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贵州

贵州

贵州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   堂安属黎平县肇兴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寨西山下5公里是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海拔935米,黎平至水口、龙额、地坪、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的公路翻越关对坳,途经堂安。堂安侗寨有160余户,800多人,据说堂安建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吁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为九层密平檐四角攒尖顶,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通道均用青石板漫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门的建筑形式多为重檐歇山顶,仿如意斗拱装饰,显现三斗三升。斗拱上层装饰以交错叠覆的三层锯齿边,主楼檐下的灵格周围,彩绘双鱼、孔雀、凤凰等图案。各个寨门上饶有风趣的对联举目可见,如西向寨门的楹联最引人注目,其联语是: 堂开似虎千年保东泰, 安闾如狮万代守西平 横批为:国泰民安   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雄、纺车等保存完好,禾晾、谷仓、水碾、石雄、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建筑物。寨子中间山坡上有一块墓地,有坟10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堂安是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了解更多>>

侗族大歌发源地——宰荡

侗族大歌发源地——宰荡

侗族大歌发源地——宰荡   宰荡侗寨距县城26公里,全村共265户,1277人,皆为侗族。村寨四周古枫挺立,小溪潺潺,乡土田园风光,魅力独具。居于此地的侗族属于榕江侗族6大支系之一,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这里有典型的侗族干栏木楼建筑、罕见的侗族八角鼓楼以及独特的侗族婚礼习俗。侗族大歌,属支声复调音乐,歌词主要以歌唱爱情、歌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再现现实生活和历史。歌声浑厚,刚劲有力,节奏自由,缓急有序,高低协调,和声完美,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气势磅礴,实属世界音乐殿堂之珍品。侗族大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自80年代中期到法国巴黎演出后,轰动世界乐坛。 宰荡侗族大歌宰荡侗族服饰 宰荡的鼓楼 (图:谢志强) 唱大歌的歌师 (图:谢志强)

了解更多>>

侗寨肇兴

侗寨肇兴

侗寨肇兴   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仁团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  义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8米,占地81.6平方米。  礼团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3.1米,占在70.3平方米。  智团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14.9米,占在77.3平方米。  信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  鼓楼: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  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竟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侗寨中的鼓楼

