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河北

河北

河北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故称河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海岸线长487公里,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沧州和吴桥是中国的武术和杂技之乡。

芝径云堤

芝径云堤

在避暑山庄宫殿区万壑松风之北,仿照杭州西湖苏堤的形式修筑而成,建于一七○三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是康熙皇帝为热河行宫亲选三十六景中的第二景,并作诗题名说:“命匠先开芝径堤,随山依水揉幅奇”。
长堤逶迤,径分三支,东北通月色江声岛,又名云朵洲,中通如意洲,偏西通采菱渡,又名芝英洲,正因长堤连接此三岛,故命名为芝径云堤。
从万壑松风下蹬道,过了小桥,便到湖区中心的芝径云堤。此堤穿湖修筑,是湖区主要风景观赏线。堤岸垂柳成荫,平沙如雪,湖光波影,胜趣天成。在堤上漫步,满眼苍翠碧绿,处处湖光潋滩。沿堤北行,经环碧、如意洲,达烟雨楼。避暑山庄的湖区,全部是人工开凿,按照规划,挖湖取土,土方堆叠于湖畔,形成了岸线曲折的洲岛长堤,加上在洲岛上有许多人工堆叠的士山,形成障景。进入湖区,步移景异,变化无穷,使人目不暇接。

了解更多>>

正宫

正宫

是清代皇帝驻跸山庄期间居住和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召见王宫大臣及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接见外国使臣之所。位于丽正门至岫云门之间的主轴线上,共有九进庭院,以表现皇帝“身居九重”的含义。以万岁照房为界,正宫分作前朝和寝宫两部分。

了解更多>>

正定砖塔

正定砖塔

砖塔,坐落在正定城内西南街,又名开元寺须弥塔,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唐乾宁五年(898)重修,现仍保留唐塔的特征。砖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级,塔的
初层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丰满、栩栩如生。塔的下层正门上写须弥峭立
四字。砖塔东面有一古钟楼,内有一巨大铜钟,据说钟楼大钟响时,方圆几十里都可听
见。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处。

了解更多>>

正定县

正定县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改革开放以来,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正定县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曲阳桥乡),17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了解更多>>

正定文庙

正定文庙

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梁思成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

了解更多>>

正定四塔

正定四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又名临济寺澄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址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来常到该塔朝拜。华塔

了解更多>>

正定木塔

正定木塔

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内,又名天宁寺凌霄塔,也称木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宋
、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
筑,塔内有阶梯可攀登至顶,眺望正定全境。塔顶、塔刹和第九级于1965年邢台地震时
受波及倒塌,八级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特点仍清晰可见

了解更多>>

正定景区

正定景区

正定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毗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这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全县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43万。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共完成66.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27亿元,位居河北省十强县之列。旅游业是正定县的特色产业,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要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悠久的旅游文化——千年古郡、千年古韵
正定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即为鲜虞国国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属地,后归赵。秦时属恒山郡,自汉初置东垣县,汉高祖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豕希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祖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素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誉,秦时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子龙,明代吏部尚书梁梦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院代总理、陆军总长王世珍,文学家王禹、蔡松年、蔡佳、著名工程学家怀丙,著名元杂剧家白朴、李文蔚、尚仲贤均系正定籍人。这里“风采绮丽、柳绿荷红”,大文学家苏东坡、文天祥、王安石曾写诗作赋,留下名篇;这里“艺文精美,诗风刚直”,见于史料的诗人、作家、戏剧家有170多人,留诗400多首,文章200多篇。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文物古迹和灿烂淳厚的乡土文化遗迹,现存有八个朝代的古建筑遗存,其中隆兴寺、临济寺、文庙、青塔、华塔、砖塔、木塔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被钱琪琛副总理称为“文物宝库、旅游胜地”。加上寺有寺的传说,塔有塔的故事,历史名人又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和传奇,共同构成了正定旅游文化丰厚的基石。
正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文化遗址展示着商、周文化的博大气势。春秋时期。鲜虞国曾在境内新城铺定都。战国、秦、汉相继归属中山、恒山、常山。自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在此置常山郡治所至清代中叶的一千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古城正定留下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文物古迹,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雅称,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中隆兴寺尤为著名。正定是我国县级唯一拥有7处国保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隆兴寺始建于隋,占地面积8.2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寺内摩尼殿、倒坐观音、转轮藏、龙藏寺碑、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千佛墩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了解更多>>

正定华塔

正定华塔

华塔在河北省正定县原广惠寺内。寺院建筑早已塌毁无存,仅存华塔屹立於丘岗之上。塔始建於唐贞观年间(785-805年),金大定年间(1161一1789年)重修,明清两代皆有修葺。现存华塔均为金代建筑。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於变化。塔为楼阁式,全部由砖砌筑。塔基分四层。三层以下平面呈八角形,第四层为圆锥体,这是宝塔外形的精华所在。第一层原在其四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洪配置奇异。第二层为平正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砖砌佛龛,共24个。第三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四面为方门,斜棂假窗。第三层以上呈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有浮雕状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叁错排列,不臃不疏,十分得体。原有彩绘现已剥落。从壁塑部分再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已残损。塔原为广惠寺内之建筑,乾隆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题额曰“妙光演教”。
整个塔的外表,原来均有彩画,当年初建时,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目前政府正在对其进行维修,整修後的华塔会更加名符其实。
我国古塔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种类繁多,式样别致。华塔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而广惠寺华塔,则是花塔类型中造型最为奇特,装饰最为华丽,平面布局最为特殊,建筑年代又是较早的一座花塔。历来游人不绝。1949年後,此塔得到妥善保护,为河北省著名古迹之一,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暨中国乒协正定国际培训中心座落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内。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距离首都北京260公里,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15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县城内有京广、石德铁路,107国道和京深高速公路贯通。通讯设施完善,毗邻石家庄民航国际机场。
基地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国家体委支持下,接待了国家乒乓球队25届、26届奥运会、43届、44届、45届世乒赛赛前封闭式训练。连续三年承办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少儿“四环杯”乒乓球赛。接待了来自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大利来等32个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为促进世界乒乓球支持的发展,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基地内九九年筹建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展览馆”贯穿了“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这一主题。展出了国家体委、体育博物馆、新华社、体育杂志社、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体育记者及全国各地搜集到的300余件著名历史镜头和音像图文资料及著名运动员用过的实物。
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可以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