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件:唐代5件,宋代11件,明代60件,清代95件,民国5件。无年代可考及佚名的25件。内容分别为记事、题诗、题名、题榜、题字、绘画等。风洞是最集中的石刻点之一。唐代会昌四年(844)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记载了叠彩山名称的由来,开发经过及当年的建筑设施,是研究桂林地方史,旅游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无冤洞记》,将曾受冤而死的晋代将领高宝,隋代总管虞庆则、唐代桂州押衙乐生3人的冤状刻于石,使这些历史冤案昭白于世。天启四年(1624)何士晋的《贵州纪事碑》,反映了他率兵平定天启二年(1622)贵州少数民族起事的史实。
叠彩山石刻中题诗较多,而且多在“风洞”的“风”字上做文章。宋代绍熙五年(1194)朱颜 的《访叠彩岩》,有“百越薰风里”、“六合本同风”句,是较好的诗作。明代周进隆、傅伦、刘台、杨芳、王鸣鹤等,清代袁枚、张宝、沈 、严永华等都有题诗。其中著名的,是袁枚的《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开头便是“泱泱天大风”,意境高远开阔,“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生动,形象。整首诗诙谐有趣。光绪十五年(1889)刻于迎风阁磴道旁严永华的《留题叠彩山》,是桂林两千余件石刻中唯一的女诗人的作品。
此外,还有唐代以来许多题榜、题字,楷、行、草、隶、篆各体俱全。郭司经书刻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大“寿”字,构思巧妙,内含“壹百寿”三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心原所书“风来”二篆字,有意横刻,大有迎风飘指势。仙鹤洞曾是元代庆真阁所在,是道教活动区,现存石刻是研究桂林道教兴衰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