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河南

河南

河南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其中著名的河南旅游景点包括龙门石窟、少林寺、黄帝故里、清明上河园、殷墟和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鸡公山、丹江口水库、武侯祠。

荥阳市

荥阳市

荥阳位于郑州西 29公里 ,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下辖 9 镇 4 乡 2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风景区管委,人口 62 万,面积 908 平方公里。荥阳是象棋的故里,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北部的广武镇;荥阳市是郑氏的祖地,“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全球 1200 万郑氏后裔分布世界各地。荥阳还是阀门之乡、建筑机械之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河南首批 23 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 35 个扩权县市之一。 2004 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113.04 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4.0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7646 元和 3875 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第五位。 荥阳之名,来自《尚书·禹贡》中的“荥波既潴”,即夏禹治水,将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战国时,韩国在荥水北岸筑城,名曰荥阳。自公元前 202 年秦朝置县到 1994 年撤县设市,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荥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诗、书、画”三绝的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等都出生在荥阳。作为世界郑氏之祖地,唐朝时,有 11 名荥阳籍郑氏在朝为宰相。宋代的王博文父子三朝为官,史称“三朝枢密史,九子十进士”。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荥阳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200 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面积 24 平方公里,景区集山、林、水、石、溶洞、古城堡、稀有植物为一体,环境清幽,景色秀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环翠风景冠中州”之美称。荥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荥阳“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郑国京城遗址、刘禹锡墓、飞龙顶、“天中三林”(少林寺、竹林、洞林寺)之一的洞林寺等。 荥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开发前景广阔,已发现的有 20 多种,探明储量的有原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 12 种。其中原煤储量极为丰富,总量达 6 亿吨。水资源丰富,市区建有水厂 2 座,日供水能力 3.2 万吨。黄河沿荥阳市境西北流过,岸线长达 45 公里 ,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结构好,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银花、石榴、柿子等。河阴石榴古为宫廷贡品,久负盛名;万山冬桃一枝独秀,享誉中州;荥阳柿子甲天下,柿饼以质软糖多,驰名中外,柿霜糖更为世上珍品,药食兼优。 荥阳交通便利,通迅发达,能源充足。 310 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陇海铁路贯穿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在荥阳交汇。境内构筑起“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了 30 分钟荥阳生活圈。全市村村通油路,是河南省一类公路县(市)和公路金牌县(市)。荥阳电力充足,拥有电厂 5 座,已投入运营发电的 4 座,年电力装机总容量近 20 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一期投产运营后,可一举突破 30 万千瓦大关。 荥阳经济结构合理,工农业基础雄厚。荥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全市工业企业达 6800 家,其中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有 159 家。