了解更多>>

东山阁楼

东山阁楼

不论是哪方宾客来到铜仁,总要到东山去走走看看;不论是谁一旦离开了铜仁,总忘不了这座山水相亲、峻秀一体、竹树掩映、神形兼备的东山。几百年来的斗转星移,人世沧桑,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东山给人的美,人们给东山的爱,胜景给人的亲和人们给胜景的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地球仿佛变小了,人们交往增多了,被誉为黔东明珠的铜仁市,大门为世人敞开,她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大,她的姝容越来越明晰地显露出世人的面前! 其所以叫东山,那是由于她位于原铜仁府治之东。据悉在宋朝初期开始在山上修庙,人们就此叫她“东山寺”。到了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3年)知府扩城,东山从此就一直耸立在城中而倍受青睐(因而一段时期又叫“中山寺”)。 曾有江南水乡的人,由于受到昔日的穷山恶水的所谓“鬼谷之地”这一偏见的影响,一谈起前来贵州,不免有些谈虎色变;可是当他们一旦踏上贵州宝地,就立刻被奇山异水所吸引,更不必说“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等世界闻名的名胜了。单说他们驻脚花溪、放眼鹤桥,就不免大加赞赏;而一旦驱车铜仁,面对着三江铺锦、九曲下湘的气派,欣赏着十桥飞虹,十里锦江的美景,又不禁脱口称赞:“唉!太美了!铜仁无处不花溪!”在他们多种 赞美声中,第一个“赞叹号”就常常稳稳地落在东山这一胜景上。 提起东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她削壁临江并与之朝夕相伴的身影。谁都知道,铜仁的大小两江都发源于闻名世界的梵净山,它们一路欢舞一路歌地在江宗门铜岩处汇合而进入宽阔的锦江。而东山就面对着浩荡的锦江,如斧砍刀削,直插江水。削壁上“云彩江声”4个醒目的大字,遒劲有力,与削壁的险峻刚健浑然一体,是那样自然得体,真令人叫绝。难怪有人不惜放舟荡桨,往复于绝壁之下,仰望这一胜景,赞叹书法家的胆识、气度和审美、造美的超凡技艺。在这里,看到的是碧波荡漾、渔舟唱和、竹树掩映和云霞倒影;在这里,他们亲身感受到的是铜仁江水的清纯柔和、山水相亲和诗情画意。在这里,山的刚性和水的柔情,又是天衣无缝地统一融合,同样又是那样的自然得体。我不禁想起了叶剑英《游肇庆七星岩》的诗句: 借得西湖上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这里的景色不正是“长留天地间”的不朽“画幅”吗?? 东山之美还美在她城中耸翠,八方吐娇。这是她独有的特点和优点。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从东而下,一路撒布了数不清的奇山胜景,却独钟于铜仁,四周青山密布,美景联手,使碧波在城中荡漾,亲和着千家万户,使东山在城中耸立,总揽四面八方。 人们说:“不上东山,不知东山之美;不上东山,不知铜仁之美。”这话说得十分中肯。特别是登上山顶,极目四望,你就会看到青山环绕,景点星罗棋布的格局。由西而北而东,直视文笔、太乙诸峰;顺江而下,令人神往的“锦鳞游泳”,充满神奇传说的“中流砥柱”、诗意飞扬的“渔梁夜月”以及水深鱼肥的“水晶阁”等景点,一览无余。而十里锦江,又如练如带,带着平式、虹式、铁索式等各姐妹桥的倩影,贯串着两岸迷人风光,直下湘汉。 东山之美还美在奇石百态,竹树掩映。它们依恋着东山,自得其乐。或密或疏,或坐或卧。有的像龙蛇鱼虾,神色飞动;有的像飞禽走兽,昂首翘尾;有的扁平如砥,正好供人促膝谈 心,有的傍树护根,彼此难舍难分。它们都坚硬结实,给东山林木增添了独特的个性。这些树木多从石缝里生,傍悬崖长,因地扎根,就势造形。不论是挺拔高大的倒鳞甲还是扭筋强骨的野柿子树,都有一种坚持不屈的性格,不怕风雨雪霜,不畏酷暑严寒,长得和它们脚下的石头一样顽强结实,给人一种看不到的力量,启迪人们的心扉!抗日战争时期,我正就读于国立三中实验部,一天上美术课,严老师在黑板上用力地画了棵树子,独特的树形,虬劲的枝干,而后面对着我们,深情地说道:“这就是东山上的树!东山上的树!”现在想起来,老师又哪里只是上一堂美术课呢?他讲的又哪里只是在教画树呢? 早在清朝贵东道观察易佩绅曾有诗云: 突兀城之东,隐嶙城之中。 总揽城中胜,环接城外峰。 苍翠万千秋,蹬道三百重。 不出 间,可尽丘壑踪。 我们不禁要赞叹诗人的眼力,竟把东山胜景一览无余了。 东山之美还表现在另一重要方面,那就是在上述诸美基础上并与之自然融合而增辉的佛寺楼阁。那楼阁凌空,灵气飞动,一向被誉为铜仁十二景之最。“东山楼阁”,虽历经火灾和变故,但由于她的特殊性质、地位、优势和影响,历代均致力修葺增补,使其上下错落,左右照应,进层有序,布局得体,或以宏大肃穆取胜,或以回环玲珑可人,所以相袭400多年而经久不衰。据悉,其间先后曾修建过“文昌阁”、“澄江阁”、“双峰阁”、“大观楼(镇远楼)”、“魁星楼”、“大雄宝殿”、“崇仙宫”、“真武观”、“兼隐庵”、“武侯祠”、“飞山祠”、“四公祠”、“川上亭”、“瞻宸亭”、“火钟亭”等。明清时代就颇具规模,一直成为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 寺庙分东与南西大部分,多具明清色彩。东边部分有:“轩辕殿”、“雷祖殿”、“真武殿”、“大雄宝殿”和包括“天师殿”、“观音殿”。南边部分有“飞山庙”、“魁星楼”和“文昌阁”?

了解更多>>

顶营土司城垣

顶营土司城垣

据《永宁州志》记载,顶营土司原为顶营寨,明洪武十二年(1379)罗录选充顶营寨长;洪武十九年(1386)颁印授顶营长官司,隶安顺州,顶营土司的设置已有600余年历史。据说东门上刻有“迎恩门”三字的石匾置于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它是贵州古永宁州“三司六马”城城垣中的唯一幸存者。  现存东西门各一座,用巨石砌成的寨墙长约千米,随山势盘旋蜿蜒,沿一条石块铺成的土司古道进寨。寨内,鳞次栉比的民居、圆门、吊脚楼、雕花门窗等,安静而厚重地散发着古堡要寨的浓郁风情。

