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河北

河北

河北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故称河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海岸线长487公里,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沧州和吴桥是中国的武术和杂技之乡。

红峪山庄

红峪山庄

红峪山庄长城溶洞风景区位于迁安市西北30公里,燕山南麓,总面积6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独特的明代大理石长城,鲜为人知、绝无仅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北方罕见的溶洞,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形状各异。自然景观天池、瀑布、庙宇、像形石别具一格,整个景区绿色葱茏、植被茂密、群山逶迤、风光秀丽,怪石千姿百态,素有“红峪山庄有仙境,洞天厅堂列峥嵘,忘情不忍去,不觉夜露凉”之美誉。

了解更多>>

洪崖山

洪崖山

洪崖山景区,以“后土皇帝庙”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为众多的善男信女和附近十多个省的人所熟知。“后土皇帝庙”俗称奶奶庙、后山庙,供奉“承天效法后土皇帝”。据现碑刻记载,此庙始建于东汉初期。当年王莽带兵追杀刘秀至洪崖山下,被后山奶奶所救。刘秀登基后敕建此庙。经过几代帝王和众多道教信徒的下断扩建,到建国前宫殿庙宇达50多间,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有北方第一大庙之称。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人进香,以三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最多。1987年,后山庙被确定为开放的道教话动场所,十几年来,众多香客和当地村民自发筹集资金,对宗教建筑进行了恢父整修,现已有各类庙宇建筑26座。重新开放后,年游客量在15万人以上。形成以体会道教文化气氛为主的旅游特点。洪崖山山势险峻,松柏长青,山脚溪水环绕,马头神湖碧波荡漾,山顶恒年积雪。“洪崖积雪”为著名的古燕景之一。 交通:洪崖山景区位于易县城15公里处的流井乡马头村,护片京贫公路到李家坟路日为三级公路,二七余为四级公路和乡间硬化路而。县城公共汽有:通达流井乡政府。从京铸公路李家坟路日至山下停车场9.3公里。 门票:暂无 游览时间:2小时 服务热线:0312-4700066

了解更多>>

衡水学院

衡水学院

衡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座落在京九沿线第一个省级"综合开发实验市"--河北省衡水市。京九与石德铁路,京开与太青高速公路,京九与济石太银通讯光缆在这里聚汇相交,衡水成为北起北京、南达九龙,东接京沪,西连京广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型集散地。距市区十公里处的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衡水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衡水学院。在建校的各个历史时期,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革与发展并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现已成为冀东南地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学院占地1041亩,校舍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76万元。拥有36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有12个多媒体教室,8个音像语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43万册,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并有140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2005年投入使用。校园网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衡水市主节点以千兆光纤连接。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球类塑胶灯光体育运动场。学院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 学院设有9个系、4个教学部、41个本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6373人。 学院拥有敬业博学的优秀师资队伍。专任教师45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75人;博士10人,硕士137人。国内外访问学者16人。外聘专家学者及外籍教师2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 、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等20人。 学院注重提高科研水平。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50余部,主编教材145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有网络技术应用、中华传统文化、 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教育科学、莎士比亚、建筑装饰等7个研究所,承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生物系主持的《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列入河北省自然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衡水市惟一对外公开发行的期刊,曾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监控体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框架。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河北省成人教育检查组先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学院教务处被原国家教委第一批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语言文字工作受到国家语委表彰,在近8年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在2004年省教育厅评估中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德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学生工作在1999年和2003年被省教委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院校园树木成荫,亭台错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典雅,环境怡人,被命名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河北省园林式单位”。 八十载沧桑岁月,二十年风雨兼程。承袭着燕赵与齐鲁文化的浓厚底蕴,肩负着冀东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光荣使命,迈上新征程的衡水学院厚积薄发,正为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了解更多>>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I、II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高贵的仙鹤、美丽的天鹅、灵巧的鸥鸟、轻盈的白鹭,翩翩起舞、悠然嬉戏,衡水湖是人间的仙境,鸟儿的乐园。  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改道,冲刷形成了一片洼地,常年积水,史称“千顷洼”,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深水面积75平方公里,碧波荡漾、渔歌唱晚,素有“北方江南”之称。水源主要来自卫运河、黄河和长江水,可谓“容长江、黄河于一湖―――衡水湖”。  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区内有植物370种,昆虫194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7种,鸟类296种,兽类17种,浮游植物201种,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在众多的野生动植物中,尤为突出的是鸟类资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白肩雕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每年在这里营巢繁殖的夏候鸟有数十万只,以须浮鸥、黑翅长脚鹬等为主,越冬的灰鹤有3000多只,雁类上万只,遮天蔽日的灰椋鸟更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位于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古城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史有“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之称。汉城墙、明城墙、众多汉古墓、石碑、李三娘石磨及竹林寺飞升上天的许多传说再现了衡水湖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让人无不感慨衡水湖的神奇与秀美。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对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她还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水源地,为衡水及周边地市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发挥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11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衡水视察时,十分关心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传,把衡水湖这片湿地保护好。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衡水市生态品牌、城市名片、带动衡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了湖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环京津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之中,处于方圆三百公里以内的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26个地级市的假日经济圈之内。其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湿地资源、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开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为此,按照保护—开发利用—保护良性循环的原则,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生态科普旅游为特色,以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通过实施西湖、滏阳新河滩地恢复湿地;利用南水北调,开辟新水域,扩大湿地面积;周边建设水源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挖掘开发历史人文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区建设;加大核心区、缓冲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实验区和示范区生态科普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居民乐业、经济发达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具有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内外湿地保护的示范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秀丽风姿,迷人的笑靥喜迎国内外朋友的到来。