荥阳工业门类齐全,在国家确定的 41 个工业门类中,荥阳就占 31 个,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建材水泥、医药化工、电力煤炭、金属冶炼等领域,阀门、汽车、水泵、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几十种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阀门、建筑机械的销售占全国的 50% ,有“阀门、建筑机械之都”的美誉,白刚玉产量占全国产量的 80% ,少林汽车产销量名列全国客车生产企业第 9 位,已经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严,瑞龙乳安片更是以其独特的疗效深受全国各地患者的好评。 2003 年以来,根据省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郑洛工业走廊的发展战略的部署,结合荥阳实际,我们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实干干实抓发展、狠抓工业上项目;突出一个战略——‘东引东进'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城市向东发展,主动向郑州接靠拢,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大打郑氏牌、区位牌、象棋牌,引进了中原铝业、辉龙铝业,国电集团大型电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为荥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上的荥阳 今天的荥阳,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其所辖的地域,在郑州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山川秀美,并且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荥阳是历史上的政治要地 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临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在荥阳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西汉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荥阳、成皋(今荥阳汜水镇)、故市(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苑陵等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河南郡为荥阳郡,郡治仍在荥阳。北魏时,在武牢(即虎牢关)设北豫州部,置荥阳郡。北周灭北齐后,将荥阳及其附近地区组成的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所设在成皋(即武牢关、虎牢关)。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郑州州府治所仍设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时,郑州的行政建置有所变化,其辖区变为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等县,直到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郑州州府治所才从成皋移至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与郑州专员公署(开封专区前身),由登封大金店迁来荥阳,辖新郑、郑县、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7县,办公地点设在荥阳。直到1954年2月,中共郑州地委和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开封,改称开封专区。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在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上,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所:春秋时,晋楚争霸,曾大战于此;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荥阳广武山麓建敖仓,储积大量粮食并派驻重兵,使荥阳一跃成为著名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亲率大军围攻荥阳,在这里与秦军大战,后吴广战死于荥阳;楚汉战争时,荥阳更是争夺的中心,刘邦与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三千铁骑败敌十万大军,迫使盘据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战”;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集合荥阳大海寺,根据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张,各路义军四面出击,开创农民起义走向辉煌、明王朝统治开始崩溃的新时期。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枢纽,粮储中心 大禹于荥泽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魏惠王开鸿沟,在荥阳北开口(荥口),引黄水经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鸿沟以通淮、泗,漕运淮河南北粮食至荥阳敖仓。