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甘南、嘉峪关、张掖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每年5月-10月是甘肃自驾游的最佳时间。

第十七窟

第十七窟

这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二十五日,道士王圆禄在清除一六窟甬道积沙时,因窟门处出现裂缝偶然发现的藏经洞。窟内装满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本,文物约五万件,这些写本包括户籍册、买卖契约等社会文书,佛教经、律、论、史典籍,历史、文学、天文、地理、医学等经、史、子、集的写本。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龟兹文、佉卢文、古和田文、康居文等。写本之外。还有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雕版印本。此外,还有绢画、刺绣、铜佛等文物。藏经洞的发现是本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从那以后,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敦煌热。中外学者对敦煌艺术和敦煌遗书,从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文学等各种专门学科的角度加以研究,形成了一个以敦煌艺术、文献、史迹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这就是现在人们通称的敦煌学。  此窟位于一六窟甬道北侧,平面呈正方形,边宽及窟高都不足3米,是个名符其实的方丈小室。此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高僧洪和尚的影窟,有其塑像。洪在吐蕃统治时期曾任沙洲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瓜沙第“十一州”后,洪 的弟子悟真是去长安向唐王朝“献图籍”报信的使者之一。唐王朝敕封洪和尚为释门河西都僧统摄沙洲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授“京城内外临坛大德”称号。唐时,三品以上才能服紫。显然,洪 在河西是一位很有政治地位和宗教地位的人物。藏经洞正是为了颂扬和纪念这位有影响的高僧而开凿的,从洪 塑像背部有存放骨灰袋时挖堵洞的痕迹等情况来判断,这身塑像可能是在他生前塑造的真容塑像。这种纪念性塑像在我国画史上是有记载的,如洛阳敬爱寺里的“则天真容”,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像等。唐代敦煌寺院也雕塑有唐玄宗的像。  窟内除北壁和低坛侧面有壁画外,其余均为素壁,此壁中部为两棵枝叶交接的菩提树,东侧树枝上悬挂一个净水瓶,西侧树枝上挂一个挎袋,树东侧画比丘尼一身,双手持对风障扇,树西侧画执杖近事女,着盘领长衫,腰束带,“束装似男儿”。她们都是侍候高僧的奴婢。

了解更多>>

第十六窟

第十六窟

历史上把这个洞窟称为“吴和尚窟”。甬道南壁上嵌有“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一块。此碑造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质阴刻,碑首有浮雕双龙戏珠图案。据碑文所记,窟外这座三层楼是王圆盝于1906年主持重建的。  窟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后有通顶背屏,坛上塑像均为清代所塑。  此窟的晚唐壁画除背屏部分外,全部被西夏壁画所覆盖。窟顶四披是团花图案,四壁布满了供养菩萨,虽不惜功本,浮塑贴金,但千篇一律,程式化,简单化。唯窟顶的四龙团风藻井比其余西夏壁画略胜一筹。