了解更多>>

横岭子自然保护区

横岭子自然保护区

横岭子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涞源县城东北约60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加之茂密的天然次生林和珍稀的动植物群落,组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这里象是燕山深处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林立奇峰中沟谷纵横,天然次生林遮天盖日,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藤缠蔓垂,朽木横卧,清泉流淌,野花竞放,这里是名符其实的森林公园。有利的气候和有效的封山育林使得区内自然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不同季节里构成了色彩斑澜的景象。 早春,正当万物苏醒之时,阴坡尚有积雪,而阳坡的山桃、山杏却已鲜花怒放、争奇斗艳了。随着天气渐暖,丁香、照山白等也伴着绿色竞相争艳。晚夏初秋,胡枝子、兰刺头、野菊、凤毛葡、沙参、阿尔泰紫菀等不甘示弱,各色鲜花开遍山野。在秋风瑟瑟、百花皆杀的金秋到来之时,五角枫、六道木、桦树等也以自有的风姿带来火红的秋色;临冬来临,白雪皑皑中常绿的针叶树等傲霜雪,斗严寒,更显得格外苍翠挺拔,给景区带来无限生机。 这里茂密的天然次生林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本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此外还有金钱豹、野猪、野羊、狍子、獾子,随处可见的山鸡、野兔等60余种野生动物。 寂静的山野中人烟稀少,只有那潺潺溪流声和野生动物的鸣叫声伴随您进入世外桃园。近年来,这里奇特的山水,健全的生态、原始的自然气息及古朴独特的风俗,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这里是真正的 &"一片净土&"。相关提示:暂不向游人开放

了解更多>>

黑山关

黑山关

黑山关风景区简介黑山关风景区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平山县西北部,与山西五台县接壤,距石家庄市120公里,因明代修有长城并在此设关而得名。景区由服务区、龙潭飞瀑区、洞天小区、穆柯寨、鸿门岩、原始森林等20余个景区景点组成,面积约16平方公里。黑山关自然景观奇特,主峰柴托尖海拔1910米,另有千米以上高峰13座,气势磅礴,雄险无比。这里林海涛涛,满山苍翠,万亩原始森林苍苍茫茫,遮天蔽日。景区内植物种类上千种,龙骨、蛇杨等树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棵野生猕猴桃树覆盖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野杜鹃、野玫瑰、野丁香、金莲等山花异草满山遍野。另有黄岑、代黄、芥梗、党参、株利、柴胡、生麻、常中、穿山龙等中药材50余种,有野兔、山羊、孢子、貂猫、山鸡、黄鹂等动物20余种。黑山关水资源充沛,山泉从海拔1800米处涌出,奔崖跌谷,流长10余里,形成无数个龙潭飞瀑,其中白龙瀑高百余米,远看似炼,近看是瀑,十分壮观。黑山关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盛夏平均气温20摄氏度。日披衫、夜拥棉,不挂帐、不摇扇,是消夏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黑山关文化底蕴厚,此处西临山西、东接河北,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中山王国战败,选择此地休养生息,强盛后东山再起,发展成为七雄之外强大的诸候国。明清时期有重兵把守。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四分区曾在此设救护所(国际和平医院前身),阎锡山在山顶建有多处地堡工事。传说宋代,山上的碾子区曾是穆桂英居住的穆柯寨,现有明长城、地堡、工事、穆柯寨、大石碾和将军墓等遗址遗物。黑山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农家四合院幽静清洁,常吃的农家饭有烙饼(营里饼— 平山一绝),大锅菜、红豆米汤、油麦卷、喜糕、搅煎饼、酸菜等,土特产有柿子、花椒、板栗、核桃等。黑山关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景,人文景观为配景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主要功能是探险错奇、消夏避暑和休闲度假。 &