隋炀帝大规模修治洛、黄、汴河,称通济渠,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是当时的水运枢纽。唐代输天下之粮于武牢仓、河阴仓,再运至长安。北宋视汴河为国之命脉,漕运四方粮食至汴梁,荥阳人称为运粮河。当时,荥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荥阳是历史上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战国时的魏国在荥阳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把荥阳同陈(今淮阳)、山东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带连成一个商业贸易网。鸿沟既可以用于水运,又能灌溉农田,在战国至秦汉魏晋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促进郑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由于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战国以后地位日升,西汉至西晋、北魏时期,荥阳一直为郡治之所,管辖今郑州、开封的大部分地区。这时的荥阳,不但是郑州地区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是荥阳的繁荣时期。西汉时期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就把荥阳列为“天下名都”之一,与蓟(今北京市)、邯郸、洛阳等著名城市并列。矿产资源 矿藏特征荥阳矿产资源属风化矿床、机械沉积矿床。矿床具有层位稳定、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延伸较远、矿体形状与沉积层一致的特点;矿体形状多为层状、似层状及扁豆状;矿物成分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成分组成;矿石构造一般为鲕状、豆状、肾状、结核状、密块状、条状及花斑状等。种类分布荥阳境内矿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种,各矿种均属沉积矿床,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均匀和不同矿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点,易于开采,均有开采价值。其主要品种有:煤矿、铝土矿(高铝粘土矿、低级粘土矿)、白云岩、石灰岩(熔剂灰岩、铝氧灰岩、水泥灰岩)、黄铁矿、铁矿、黄土矿、大理石、花刚石等,其他还有大砂、型砂和细沙等。1、煤矿 荥阳煤层属于巩、荥矿区,大部集中在万山以南的浅山和台阶地区,西接巩义的新中矿区,自刘河经崔庙至贾峪,和三李矿区相连,东西全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分炭煤、黄煤两种,总储量约348738万吨。2、铝土矿 铝土矿区在荥、巩交界的水头村。水头铝土矿属荥、巩矿区的一部分,西半部属巩义,东半部属荥阳,在荥阳境内分布在刘河的肖寨、冯庄一带,储量约2211.6万吨。3、高铝粘土矿 分布在刘河的肖寨、冯庄等地。储量约198.61万吨;同时伴产有低级铝粘土矿208万吨,耐火粘土矿163.6万吨。4、白云岩 主要分布在刘河镇的官顶、崔庙镇的郑岗、白赵、石井沟,贾峪镇的焦山、大周山,储量约2152万吨。5、石灰岩 为荥阳优势矿种,主要分布在大周山、反坡、张青岗三个矿区,总储量约18138.19万吨,其中,熔剂灰岩2161.2万吨,铝氧灰岩20.8万吨,水泥灰岩15768.99万吨。6、黄铁矿 分布在刘河镇的冯庄矿区,储量为2221.7万吨。7、铁矿 有山西式和宣龙式两种矿床,分别储存于石炭纪和震旦纪地层中,前者以肖寨铁矿区为代表,后者以庙子的二郎庙矿区为代表,储量约132.28万吨。8、黄土矿 荥阳除南部山区基岩出露外,北部、东部均被第四纪黄土覆盖,是烧制砖瓦的主要原料,又是水泥工业的重要配料之一。据已探明的上街黄土矿区,总储量约1601.8万吨。9、大理石、花岗石矿 此二矿种均系初次发现。据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全面普查,已初步查明庙子、崔庙、贾峪、高阳、乔楼等乡镇的山区均有分布。大理石就其颜色可分为13个品种:松茶黄、嵩山黛、彩云、鸭蛋青、红豹皮、黄豹皮、灰豹皮、荥阳灰、角砾花、荥阳黑、圆砾花、竹叶、荥阳豆青等。储量约18234.06万立方米。花岗石可分三个品种,即嵩山红、荥阳紫、荥阳青,储量2281万立方米。 辖城关1镇,城关、乔楼、豫龙、广武、高村、北邙、王村、汜水、高山、峡窝、刘河、庙子、崔庙、贾峪14个乡,302个行政村,2439个村民组,4个居委会。共有135000多户,57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27000多户,52.8万多人;非农业人口7000多户,4.1多万人。有汉、回、满、土家、壮、羌、侗、布依8个民族,汉族55.8多万人,少数民族1.1多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7人。服饰习俗 荥阳人民的服装,崇尚素雅、大方、实用。 清代,男子留长辫,穿长袍、马褂、扎腿棉裤、白袜、布鞋。戴的是帽衬(上缀丝疙瘩或红珠子),帽体系缎、绸、绫、罗、黑皂布等布料。官绅、商界、知识界人士,则戴呢质礼帽。 乡村农民冬季穿长衣较少,多穿对襟短袄腰束褡包,下穿大腰扎腿裤(推车挑担时穿单裤外罩套裤,以利行走)。山区人多穿深蓝色实纳帮硬底鞋,平原人多穿黑色软帮白底圆口布鞋,一般戴便帽或帽衬。少数人逢年过节、串亲、赶会也戴礼帽,穿长袍、大衫。 夏日,衣着简单。男子上身多穿半截袖白色衬衣,下穿裤衩(年轻人短、中老年人稍长)。暑天下地干活,男子多赤膊脊梁,妇女下穿长裤,上穿半截袖带襟布衫。富户老人则穿麻、葛、绸以求凉爽。