了解更多>>

地扪侗寨

地扪侗寨

地扪侗寨   地扪位于黎平县茅贡乡驻地以北4公里,距县城45公里。这个寨子地处宽谷中的小坝子上,一条带子似的小溪穿镜而过,有林区公路与锦屏至榕江的公路线相接,全寨有483户2176人,是黎平西线最大的侗寨。  地扪寨名字的起源,据老人们祖辈相传,是侗族祖先落寨定居这里后,人丁发达,不久发展到了1300户,后分到茅贡700户,腊洞200户,罗大100户。地扪是“千三”总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发源地,故侗语取名“地扪”,汉语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象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是个值得缅怀和怀念的地方。地扪寨内分为5个大房族,也就是5个小的居住范围,分别叫寅寨、得面、腊模、寨母和为寨。原寨中有5座鼓楼,5座花桥,现仅保存了3座鼓楼和3座花桥。模寨鼓楼为“千三”之根,建寨之源。   地扪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堪称“海洋”。作为一块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民族文化宝地,地扪的风采独树一帜,因此有人将她称之为“艺术原生地”。有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文物而且保存得较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塘公,相传他是护佑“千三”一带民众的神。千百年来,代代敬仰,直至今天。至于腊洞吴文彩墓和登岑日中友好鼓楼(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和黎平县人民政府合资于1998年修建),早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  侗族村寨都喜欢把粮仓建在一起,且离居住的房屋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火灾。

了解更多>>

邓蒙苗寨

邓蒙苗寨

邓蒙苗寨   邓蒙村位于黎平县大稼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辖4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有308户,1423人。有苗、汉、侗三个民族聚居,其中苗族人口约占90%。土地面积为19415亩,耕地面积为507.4亩,其中水田面积479.7亩,年人均产粮192.1公斤,年人均收入866元,现有贫困户166户,贫困人口749人,系大稼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寨,亦为省级一类贫困村。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邓蒙村进一步加大发展村级经济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草养畜和天然林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  目前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村寨内步道得到了硬化,村民住房也正实施拆皮改瓦。民居环境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村容寨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现在,邓蒙村正朝着创建民族、生态、旅游、文明、富裕示范村而努力奋进。线路:1、贵阳-黎平-敖市-孟彦-大稼-邓蒙。2、贵阳-榕江-坝寨-孟彦-大稼-邓蒙。贵阳-榕江-坝寨,是柏油路,坝寨-邓蒙是沙石路。交通:1、可从贵阳乘飞机到黎平,只需35分钟即可到达,票价:520元(含机建燃油),每天一班。2、也可乘汽车,从贵阳火车站前的新体育馆乘长途汽车,468公里,票价:120元(旺季)、100元(淡季)。3、黎平县城每天有班车到达大稼乡,或乘到尚重的班车,大稼下车。

了解更多>>

邓恩铭故居

邓恩铭故居

邓恩铭故居   邓恩铭烈士故居,坐落于黔南自治州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大门对面左侧10余米处生长着一株200余年的古榕树,树干周长10余米,高约15米,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盘根错节,生机盎然,整体如伞状树冠。  1979年11月,烈士故居由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多次拨款在故居右侧修建了“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陈列室内,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学习邓恩铭烈士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乔石委员长的题词:“弘扬烈士精神开拓前进振兴荔波”等等。故居内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

了解更多>>

大山垭竹海

大山垭竹海

天生桥旅游风景区位于六盘水市下辖的水城县金盆苗族彝族乡的干河地域,毗邻毕节地区赫章、纳雍两县交界处;距六盘水市中心区71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含天生桥景区和青林苗寨、南开花场两个独立民族风情点。天生桥属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桥高135米,跨度60米,顶拱厚15米,桥面长30米。据中外岩溶地质学家考证,水城天生桥属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天生桥以其特有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集旅游观光、考察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大山垭竹海

了解更多>>

大利花桥

大利花桥

大利花桥   大利花桥位于栽麻乡大利村内,共有5座花桥,数量之多,是侗乡之最。花桥横跨于溪上,均为廊式杉木结构,以其秀美玲珑的姿态将村寨装点得更加美丽。寨中最大的一座花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921年毁于山洪;1955年重建,桥面由七根杉木并排铺架而成,长10.7米,宽3.1米,跨度9米,高2米,上建长廊,廊高4米,四排三间,每排四柱,悬山顶小青瓦面,长廊两侧设有栏杆,高1.2米,靠栏置长凳,供人歇息。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