了解更多>>

河间市

河间市

河间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邻沧县、青县,西连肃宁县、高阳县,南与献县毗连,北与任丘市、大城县接壤,隶属于沧州市。河间市政府驻地瀛州镇,在市辖区西南部,北距首都北京189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76公里,东距沧州市78公里。市境处华北平原腹地,南北纵距36公里,东西横距63公里,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7镇13乡。 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管辖。 河间市地质构造为冀中坳陷中部,为低平原地貌,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和渤海西岸滨海平原之间的低平原区,全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海拔由12.4米降至5.4米,平均坡降1/7000。境内主要河流有子牙河、子牙新河、古洋河等9条,均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市,8条干渠、58条支渠纵横交错,全长491公里。(北)京大(名)公路纵穿南北,沧(州)保(定)公路横贯东西,两路与河(间)定(州)公路于市区内交会。京九铁路与朔黄铁路于河间西交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铁路、公路运输,为河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间属典型大陆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4℃,1月份最冷,7月最热。年平均降水量为561毫米,平均风速2.6米/秒,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9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187天。土壤属潮土类和风沙土类两大类。河间目前无原始植被,主要种植农作物,还有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 河间市地处华北平原,盛产多种粮棉瓜果,尤以金丝小枣、天津鸭梨等著名。工业产品种类很多,化工、纺织、电缆均较突出。 近年来,河间已形成了以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建材、花卉、餐具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已有5个跨入国家级先进行列,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市内交通发达、通讯便利。1990年,河间撤县设市,1997年通过国家小康验收。全市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了解更多>>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体育学院

·学院概况河北体育学院始建于1984年,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学院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学府路(原五七路)风景秀丽的滹沱河畔,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专业本科院校,隶属河北省体育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亲笔为我院题写了院名。 2000年,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入,通过资源整合,新的河北体育学院成为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一体的、专业设置完备的高等体育学府,在河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指导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等重要任务。 目前,学院占地面地541亩,教职工391人。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办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外语、舞蹈学等七个专业,相应设有6个系、2个部和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即学校体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外语系、社会科学教学部、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部和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之一,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此外,学院还在廊坊东方大学城建立基地,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网球运动方向和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 学院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2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600余人。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全新配置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基础实验室(包括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实验室)、可查阅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的图书馆以及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的体操馆、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柔道馆、武术馆、足球场、田径场等,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来,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培养出了许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如奥运冠军郭晶晶、蔡亚林,世界冠军张亚菲、赵颖慧、任洁、池彬,原国家女排队长苏惠娟,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女足国家队队员白洁、张欧影、刘亚丽、王坤,国家队篮球名将马健、梁达、刘军、孙悦,乒乓球国手樊建新、牛剑峰,女子铅球亚洲纪录保持者李梅素等,很多毕业生分布在学校、运动队、行政事业单位、公安武警系统、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成为骨干力量。在全国十运会河北省代表团获得的15枚金牌中,河北体育学院学生贡献了11枚,我院共有180名学生入选十运会各项决赛,占河北省代表团全部参赛人数的51%。 2005年,中共河北省委对河北体育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组成之后,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体育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明确了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团结、实干、创新、进位”的体院精神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严治校、以特制校、以专治校”的工作方针,制定了二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完成了扩校征地和新校园规划设计,绘就了河北体育学院发展的蓝图,提出经过努力把河北体育学院建设成为立足河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河北省体育科学文化发展中心;具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办学层次的体育管理、教学、竞技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的开放式、教学竞技型高等体育学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河北体育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倡“厚德博学、技高体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竞技、训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谐的学习型体育学院

了解更多>>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学校简介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我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学校现有24所学院,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优势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格局;66个本科专业,是全国农业院校专业最全的院校之一,基本上能满足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有18个省级科研机构;出版有《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等学术期刊。 学校在保定、秦皇岛、定州有3个校区,校园占地193.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1余万册,仪器设备值1.7亿元;附属实验农场330余公顷、林场2700余公顷,在省内设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6个。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0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565人,博士生导师85人,硕士生导师418人;全日制在校生41000余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310人;另有各类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 学校学科专业已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形成了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相互交叉、文理渗透的学科体系。1989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7项。 “八五”以来,学校共鉴定科技成果449项,其中224项居国际水平,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6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科教兴农”和“科教兴冀”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与14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已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在建校初期,学校就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学校师生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成为学校兴校育人的宝贵财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曾多次获得“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高校”等荣誉

了解更多>>

河北理工学院

河北理工学院

河北理工学院原为天津大学矿冶系,1958年迁往唐山,成立“唐山矿冶学院”,1976年更名为“唐山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河北理工学院,位于河北省唐山市。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