了解更多>>

第三三五窟

第三三五窟

此窟主室东壁门顶左上方有墨书题记:“垂拱二年(686年)五月十七日”。这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  主室为正方形,倒斗顶,西壁开一方形敞口龛,塑像已为清代所重修。  北壁通壁画《维摩诘经变》,这是莫高窟初、盛唐时期最盛行的题材之一,与隋代相比规模更大,更宏伟,它代表着成熟了的新型的中国佛教画。这幅画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主要内容。故事说:毗耶离城有一个大居士,名叫摩维诘,他精通佛法哲理,“辩才无碍”。一天,他在家装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王子等数千人都前去看望他。释迦牟尼知道维摩诘装病,也决定派弟子前去“问疾”,他先后派了十大弟子,四大菩萨,但谁都不敢去,最后只好派“智慧最胜”的文殊师利前往。大家听说文殊要去看望维摩诘,知道这二位大士心有一番不寻常的辩论,都想前往聆听,于是八千菩萨、百千天人及众多的弟子都随同文殊来到了维摩诘的住所。两位大士一见面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各显神通,互不相让。期间,维摩诘知道随同文殊来的弟子舍利弗饿了,便化出香积菩萨,手捧香钵,献上了香米饭。米饭出钵,堆积如山,香气四溢,充满了毗耶离城,饥者一闻便饱。画面的基本结构是两个主要人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相对而坐。西面的文殊下坐莲台,顶悬华盖,神情文静安祥,正在倾听着维摩诘的演讲。文殊下方是一个中国衣冠的帝王,头戴晚旒,身着兖衣,在群臣簇拥下,更显得器宇非凡。位于东侧的维摩诘凭几探身,手执A尾,目光炯炯,激动地向文殊陈说。在维摩诘下方是各族王子。他们形象不同,都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正在全神贯注地听着两位圣者的激烈争辩。  画面正中有一群化菩萨。他们腾云驾雾,穿山过岭,倏然而降,这就是维摩诘用神通力化出来的香积菩萨。在画面上部,还有维摩诘化出的五百狮子座。正从空中降落下来。  在“问疾品”的右面,是“手接大千”的故事。其内容是:释迦牟尼告诉舍利弗,维摩诘是从妙喜国来的一位菩萨。妙喜国也有佛,名叫“无动”其治下也是一个极乐世界。这时,有人想亲眼看一目的地妙喜世界,于是维摩诘大展神通,从手掌上变出了一朵飞云,云里有阿修罗手托日月,头顶须弥山,立于洗瀚的大海中。阿修罗左右两侧的房子便是所谓的妙喜世界。  画面上方画有天女散花,鲜花纷纷落在了佛弟子身上。弟子中的舍利弗正难为情地抖着粘在衣服上的花瓣。这是维摩诘有意让天女戏弄这位号称“智慧第一”的佛弟子。  维摩诘是个居士,不是出家的佛弟子,可以不遵守佛家的清规戒。他广有财产,又有妻妾儿女,酒肆财馆无处不去。他神通广大,精于佛法哲理。因此,他比肆律森严的正统佛门更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得到了封建士族的推崇。从画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倾向性。  南壁下部被破坏的几块壁画,是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剥壁画的痕迹。

了解更多>>

第三六五窟

第三六五窟

这是吴僧统主持开凿的两大窟之一。吴僧统是吐蕃和张议潮统治可西时期敦煌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佛教界人物。  《大蕃释门教授和尚洪 修功德碑》中有“开七佛药师之堂,建法华无垢之塔”的记载。法华塔建于何处不明,药师七佛堂即指此窟。窟内的七佛是莫高窟现在唯一的七佛塑像,头部等处虽红清代重修,修衣纹还是原貌。壁画除塑像背光处仍存中唐原作外,其余均被西夏壁画所覆盖。根据佛坛坛沿中部剥出的底层(中唐)藏文题记,可以确定这个窟的具体建造时间是公元832年到834年。另外,在佛坛中部剥出的底层壁画上有一方发愿文,愿文第七行中有:“当□念我□□□□洪 ,堕在生死,系以大缚……”等文字,进一步说明了这个窟的开凿情况。  此窟的木构建筑是道士王圆箓于1906年主持建造的三层楼的第二层。

了解更多>>

第三零五窟

第三零五窟

这个洞窟佛龛的下沿有“开皇五年(585年)正月”的造窟题记。  窟顶壁画,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藻井的中心画一水池,水池中央是一朵大莲花,水池四周缀以造型生动优美的飞天和人非人,垂幔瑶A铺于四披。南北披绘有乘“龙车凤辇”的东王公和西王母。这些常见于汉晋墓室中的道教形象一再出现在佛陀一统天下的莫高窟,反映着敦煌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  隋代的飞天与前代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风格逐渐融合了起来,笔触简练,造型趋于丰满、姿态多变、生动活泼。当我们仰望这个窟顶的时候,整个窟顶似乎在旋转,大有“天衣飞舞,满壁风动”之感。众多的飞天情态各异,衣带飘带,使整个画面显得生气勃勃,韵味盎然。