下地或出门,戴草帽者极普遍,晴天遮日,雨天防雨。 民国初年,妇女缠足挽髻戴耳环的居多,出门串亲要薅脸(以线绞拔汗毛)、画眉、施粉脂。民国二十年,提倡妇女放足,成婚女子挽髻,未婚女子剪发,知识女性穿长裙,短宽袖上衣,带绊鞋或圆口鞋,细线长筒袜。而偏僻山乡因倡新风难度大,女孩仍缠足留大辫。城乡衣着大体相同,通行掩襟上衣,散腿裤子。 抗日战争期间,服饰有新变化,知识界男子穿中山服,女着旗袍,劳动妇女短衣打扮。 建国后,城市服饰变化很大,男子多穿中山服、青年服,女子多穿列宁服,颜色多为灰、兰、黑,女子多是齐耳短发,基本不戴首饰。对女性的衣服有几句民谣说的清楚: “上衣:翻领、安神,斜插兜,对襟布衫两排扣。下衣:西式裤子偏开口,袋口一前一向后。” 近些年来,城乡经济活跃,群众生活改善,城乡人民衣着差别逐渐缩小。皮鞋、高跟鞋相当普遍,衣着布料多是机织细布、的确凉、化纤、绸缎、呢绒等。 饮食习俗 “糠菜半年粮”,是历史上荥阳农民饮食情况的真实写照。能吃上纯玉米面馍,喝上纯小米稀粥或玉米糊的农户极少,尤其是南部山区,粮中除掺糠之外,还要掺进大量柿花、柿蒂、落地的小柿和柿糠、柿皮。北部地区虽稍好,也要掺入大量的糠、麸、粉渣、豆腐渣,只有春节时,才吃上顿白馍和饺子。 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生活较解放前有所改善,但也以粗粮为主,细粮调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产量增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全年吃细粮,玉米成为养鸡、喂猪饲料。 居家饮食 建国前,农忙时一日三餐,冬闲季节,半数农户一日两餐。平时,多数人家早晚喝小米或玉米糁稀饭,吃糠饼、糠窝头,中午吃掺野菜杂面汤面条,少数人家间或吃一顿捞面条或小米捞饭。 一家之内,饮食有别。长辈和幼儿及担负主要劳动的男子饭菜稍好,操持家务的女子,每餐要等家人饭毕,方才就食,剩稀吃稀,剩少吃少,不再重做。 旧社会,荥阳农民很少饮酒。建国以来,变化很大,用餐形式上虽仍是两淡一咸,但内容各不相同。80年代,中午饭多是捞面条、卤面、饺子、大米饭等。吃饭时佐以酒、肉也习以为常。 宴宾 荥阳县一般人家婚丧喜庆待客,多是几碗素菜,待客席面有一桌六碗的,有十碗的,有待3顿的,有待两顿的,多为时令蔬菜,间或豆腐,猪、羊肉。主食,建国前几乎全用小米捞饭,少数富户用大米捞饭,或待一顿白馍,一般无酒。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用大米干饭的较为平常。城镇居民,多数以荤菜为主,摆酒设宴,富裕户宴客,有海参、鱿鱼及各种名烟、名酒。 待客 平时来客,多是客人到家,先炖荷包鸡蛋(忌炖两个,一碗最少3个),然后吃饭。有准备的人家,多是吃饺子;没准备的吃捞面条;困难人家,也要熬一碗素菜,配上客人带来的白面蒸馍,叫做“馍菜”。80年代,多数人家已注意泡茶饮酒,设几荤几素的饭菜。 居住习俗 荥阳境内平原地区,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贫穷人家住的是土墙草房;中等户,一般砖跟脚,土墙,草顶或瓦顶;富裕户浑砖到顶瓦房,也有两熟山(用砖包墙),顶窗户砖墙基,多数3间上房,少数明3暗5;极个别官僚家庭,前客厅,后楼院,油漆椽头,推窗亮格,高阔的走马门楼,内有屏风门,大门外有石狮拱护,两侧栽有拴马桩。 丘陵山区,人民住窑洞的较多,因造价低廉,可自挖自建。窑洞分土窑和砖石券窑,穷人家,倚山(下窑院、汜水、广武称下山)掏个洞,青砖拱门;富裕之家,砖券窑门,或砖券窑洞。窑里面券洞龛,砌壁橱。窑洞冬暖夏凉,温度适宜,但透光不好,夏季潮湿。近年人民生活提高,住宅多从沟中迁往平地,新建住宅多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楼房。有的行政村,统一规划,建成整齐的街道,新房外观大方,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居住舒适。1978年以来,一个个新的居民点,正在形成,为防止盲目兴建,滥占耕地,政府对建房用地作了规定。 行驶习俗 荥阳多丘陵沟壑,出门不便。旧时平民出门,多步行,逢走亲访友、赶集上店,或路途遥远,多骑毛驴,有的坐铁角马车,有钱人家及官宦门第,出门多坐轿、骑马或坐汽轮马车。解放后,交通发达,公路成网,出门稍远,便以车代步,多骑自行车。出远门,多坐汽车,火车或坐飞机。近年,有的人骑两轮摩托车,个别人家有小轿车。 婚娶习俗 按传统婚俗,男女结婚,大都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主。当初媒人提亲,有意扬长避短,隐恶扬善,首先介绍对方的财产、门第、面貌、属相,若父母初步同意便掐八字、合命相,如无“妨”、“犯”就算合适,便过“小启”订婚,准备结婚时择吉日传“大启”(婚书),备办彩礼到女家“送好”(把规定结婚的日子通知女家)。女方父母开始置办嫁妆,大至箱柜、桌椅,小至脸盆、皂盒,陪送嫁妆因女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豪富之家,用具讲究,24件全家具,箱柜桌椅,皮、棉、单、夹应有尽有。穷家闺女出嫁也有拎个小包袱跟人走的。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嫁妆,男方送大合礼,意在最后约定吉时迎娶。娶亲之日,男方邀请当地头面人士作引客,手脚利索的青年作炮手,备花轿,奏鼓乐,到女家迎娶。 由于婚前互不见面,更谈不上相互了解,婚后常有个性不投,难以和睦相处,而造成终生痛苦,甚而酿成悲剧。 荥阳嫁娶旧习,大都坐花轿,富户最多有8乘轿和3班响器(唢呐班),一般人家为两、三乘轿和1班响器。两家相距较远,则实行迎亲,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用牲口把新娘送到中途,由男方迎娶回家。极端穷苦人家,平日糊口困难,临时无力置办婚嫁物事的,也有用毛驴驮走的。更有的穷家女儿,儿时就送婆家做童养媳,成年后选个吉日,上头完婚。有女无儿的,兴招婿入赘,入赘者要改用女家姓氏,俗称“倒插门”,入赘女家者,往往被乡里歧视。 