纹理细微,厚薄均匀,板质坚韧,以质优闻名,是国际市场的畅销货。1976年以来连续10年每年收购出口10万张以上,1978年被河南省定为山羊生产基地县。1980年、1981年收购量均超过30万张,获国家对外贸易部、农牧渔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奖状。1983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深受有关部门和外商赞扬。桑蚕饲养也较有名,1977年收茧量曾达到5277市担,在河南省名列榜首。此外,还拥有较丰富的害虫天敌资源,据调查,共有燕子、黄鼠狼、猫头鹰、蝙蝠、青蛙、瓢虫、蜘蛛、草青蛉、赤眼蜂、步行虫、螳螂等25科、182种,对发展农作物的生物防治非常有利。 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本建设,面貌大大改观。如今,这里是地方铁路许(昌)郸(城)线的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每天班车穿梭不断。北至北京、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西通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南抵新蔡、息县、驻马店、信阳、广州、深圳,东达徐州、亳县、太和、阜阳、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柏油路。市话义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现代化设施随之兴建,工厂区烟囱林立,机声隆隆;商业区网点密布,商旅云集,还有许多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颇显繁华。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特型城镇。

了解更多>>

大万伍佛洞

大万伍佛洞

大万伍佛洞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南侧的擂鼓台上,因窟楣刻有“大万伍佛”字样而得名。约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的平面呈马蹄形,洞顶作穹窿状。顶上所刻莲花周围的环形饰带内,雕有坐佛、伎乐天、金翅鸟和琵琶等乐器,正如极乐世界中万籁齐鸣、天花乱坠的奇妙景象。正壁雕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周壁则整齐地排列着四方诸佛的小型坐像。壁基是25个高浮雕罗汉群像,身高约80厘米。罗汉身旁都刻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铭文,内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缘传》。罗汉群像及其铭文,是研究禅宗及其传法世系的重要资料。洞中央方台上放置着三尊圆雕佛像,头戴宝冠,身佩项圈、璎珞、宝钏等饰物,是密宗所供奉的大日如来佛形象。

了解更多>>

大石佛

大石佛

大石佛位于大丕山东麓天宁寺大佛楼内,依山崖凿就,身高22.29米,是一躯善跏跌座式大弥勒佛像。头顶作螺髻,面相丰满,方额,下额略宽,额间有白毫相。双目细长,眉骨突起,与鼻梁相通,双唇紧闭。粗颈横刻三道纹。双肓齐亭,胸部宽厚坦挺而不露乳,左手扶膝,右手肘前伸,五指并扰,掌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衣结带,衣纹疏朗。双腿下垂作椅坐式,脚面平直不隆重起,下踏重层覆莲。雕刻手法为平直阶梯式,在转弯处有突起圆棱,大佛头部小,上身短细,下身粗长,呈三角形,体现了早期石雕艺术的特点。 大石佛历史悠久,因长期风雨侵蚀,自然剥落严重。为保持大石佛整体面目,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在佛自身覆盖涂泥皮一层,并金饰彩绘。之后,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多次重修。1957年,对大石佛又进行一次全面整修,全身泥塑并彩绘,使大佛焕然一新,面貌全非。为展现大石佛原貌,1990年开始进行剥皮粘补恢复原貌工程,1991年12月竣工,投资17万元,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工程队施工。首先,剥掸全身泥皮,将身上缝隙用树脂胶灌浆加固,并对头、面、胸、手等重要部位残缺处进行粘补复原,最后将以淡色,起到保护和观瞻双重作用。浚县大石佛是我国年代最早,中原最大的摩崖造像,被专家誉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1963年,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大石佛乃游人必观景点,有谣曰“游人不看佛,不晕也糊涂”。

了解更多>>

达摩洞

达摩洞

位于少林寺西北约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上.建筑物仅存一座大殿,两间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阁。   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深广各三间,是河南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这所小寺院是达摩的后裔为了纪念达摩而修建的。大殿门口的砖雕对联刻着“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简明地说出了达摩的身世和来历。整个殿房施八角石柱16根,殿内的4根金柱浮雕握柞执鞭气度恢宏的武士,活泼的游龙,潇洒的舞凤,飘然欲生的飞天,庞大浑圆的盘龙等,这些浮雕刚柔融合惹人注目.12根檐柱除4根为素面外,其余8根也饰有浮雕,画面有莲、菊、卷草、飞天、坐佛、莲花化生、凤戏牡丹、孔雀穿花以及群鹤闹莲等。精细生动 清秀 美丽。神台须 弥座和殿 墙的 石护脚上面雕 有卷草、猛狮、武士、骑鹿、麒麟、水兽、马、羊、以及飞舞翻腾吞云吐雾的翔龙和维妙维肖的山水人物等