了解更多>>

第三九零窟

第三九零窟

从绘画风格来看,这个窟带有明显的隋末大业时期的余绪。覆斗顶,西壁开双层龛,这种形制也是这时期洞窟的一个特征。窟内题记中有“幽州总管府”等文字。  主室西壁龛内塑像的主尊是隋塑倚坐菩萨,这在隋唐及其以后的诸窟中是罕见的。象两侧下部壁面所画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神情庄重,完全不同于其它诸窟中那种卑陋的形象。布满四壁的趺坐佛,其数量为莫高窟之首。佛像头顶的华盖构图精巧,造型多变,其种类也是莫高窟最多的洞窟。壁面下部画供养人和供养乐队。南壁的数十身女供养人身着窄衫小袖长裙。这种服饰是隋末唐初女供养人的“时装”。  由于用色的差异,主室各壁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格调,窟顶四披和龛内壁面以红色作为地色,给人以热烈、富丽、厚重的感觉;四壁以素白色为底,以石青、石绿为主绘制景物,造成清淡雅静的气氛。在四壁每铺趺坐佛的两侧都画了对称的两棵菩提树,分别涂以青、绿二色。整个画面的色调是青、绿相间,趋于图案化,富于装饰性。加之白底素色,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规整、宁静的感觉,与四壁相反,龛内的画面呈现出另一种气氛,特别是背光两侧的上方,在浓艳的红地色上各画六身飞天凌空而下,舞乐相随,一派热烈景象。  四壁的上部画一圈飞天,从东壁中间开始,相背而飞,分别沿着壁画飞向主尊方向。这些飞天身段优美、姿态各异,你追我赶、前呼后应,气氛轻松欢快,仿佛相约去参加一个喜庆的集会,加之这些飞天置身天宫栏楯之上,更显得神奇迷离,使人心驰神往,暇想无限。

了解更多>>

第三二三窟

第三二三窟

这是初唐的代表窟之一。壁画内容多为佛教史和历史人物的事迹。  北壁自西而东共画了五组内容不相衔接的画面。第一组画表现的是汉武帝获得匈奴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情景。张骞受汉武帝派遣两次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把这些国家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介绍到了中国,扩大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的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副使还到了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促进了汉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关系。至于汉武帝获凶奴金人之事。虽史料多有记载,但与张骞出西域并无关系。画面上,汉武帝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有臣属随行,侍者持曲柄华盖于后,马前跪在地上的就是张骞,他双手持笏,正向武帝跪拜辞别,两个随行者持双节立于他身后。后面还有四匹马和马夫,马上驮载着行装物品以及丝织物等。画的榜题为“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这显然是附会佛教之词。  第二组画面表现的是大夏的佛陀圣迹——洗衣池和晒衣石,一赤裸上身的外道以脚践踏晒衣石,被雷神转动连鼓以雷电击倒在地。  第三组画面表现的是东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的神异事迹,其中有佛图澄以水洗肠,幽州救火,听铃声辨吉凶等内容。  第四组是阿育王拜塔。  第五组是三国东吴时康僧会为吴王祈获舍利的事迹。  南壁西端的画。是西晋时吴淞口“石佛浮江”的故事。据说有一天,吴淞江上风浪大作,有一尊石像浮出了水面,“外道”认为是他们的神,就拿着供品,扬起挂幡,前往迎接,结果狂风更甚,大浪更加汹涌。佛教徒前往迎接,江上立即风平浪静。  这幅画上的残痕(红框内)是美国人华尔纳1924年用胶布偷粘壁画的痕迹,粘去的部分是一艘大木船。