男子丧妻可随时续弦,社会舆论视为当然,而女子亡夫再嫁,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女子招夫养子的亦系个别情况。 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规定男20周岁,女18周岁(后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为法定婚龄,绝大多数父母不再包办,男女青年先恋爱,后结婚,有婚姻自主权。 结婚方式也有较大变化,娶亲不用花轿,而用自行车、胶轮马车,80年代后多用拖拉机、汽车。向由女方置办的嫁妆,现多由男方出资筹办,结婚购置的箱柜、桌椅、衣服、被褥、钢丝软床、沙发、电视机、收录机、落地电扇等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的女方苛求男方购置昂贵衣料和高档家具,债台高筑造成生活困难的时有发生,各级政府多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纠正。 “一门两挑”,是解放前荥阳县的一种旧婚姻习俗。凡老弟兄俩,只有一个男孩的(女孩不算数),男孩成人时,老弟兄要各为孩子娶一房媳妇,住在各自家里,孩子轮流到两家生活,谁家的媳妇生的孩子继承谁的家产,俗称“一门两不绝”,此种一夫多妻陋俗,早已禁绝。 做“满月”习俗 建国前,生第一胎,都要在生后3天,送面条到外婆家报喜。生男孩面片不切,生女孩切成面条,也有不分男女都切成面条的,外婆家亲族有多少户,带多少份,要多少份,外婆家闻讯便积极准备,于第5天(生男孩)或第6天(生女孩),带着米、面、鸡蛋、红糖,前往探视(俗称5官6娘娘),并商定做满月的日期(即齐客日)。届时,娘家亲族,凡吃了喜面的,都要为婴儿做衣服、买布料、买首饰(银质项圈、帽花、镯子、百岁钱等),前往贺喜。这天,生子一方的亲族、好友,也要备办礼物,主家设宴待客,热闹非凡。旧时重男轻女,头胎是女孩的,有的就不做满月,等生男孩时再做,是男孩的每胎都做。建国后,男尊女卑思想渐趋淡漠,生男生女都做“满月”。 祝寿习俗 给老人祝寿,一般人从66岁开始(俗称“六十六,吃块肉”)。意在使老人看到满堂儿女齐集膝下,共贺自己健康长寿而欣慰。因此,拜寿的子女晚辈,要尽心尽力,敬献寿礼。 旧社会豪绅、官宦人祝寿,尤其隆重,一则炫耀富贵,显排场;二则借题敛财,鱼肉乡里。祝寿时,事先向远近亲朋发送“寿帖”,邀请贺客。寿诞之日,举行盛大宴会,有的还演戏助兴,贺客竞相奉承,馈赠厚礼、寿联、匾额等。建国后,祝寿之风仍然盛行,儿女们送寿桃(桃形蒸馍)、寿糕、寿酒之类,加鸡蛋若干个(以寿星岁为数),年年如此,不能间断,80年代以来,风行放映电影助兴。 丧葬习俗 城乡葬礼,大致相同,木棺土葬是历史习俗;丧礼繁简,因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而异。亡人净面理发、穿戴整齐后,移置灵床(俗称草铺)上,子女举哀,并到亲友家报丧。棺木整修妥当,表面油漆,棺底铺褥子、放垫背钱,普通人家放制钱、铜元,富有者放银元、纸币无定数。遗体入棺,子女到齐向遗体告别,经娘家人(多指舅父)看过认可,方能盖棺钉口。 埋葬,要请阴阳先生选茔地,定方位,动土开穴。墓穴,长方形,深7到9尺,少数地区用偏堂墓。出殡时日,一般在死后排3(天)、排5(天)、排7(天)不一,如死者德高望重,子女有成名者,也有停灵至“五七”(35天)方才殡埋。外丧则多停柩庙中,待机运送原籍殡埋。殡埋前一天,搭灵棚,子女通夜守灵,官宦富豪,还要堂祭点主。起灵时,孝子披麻戴孝,长子摔盆扬幡,拄哀杖哭泣引路,其他子侄晚辈,哭泣随行,棺后孝女哭送。棺木下葬后,安放妥当,长子下墓,拂土净棺,认为已无缺漏时,出墓穴,而后率家亲转墓穴3周,并边转边撒土穴,表示亲手封土,然后填土封成坟头。 葬后第二天要复祭(汜水叫复土,荥阳、广武叫“拣汤”),拿上祭品、饺子(以死者享年数为限),到坟前再行添土复祭。 悼念做“七”,有“撇七”、“连七”之分。夫妇尚有一方在世的叫“撇七”,每7天为“一七”,双方均去世时做“连七”,以6天为“一七”。做“五七”仪式隆重,要齐客待饭,连同宗的已婚侄女、外孙、也要前往烧纸。 子女服孝,“五七”前,穿不缝边的白衣裤,古称“斩衰”,以后只穿白鞋,或戴黑袖箍(亡人男左女右)3年。 为表示悼念,普遍做“周年”。“头周年”、“三周年”较为隆重,以后转入正常的悼念活动。 为了实行殡仪改革,改土葬为火葬,1976年10月,荥阳县建成火葬场,规定共产党员与国家干部、职工去世一律火葬。为防止殡葬奢侈浪费,峡窝开始成立殡葬协会,丧事从简,接着在全县推广,但少数有钱人家仍大操大办。 交往习俗 荥阳大多群众待人处事忠诚、朴实、看重情义。情义深者多交为朋友。也有同代男女结“换贴”弟兄、拜“干姊妹”的。 非同代人有“认干亲”的。在封建社会,作父母的因男孩少或因子女多病多灾,唯恐夭伤,以认干亲禳灾除祸,也有的为拉关系、互相利用而认干亲。认亲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经过算命先生掐八字、定方向、定姓氏认干亲的;有经人说合、双方同意认干亲的;还有“闯姓”的,即孩子生下百天(或满月),父母黎明(日出前)抱子出门,首先碰到的一人,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另有一种是孩子落地是男孩,家人将锁锁在门鼻儿上,待到满月那天,谁先到他家,让谁开锁,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除“闯姓”、“开锁”外,大多认多子女者为干父、母,以为孩子可以随上群,便于成人。两家成为干亲后,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干父、母家串亲,至12岁时乃止,在这一年,干父、母要给干儿(女)买些衣物,叫“挽锁”,意在已牢固无失了。以后每逢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算一门干亲戚。 建国后,认干亲者有所减少,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此风复炽。