了解更多>>

春暖花又开旅游乐开怀

春暖花又开旅游乐开怀

观音山旅游区位于商城县城北18公里,河凤桥乡境内,距312国道和宁西铁路8公里处。开发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2公顷,小型水库6座,山洞两条长600米,古景点10个,其中有观音山古庙一座,山上有文字可考始于明代, 遗留至今十大自然景观:"仙人足迹"、"金龟下海"、"仙人棋盘石"、"仙人翻天印"、"七星映月崖"、"蜜蜂古石洞"、"座山镇妖石"、"五虎朝北斗"、"黄牛洞"、"观阵台点兵场"。 山上有庙,庙内存有明宣德年间的香炉、太上老君感应篇石碑、少林寺赠的古画匾、木雕观音像等数十件文物。每年有三大会期,庙会远近文明,历史悠久,声誉广传鄂、豫、皖三省数十县市,观光朝会客人达50万人以上。为此。商城县人民政府九七年专门行文,批准观音山为合法道教活动场所,并将"商城县道教协会"的牌子挂于庙内。 为充分利用观音山山水风光、传奇古景、久盛不衰的庙会等有利条件,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河凤桥乡经济发展,政府计划逐步把观音山旅游区建设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道教活动、园林艺术、林业种植、立体养殖、农副产品集散贸易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开发区。

了解更多>>

长垣县

长垣县

长垣概况 长垣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东倚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毗连,北与滑县、濮阳接壤。  长垣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性降水差异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农用价值较高,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长垣县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无山,地势平坦低洼,海拔57-69米之间,黄河大堤连接太行堤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境,将全县自然分为两部分:堤东为黄河滩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堤西黄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少有缓坡。 行政区划 全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6万亩,辖6镇8乡、4个办事处:丁栾镇、恼里镇、魏庄镇、樊相镇、常村镇、赵堤镇;方里乡、佘家乡、苗寨乡、芦岗乡、孟岗乡、张三寨乡、满村乡、武邱乡;蒲东办事处,蒲西办事处,蒲北办事处,南蒲办事处。590个行政村,720个自然村。 全县总人口79.74万。城镇人口为16.97万。城镇化率21.28%,人口比例为100:120(女为100)交通状况 新(乡)菏(泽)铁路横贯东西,长(垣)东(明)黄河大桥成为河南与山东的重要枢纽,省道308线与213线和建设中的大广(大庆至广州)与济东(济源至东明)高速公路在长垣境内十字交叉,形成巨大的交通优势。106国道纵惯南北。综合实力 200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年均增长65%;财政收入2亿元,年均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36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年均增长12%。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第33位,较1990年前移了59个位次。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地处黄泛区的长垣,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誉为“长垣现象”、“北方的温州”。历史沿革长垣境内现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劳动生息。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为卫国的蒲邑、匡邑。蒲城即今长垣县城所在地,《孔子家语》“子路为蒲宰”即此。匡城在今张寨乡孔庄村(古名匡庄),《论语》“子畏于匡”即指此地。战国时魏国并匡、蒲,置首垣邑。邑治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陈墙,旧名陈墙里村。秦设长垣县,始有长垣之名,属三川郡,后属东郡。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和长罗侯国,皆辖今长垣县一部分,俱属兖州陈留郡( 平丘故城在今封丘县东南, 即平街。长罗故城在今滑县妹村以东)。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置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29年)复置长罗侯国,俱属兖州陈留郡。建武十五年(39年)长罗侯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尽得河南之地,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北魏属司州东郡。太平真君八年(447 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并,兰考东南 )。景明三年( 502 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 东魏、北齐时隶属不变。自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596 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605 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618 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周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960 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县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处长改为长垣县,皆属京畿路开封府。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金初,长垣属南京路开封府。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柳冢一带(今旧城)。因与开封府隔河不便,于泰和八年(1208年)改属大名路开州(今濮阳)。元初,曾改县为保垣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隶中书省,初归大名府,至元二年(1265 年)属开州。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明属大名府开州。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于蒲城镇,即 今治所在地。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初属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裁道,18年改直隶为河北省,长垣属之。民国25年(1936年)属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长垣县城,成立伪政权,属河北省冀南道。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国民党部队抢进县城,成立县政府。1946年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长垣县河东部分的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了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 垣 )、滑、濮( 阳 )、东( 明 )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了解更多>>

兵工厂旧址

兵工厂旧址

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机关和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1944年夏至1946年冬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机关和军区第一兵工厂曾先后设在单拐,邓小平、宋任穷、杨勇先后在这里指挥了清丰、南乐、鲁西南东湖等100多次战斗战役,收复解放70多座县城。军区第一兵工厂在这里试制成功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九二式盖亮号七十毫米步兵炮。

了解更多>>

宾阳洞

宾阳洞

宾阳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可惜这两幅珍品已于1934年被不法奸商盗往海外。后人已无缘得见,只能对着石壁而徒发感慨了。&

了解更多>>

碧霞宫

碧霞宫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座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后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宫主体建筑以南北为轴线,东西为对称分布。宫楼殿宇井然有序,巍峨壮观。山门面阔3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两端鸱尾吞脊,戗脊上有飞鱼、海马、四绝神。入山门即碧霞宫前院,两厢有四帅殿及钟、鼓二楼,左右相对,二门有三,各筑门楼一座,中间门楼较大,为木结构四阿顶,如意斗拱,结构复杂,过二门到中院,院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大殿为碧霞宫主体建筑,建成在2米高的平台上。正中两道盘龙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匠心独运,雕功精湛。大殿是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合式建筑。两殿相连,浑为一体。后殿内并排3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透雕龙、凤、花卉。橱内各塑一尊女神为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碧霞宫后院正中迎面为寝宫楼,建成于清顺冶三年(1646年),面阔3间,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古朴典雅。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