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西南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位于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1982年5月1日建州。辖兴义、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八县市和顶效开发区、129个乡镇、2072个村。全州东西长210公里,南北宽17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为275米,最高海拔2207.2米,州内气候宜人,常年年均气温13.6-19.1℃,常年降雨量1253.1-1577.2毫米,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全州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丘陵占20.5%,平坝仅占7.2%,村庄、河流占0.8%,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3个民族,2002年末人口3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黔西南州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一是大西南腹地出海的便捷通道。南昆铁路和国道324线、320主干线穿境而过,南往广西、西进云南,北达贵阳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在建的3C级机场——兴义机场,将于2004年5月建成通航。 “两江一河”航运整治疏通,成为西南地区优势互补和“南下”出海的便捷通道。
二是中国南线“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枢纽。全州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开发建成总装机312万千瓦的鲁布革、天生桥一、二级3个大型水电站和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136亿千瓦小时。目前在建的有龙滩电站、平班电站、光照电站、鲁贡电站等共装机540万千瓦。天生桥至广州50万伏输变电线路三回交流、一回直流投入使用,“西电东送”输变电网络已经形成。
三是矿冶结合的原材料基地。已发现矿产4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1种。主要有煤、黄金、锡、铊、铅、锌、铁、钼、莹石、大理石等,其中黄金、煤最具优势,已探明黄金储量在124吨以上,远景储量在300吨以上,煤储量197.58亿吨,远景储量在300亿吨以上。目前年产黄金近8万两,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
四是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我州属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生态屏障作用极为重要和明显。全州有树种资源250科1420种,森林面积45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2%,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1700余种,是贵州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州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优越条件。
五是神奇独特的旅游景区。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风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和“西南第一漂”。还有天生桥一级电站高坝建成后形成的华南、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人工湖,称为“高原明珠”——万峰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猫猫洞旧石器时代“兴义人”遗址、兴义顶效绿荫村“贵州龙”化石、泥凼石林、贞丰三岔河等景点以及多姿多彩、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黔西南州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与毗邻的旅游点组合很好,处于贵阳、昆明、桂林等城市风景区的三条主要旅游线结合部,是中国西南部一个颇具潜力和开发前景的黄金旅游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黔西南州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九五”期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94%;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6.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为“九五”计划的227.27%。2002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总收入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0%;粮食总产量100万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位次由建州前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业方面,形成了“满口香”、“金禾”、“兴黄单”等稻米、玉米优质高产品牌和烤烟、茶叶、甘蔗、花椒等优质农产品基地,种草养畜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方面,形成了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以“贵州醇”系列白酒、“红中牌“系列香烟和白糖为主的食品工业;以黄金、锑、锌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小针剂、灵芝胶襄、苗贴为主的制药业;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这些工业行业已成为全州的经济支柱。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交通建设,1997年底南昆铁路建成投运,成为西南出海的大通道。公路通车里程527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30公里。1998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目前,村通公路率达80.8%。关(岭)兴(义)公路,320、324国道公路正在建设和改造,“两江一河”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兴义飞机场已全面动工,2004年可投入运行。全州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贵州南下及大西南腹地出海的便捷通道。通讯建设,已建成的南宁至昆明光缆、贵阳至兴义光缆、贵州南部环绕光缆,均在黔西南州交汇,使黔西南州成为通信传输枢纽。能源建设,建成了以天生桥一、二级电站、鲁布革电站、白水河电站、中山包电站为骨干的电源基地;500KV天(生桥)广(州)三回交流、一回直流输变电线路已建成投入营运,国家电网覆盖全州各县市,使我州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西电东送”的电源基地、重要通道和枢纽。城镇建设,围绕南昆产业带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顶效、威舍等一批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四是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农村改革成果,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九五”期间,全州共引进到位资金10.54亿元,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外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个,上亿元的企业3个,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期末农村人均纯收入1364元,比“八五”末增加380元,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6元,比“八五”末增加1583元,增长50.4%。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139元。
“十五”期间,全州经济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按照电力兴州、矿业强州、农产富州、环境立州的战略思路,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紧紧围绕一条主线。紧紧围绕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国民经济提速增效。一是坚持扶贫与促强相结合,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机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加速推进兴(义)安(龙)兴(仁)“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发挥全州经济龙头作用;二是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加快以电、煤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发展,把我州建成“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通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南昆铁路的扶贫效应,沿南昆线布局生产力,加速推进南昆产业带建设,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大力培育支柱财源,巩固壮大“电、烟、酒”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矿产(煤、金)、建筑建材、非公有制经济、医药工业、旅游业、草地畜牧业”等新的增长点,努力增加经济总量。
2、充分利用两条通道。一是充分利用天生桥至广州三条50万伏交流、一回直流输变电线路。并以此为通道,以境内富集的水、煤资源为基础,加大开发力度,逐步形成集资源、电力、通道为一体的组合优势,把黔西南州建成“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二是充分利用南宁至昆明铁路、“两江一河”航运、兴义飞机场、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和320、324国道公路等建设,加快以南昆产业带为重点的通道经济建设步伐,形成一批能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和特色经济,推进全州经济加速发展。
3、切实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南昆产业带为重点的通道经济建设步伐,形成一批能带动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沿铁路经济群落。三是加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农业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南北盘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绿色产业带。四是加强以县市所在地和南昆铁路沿线乡镇为主的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中小城镇体系。
4、加快开发四大资源。一是以水能为主的能源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火电,加速建设一批规模煤矿。二是以煤、金为主的矿产资源。改造和建设一批年产10-60万吨大中型煤矿,实现我州煤炭规模化生产。黄金要重点突破原生矿采选治技术,使全州黄金产量实现新突破。二是以中草药材为主的生物资源。把退耕还林(草)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成药的开发加工结合起来,积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药品牌企业,把医药工业建成我州支柱产业。四是以景点配套设施建设为主的旅游资源。以国家级自然风景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为龙头,以省级风景区和历史人文景观、著名工程建筑及浓郁的民族风情为网络,发挥景点多、组合好的优势,搞好资源整合,打造精典品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市场运作,推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5、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一是努力提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州和开放带动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到首位,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下大力解决好第一生产力问题。二是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