了解更多>>

鄢陵县

鄢陵县

鄢陵县位于许昌市东部,辖7乡5镇,总面积 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人口61万。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311国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许亳高速途经鄢陵。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鄢陵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纺织服饰、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鄢陵是一个到处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鄢陵60多万人民正伸开热情的双臂,诚邀四海宾朋来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特色农业 鄢陵是全国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近年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园艺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被省政府命名为“鄢陵模式”。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畜牧业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新兴工业工业已形成食品饮料、纺织服饰、有色金属、棉短绒、机电、化工、建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为使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建成了金汇工业区、马栏民营工业区、柏梁工业集聚区等工业区。以做强特色支柱产业为目标,以培养骨干企业、扩张总量为重点,以建好园区、发展基地为载体,努力实现工业大的突破。 生态旅游鄢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址众多,有乾明寺、许由墓、尹宙碑、甘罗柏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国家花木博览园、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花都温泉度假村等精品景区景点。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生态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投资环境鄢陵开展卫生城、园林城、旅游城、文明城、生态城“五城连创”活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电力供应充足,各类市场和供排水、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设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所有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外来投资者实行承诺服务,是理想的居住、经营、投资、置业区域。 先后摘取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平原绿化先进县、治安模范县、村民自治先进县等项桂冠,被省政府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

