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位于大丕山东半山腰。原名大丕山寺,座西向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500)。明代改为座北面南,更名天宁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绅邢本立又改为座西面东,今天宁寺占地2600平方米,有殿宇30余间,形成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布局。南北轴线一进四院,主体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水陆殿;东西轴线一进三院,有山门、藏经阁、大佛楼等。 山门5间,在高基平台上,邑绅邢本立建。硬山顶,覆盖灰色板瓦,通并一对朱红棋盘大门,门额横书"天宁寺"。穿过山门,即天宁寺前院,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在此交会,院内宽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后周显德六年(959)《准敕不停废记碑》。穿过二门,即天宁寺中院。迎面为藏经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57年),阁上层原存佛教经典6053卷,下层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俗称“三皇姑”。过藏经阁即天宁寺后院。迎面为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北魏,元末毁于兵。今大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建。倚崖筑成,面阔3间,进深3间,高21米,楼内有依崖凿的“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弥勒坐像一躯,两脚钜地面以下丈余,通高22.29米,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美谈。天宁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