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位于河南东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4°52′—115°25′,北纬35°20′—35°50′之间,是濮阳市的南大门。南部及东南部以黄河为界,与山东省的东明、菏泽、甄城隔河相望;东和东北部与范县及山东省莘县毗邻;西和西南部与内黄、滑县、长垣三县接壤。全县土地面积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56万亩。辖22个乡镇(15个乡,7个镇),1026个行政村,总人口108.27万人。濮阳县是中原油田开发建设腹地,原油产量占中原油田总产量的70%以上,天然气产量占95%以上。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濮阳县是一个拥有5000年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上古五帝中的颛顼,舜帝及其部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素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中华张姓也源于此地。战国时期因城址在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隋朝后先后称澶州、开州,民国时复称濮阳。濮阳县自然景观宜人,名胜古迹繁多,有象征濮阳县历史地位的中心阁(四牌楼);古代重型建筑杰作——濮阳八都坊;宋真宗“澶渊之盟”回銮碑;有高阳城(颛顼城)、戚城、碱城、鹿城、德胜城、帝舜故里等古城址;瑕丘、仲子墓、团罡等文化遗址。有华北野战军司令部遗址等。特别是1987年在濮阳县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的“蚌砌龙”,把中国龙的图腾向前推进了千余年,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县也因而被誉为“龙乡”。濮阳县居中原要冲,扼河朔重塞,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著名的古战场之一,商灭夏的“昆吾之战”、春秋晋楚的“城濮之战”、晋郑的“铁丘之战”、秦末的“项羽章邯之战”、五代晋梁的“德胜之战”、汉末曹操吕布的“濮阳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均在濮阳境内。在近代史上这里又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朱德、陈毅等一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陈毅将军留下了“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的光辉诗篇。气候 濮阳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3.4℃,1月均温2.2℃,7月均温27.5℃,年均降水量626毫米,无霜期2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