了解更多>>

郾城县

郾城县

郾城区地处河南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原富饶历史文化沃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隶属内陆特区漯河市,面积413.1平方公里,总人口47.4万人,辖城关镇、孟庙镇、商桥镇、龙城镇、裴城镇、新店镇、孙庄乡、黑龙潭乡、李集乡9个乡镇。 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县城与漯河市区融为一体,这里交通便利,是京广、漯沪、孟平、漯舞四条铁路的交汇外,京珠高速公路穿境面过,京深、洛界、漯舞等三条国道、省道和33条县乡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京广铁路、107国道、高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界公路横贯东西,漯宝(丰)铁路西接焦枝线,北部的孟庙车站是漯河火车站的货运站,城区距新郑园际机场仅90公里。 郾城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机械化耕作,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生猪外贸出口基地县和烤烟生产基地县。 这里曾写就过辉煌的历史,是豫中南地区备爱关注,享有美誉的热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俊辈出;这里出现过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许慎、被誉为“文字字祖”;还有刚直不阿、不屈权贵、不徇私情、执法严明的东汉名土范滂,宋代博学强记,精通医道和方志典籍的掌禹锡;还有明代诗人李达之、清末兰竹画家王锡臣等,郾城区境内的“许南阁祠”是海内外学者的向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经幢”,清道光年间的“八角硫璃井”、“镇河铁牛”,以及新时器时代的化身台遗址,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筑郝家台等人文景观、显现出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凭吊先贤、品味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郾城区紧紧围绕“三条主线” (农业产业化、工业集团化、城乡一体化),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第一,全省25 位。 这里投资环境宽松,政策最优惠。先后有广东日康、四川希望、大连实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纷至沓来兴实业。这里工业实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档发制品、化工生产、建筑建材等16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其中尤其以食品工业实力最为雄厚;通过采取龙头带动、开放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等举措,强力扶持食品工业发展。如今,在恒达公司、港裕兴公司的带动下,已建成膨化饼、雪米饼、蛋黄派等二十多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企业较集中,特色突出的民营饼业生产基地,2003年,郾城三环食品工业园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漯河)食品工业园”,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全国共建的三个园区之一。开创中国葡萄糖饮料先河的澳的利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10亿元,已成为国内饮料业知名企业。目前,郾城区已涌现出澳的利、金星、小帅才、日康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围绕“三种三养三加工”(“三种”:烟叶、棉花、瓜菜;“三养” :养猪、养鸡、养兔;“三加工”; 肉类 皮革、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走产、加、销“一条龙” 的产业化道路,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涌现出全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三环食品城,全国最大的羽毛集散与制品生产基地龙城镇,全国最大的牛头蓝湿皮加工集散基地空冢郭乡和150个不同行业的专业村。这里农业调整快速推进。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驱动、注重效益”的思想,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粮经比例达到60:40,复种指数达260%,间作套种和“四熟五熟”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实现了大面积土地增效、大部分农民依靠土地增收;这里生态林业按照“全民造林、科技兴林、改革活林、依法管林”的工作思想,实现林业生产由资源储备型向资源开发型转变,木材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培育扶持出了省内最大的林果苗木育种及优质农作物试验基地之一——漯河市金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这里养殖业按照“靠绿色闯品牌、靠规模增效益”的工作思想,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贴息、无偿服务等激励措施,推动了畜牧业向绿色环保型、产业高效益型转变,猪、鸡等, 传统养殖迅速膨胀发展,牛、羊、鹿、狐等特种养殖异军突起,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44%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活力点、广大农民的致富点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培育扶持出黄河以南最大的蛋种鸡基地——阳光禽业公司、黄河以南最大的肉种鸡基地——日日红公司、河南最大的特种养殖基地——冠力鹿业养殖公司。 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与大规模的县城建设相辉映,全省有16个小城镇初步成型,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摆进各类项目7800多个,初步构筑了农村城市化的框架。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相继获省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 、“ 成人教育先进县”、“ 职业教育十强县”、“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农话建设在全省位居第三。 面对漯河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良好机遇,迎着漯河市区划的春风,一个崭新的郾城正向你走来!一个开放的郾城正同你走来!郾城区47.4万人民热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到郾城这方热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了解更多>>

