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甘南、嘉峪关、张掖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每年5月-10月是甘肃自驾游的最佳时间。

俄界会议遗址

俄界会议遗址

俄界会议遗址,位于迭部县城东南68公里处的达拉乡高吉村。此地属岷山峡谷地带,山峦重叠,阻断南北通道,达拉河穿行岷山南北,沟通甘川,使达拉沟成为甘川天然通道之一。古来用兵征战,屡经此道,三国魏蜀相争,唐、蕃、吐谷浑交战,以及1253年忽必烈远征云南,均取此道。 1935年,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此地,并在高吉村召开十分重要的“俄界会议”,使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名。会址于1981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途经高吉村,党中央在村里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出了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重要战略方针的报告,决定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五人组成全军最高领导核心,还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编部队的建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责成朱德、叶剑英等研究部队的整编方案;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通过下《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后,党中央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俄界会议对确定红军北上进入甘肃的战略方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胜利完成红军长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俄界会议遗址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妥善保护,1993年,迭部县政府又拨款进行了维修。遗址房屋是典型的藏族山寨土围墙木楼建筑,总面积238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高6米。其中红军司令部面积69平方来,毛泽东居室面积15平方米。现设展览室15平方米。

了解更多>>

俄界

俄界

俄界在迭部县达拉乡境内,有一个藏族村庄,村庄坐北朝南,一条清溪缓缓流过村前,村庄的西南有八座山峰突起半空,十分壮观,故村名藏语称“高吉”(取八个山头之意,旧译“高吉”为“俄界”)。  这里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俄界会议会址所在地。1935年8月下旬,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率红军右路军顺利走过草地,沿包座河进入甘肃境内,第一站便是俄界村。9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俄界会议。会上 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与红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讨论了北上的任务和到达甘南后的方针,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同时中央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抗日告同志书》。会后,部队在森林中集会,毛泽东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了解更多>>

敦煌阳关博物馆

敦煌阳关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处的阳关,始建于西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它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在宝石东来、丝绸西去的年代里,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阳关大道”被喻为康庄光明之路。人们又常于此为西行者送行,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一曲《渭城曲》的千古送别绝唱更使阳关声震四海,名扬天下。

了解更多>>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又称为&"敦煌影视城,仿宋沙洲城&"。距敦煌城西南20公里,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该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电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图&"修建的人文景观和影视拍摄基地。城内的沙州街、开封街、甘州街和敦煌节度府、佛庙、货栈、店铺、酒楼、饭馆、住宅等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独具风格,是敦煌又一处人文景观和西北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现已拍摄过《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电影、电视片.

了解更多>>

东瓮城和西瓮城

东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庭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 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了解更多>>

定西县

定西县

定西县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工业重镇兰州,南临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定西地委、行署所在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定西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视,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定西视察,给定西人民极大的关怀。1982年,国务院决定进行“三西”建设,把定西县列为“三西”建设范围,省委、省政府的历届领导都把定西作为全省的重点,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全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拼搏精神,向贫苦发起挑战,不断实践,不断创造,走出了一条自己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是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突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劳务输出三个收入门路,依靠科技,狠抓地膜粮食、洋芋、集雨节灌和兴修梯田四大工程建设,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9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粮食总产值达到16.7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洋芋总产值达到69万吨,财政收入达到7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8元,全县人民基本解决温饱.对定西的发展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仅在1995年-1999年五年内,就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先后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定西加快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欣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希望的定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着十分坚强的政治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交通方便。兰州中川机场距定西150公里,陇海铁路、国道310、312线穿境而过,地方公路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总数达18条600多公里,柳(兰)-馋(定西)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天兰铁路复线已于日前动工兴建,县城距省会兰州仅90公里,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定西县成为全省主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作为交通要冲的定西,更有利于发挥多层经济辐射的功能,有着战略性发展的地位。 二、农作物资源丰富。本县盛产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糜谷等粮食作物及胡麻、芸芥、大麻等经济作物,肉、奶、毛、羊绒等畜产品也比较丰富。是全省马铃薯、胡麻和豆类的主要产区之一。 三、电力资源充足。县内属刘家峡大电网供电,城区设有11万伏输变电站,乡村通电率达100%。 四、通讯事业发达。邮电通讯服务设施齐全,开通国内、国际直拨电话、无线寻呼、业务传真等多项服务。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可直接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互通信息,保证信息畅通。 五、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主干道路10余条,市场星罗棋布,商贸日渐活跃,已建成专业(综合)市场6处,城区供水能力每日达到3万吨,管网配套,供水充足。 六、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全县46万人口中,拥有28万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以上。 七、文化、教育、卫生及旅游服务等设施完善。城区有大专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中学4所,小学7所,幼儿园3所,影剧院2处。同时,还有文化中心、群艺馆、图书馆、俱乐部、西岩寺森林公园和玉湖公园等文化游乐场所;有医院3所、卫生院2所,歌舞厅、酒店、旅店、饮食服务等场所达150多家,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八、投资环境优越,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各项服务周到,措施到位。县上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团,由正副县长亲自任正副团长,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全方位服务,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县政府决定,县计划局(招商办)具体负责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九、地方工业异军突起,体系完善。工业基本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地毯、淀粉系列、食品系列、螺钉、活塞环、建材、塑编及塑料橡胶产品等,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3亿元. 十、自然资源独特,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全县总流域面积3638.7平方公里,地跨东径104°37′,北纬35°35′,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城区海拔1898米。年降水量为350-500mm,年平均气温6°C,无霜期100-16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生物种类繁多,盛产党参、当归、红(黄)芪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和已经形成的建筑建材、地毯、洋芋(马铃薯)、畜牧、果菜等支柱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矿泉水厂和亟待开发的地热资源、泥炭等矿产资源等等,是广大投资开发者的乐园。