了解更多>>

第三二零窟

第三二零窟

这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残存的几身彩塑虽然颜色变了,但是形象未改,仍不失盛唐时期珠圆玉润的丰采。南壁《阿弥陀经变》上部的四身飞天,是同一题材中的优秀作品。  飞天,佛教名称叫乾达婆,是佛的八部护法神之一,“每有佛会、便凌空起舞”,是“司乐之神”,“不啖酒肉,以香为食”,故也叫香神、乐神,亦称香音神。莫高窟是飞天的荟萃之地,绝大多数洞窟里都画有飞天。  这四身飞天两身为一组,一个在前扭躯回首扬手散花,一个在后提腿挥臂腾跃追赶,前呼后应,盼顾有情,恰似亲密的伙伴,双双遨游于朗朗太空。画家意象在胸,以高度熟练的技巧,运用圆润豪放、气脉相连的线条,描绘出了飞天特有的风骨、神思,以及飞翔时的气韵、意境和情趣。有衣带、云气和飞花的烘托映衬下,产生了音乐感,舞蹈感极强的和谐韵律。  画面上的两方空白是1924年美国的华尔纳用胶布粘剥盗走壁画的痕迹。  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这一时期流行的主要壁画题材之一,两侧画“未生怨”和“十六观”。北侧的“未生怨”自下而上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的摩竭陀国频婆娑罗国王因自己没有儿子而十分焦虑,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里有一个修道的人,死后就投胎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断绝饮食饿死了道人。但时机未到,道人又变成了白兔,躲进了王宫花园。国王捉住白兔,用钉子将白兔钉死。王后韦提希夫人果然怀孕生下了太子,取名阿A世。太子长大以后,在梦中知道了自己前世的遭遇,气怒之余,发誓要报复。他发动兵变,逮捕、囚禁了国王,不准供给饭食,要把国王饿死。为了营救国王,韦提希夫人把蜂密涂在身上,借探监的机会给国王吃。看守告密后,太子一怒之下又囚禁了王后,并想杀掉国王和王后。大臣们苦苦相劝,才使国王和王后免于一死。国王和王后对这飞来的横祸深感不解,佛对他们讲述了恩怨的始末。国王夫妇听后毅然斩断尘缘,步入佛门,最后修成正果。  这幅画从太子发动兵变开始,画了国王被捕,王后探监,看守告密,大臣劝阻,佛来说法等六个场面。画面构图规整,人物形象生动,是同一题材中较好的作品。

了解更多>>

第三二九窟

第三二九窟

此窟的唐塑早已无存,现有的塑像都是清代的作品。  覆斗顶的藻井以蓝地色象征着天空,众多的飞天环绕着团花飞驰旋转,生气勃勃,趣味盎然。  龛顶画佛传“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两个情节。“乘象入胎”是说释迦牟尼投胎的故事,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天神乘着一头六牙白象自天而降,惊醒以后感觉异常,怀孕在身,后来生下太子悉达多,这就是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姓、“牟尼”是“圣者、圣人”的意思。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夜半逾城”是说:太子长大以后,净饭王聘请了名师教太子飞文学武,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但他在“出游四门”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等后,感到“人生皆苦”,便产生了超脱人世的念头。为了寻求一种彻底解脱人生苦难的办法,他不听父亲的劝告,决意离家远游,立誓求得“真谛”。净饭王怕他私自外逃,早有防备,夜深人静,太子独自骑马出走。但城门紧闭,他无法出去,正在焦急之时,忽然来了四个天人,托着马蹄腾空飞越城门。太子入山修行,六年后修成佛道。在这两幅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上,布满了天人和五彩祥云,这种热烈而庄严的场面、加强了主题画面的气氛。  南壁的《西方静土变》虽然变色严重、但琼楼高耸,玉宇非风,仍不失宏伟富丽的气派。其中象征佛国天堂的楼台亭阁造型奇特,雄伟壮观,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象资料。  北壁的《弥勒经变》中有美国人华尔纳1924年粘剥壁画的两块痕迹。

了解更多>>

第三二八窟

第三二八窟

这是初唐的代表窟之一。此窟的壁画色泽鲜艳,形象完整清晰、为其它诸窟所不及。现在彩塑八身:一佛、二弟子、二大菩萨、三供菩萨,基本上保持了唐塑原貌。龛南的一身供养菩萨于1924年被美国的华尔纳盗走,现存波斯顿博物馆。  主尊佛像头发呈螺髻形,身穿红色通肩袈裟、双腿结跏坐于莲座上,神情端庄肃穆,右手说法印。背光饰以忍冬等传统纹样,色泽鲜艳浓丽。  北侧的迦叶是一阅历很深的老年和尚,他原属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中最高的种性、执掌政权和宗教权),后皈依佛门,对佛十分虔诚。他双手合十、紧锁双眉、身穿田相袈裟、一副沉思庄静的神态,恭敬地侍立在释迦一旁。  南侧的阿难是一个聪明潇洒的年轻和尚。他身穿镶有金色花边的袈裟、袖手扭腰,神情自信、矜持。  两侧的菩萨上身半裸、肩披长巾,腰束彩色锦裙,裙褶紧贴着丰满健美的肢体,裙裾自然下垂,线条流畅,极富丝绸的质感。他们目光下视,神色沉静专注,似乎正在专心地聆听着世人的倾诉。他们有着丰美的女性形体,但嘴上又有蝌蚪形的胡须,明白地告诉人们菩萨是佛国世界里非男非女的神灵。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