郏县

郏县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6镇8乡,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
郏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耕地面积60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红薯种植面积18万亩,花生、大豆种植也有一定规模。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烟 叶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山儿西”烟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我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温室大棚10000多座。“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常年存栏15万头。

了解更多>>

邙山下的黄河

邙山下的黄河

....黄河过三门峡,向东穿过约一百三十公里的峡谷区后,河面骤然开阔。离孟津便开始下游河段。 ....邙山又名北邙山,位于洛阳北面,绵延至郑州西北郊,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地瘠土薄,旧冢累累。“五十里邙山,竟无卧牛之地”,这是古时洛阳人形容邙山的说法。唐代王建的诗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推荐黄金无置处。”张籍也有诗说:“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过去这里甚多高坟大墓,历代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故有“北邙冢墓高嵯峨”之句。登七邙山远眺,但见滚滚黄水,自西而东,直下齐鲁,河上横着两座大铁桥,仿似双虹跨海,气势非常壮观。

了解更多>>

子路墓祠景点

子路墓祠景点

子路墓祠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以擅长政事著称,曾任卫国蒲大夫、后为卫权臣孔悝的家将,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学后人尊其为仲夫子。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孔悝而战死,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历史佳话,死后葬于戚城东,即今子路墓祠。子路墓祠的整体布局自北而南有:墓冢、墓碑、石象生、卫国公石坊、望柱,再向南为享殿、两廊、'高明正大'石坊、山门。

了解更多>>

子路坟公园

子路坟公园

  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弟子,当过蒲邑(今长垣)邑宰,后来为孔悝家将。公元前492年(卫出公十八年),出公的大臣孔悝与出公之父蒯聩谋袭出公而作乱,子路仗义执言,痛斥悝聩,悝令家将攻子路。子路坟,高四米,直径29米。墓侧古柏肃穆,四周围墙环绕;坟前有石柱,石门,石狮,石龟等。篆刻有致,史迹翔实。子路坟位于新市区的中心地带,市政府已对其修缮一新, 以子路坟为依托的子路坟公园业已动工兴建。

了解更多>>

庄子故里

庄子故里

庄子故里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人称“逍遥之祖”。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周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态,语言汪洋恣肆,随心而发,他的文章想象奇幻,富于浪漫,文辞富丽,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故里位于商丘市民权县顺和乡青莲寺村,景点有庄子胡同、庄子井等。庄子的墓在青莲寺村南五公里处,墓高9米,周长88米。清乾隆年间立石碑一座,阴刻“庄周之墓”四字。

了解更多>>

竹沟

竹沟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56年,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馆名,馆内珍藏上千件文物、实物、文献和图片。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8年11月8日,确山县投资兴建的新展厅落成,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竹沟隆重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原省委书记马忠臣、省长李克强等省、市、县党政军领导、老区军民4万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1995年6月10日,朱钅容基总理亲临该馆参观。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人5万多人次。   1958年,我们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2个陈列室。1987年,投资兴建的“竹沟革命纪念牌”落成,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碑名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近旁有一个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境界。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来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 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烈士纪念碑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诞生地 杨靖宇将军故居大门

了解更多>>

中原绿色庄园

中原绿色庄园

中原绿色庄园是一处集生态保护、科技示范、观光旅游、度假诸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公园。中原绿色庄园规划面积72.46公顷。中原绿色庄园主题风格上采用以绿为主,师法自然,追求天趣的造园手法、致力于营造自然、清新、质朴、野趣的田园风光,使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草地、湖泊、瀑布、小溪与建筑园林小品相映成趣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