了解更多>>

迭部百里石峰

迭部百里石峰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县北部,有一座东与舟曲相连,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南坪接壤,北与卓尼为邻的山峰,它就是山体重叠连绵,为甘南州第一大山《洮州厅志》所录洮州八景之一的“迭山横雪”的迭山山脉,其主峰扎伊克(亦称措美)海拔4920米,占地数十平方公里。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隔南北,成为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观看百里石峰有几个最佳地点,迭部尼傲乡尖尼村的山坡上是观看的最佳地点。从迭部县城出发向东顺白龙江而下经尼傲乡政府所在地,向进尖尼沟行10余公里处的高山坡上;在一个就是迭山主峰脚下。    迭山一带脊峰绵绵,沟壑纵横,森林繁茂。水流从崖悬绝壁间跌宕而出,清澈透亮,甘甜润喉。森林繁茂,为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栖息的场所。这一带的山体姿态万千。一会儿是这样的山形,一会儿又是那样的山形。山形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岩石种类也不同。一些是火山岩,一些是沉积岩,一些则是地壳岩。由于岩质的不同,形成的条件、过程、时间等不同,使得岩石的纹理、色彩、质地等显露出千差万别来。 这里是迭部的富矿区,全县已发现的17种矿产资源中大部分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些山体,大都不是由一整块岩石构成的,而是由多种质地、块状的岩石构成。太阳从东方渐渐升高。开始时它只能照射到高山顶上,随着太阳的不断升高,停留在山谷间各种植物的气流和云雾,也随着地面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开始蒸腾升华。光流、气流在高大山脊的阻挡下,看上去朦朦胧胧,扑朔迷离,有时还会看到“佛光”。   在迭部百里石峰了,能看到石峰的全景。在湛蓝湛蓝的天光下,一条百十里泛白色的曲线在上下波动,远远看上去十分壮观。起伏的山坡上,丛林处处,牧草青青,点缀着这奇峰异景,只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上才裸露着岩石,泛着柔和的光泽。 据有关资料,早在4亿年前这一带还是浅海环境,这一构造区的山间盆地中,分别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又经历了地壳运动中的逆冲断裂过程。百里石峰是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该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等的地层都有显露,在太阳能、风、雪、雨、霜、古河流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峰峦犬牙交错、高耸入云、形态奇特、怪异的自然景观。峰与峰之间又形成了石门、石峡、石谷。迭山第一个迎接太阳光,又送走最后一缕云霞,璀璨生辉。晴空下,似白雪皑皑,烟波浩渺,堪称地质史上的一个奇观。它横亘于群山之巅,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叹。“迭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雪压迭山是迭州,石门金锁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

了解更多>>

第一五六窟

第一五六窟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为了平息叛乱,唐王朝抽调驻守西北的军队参加征战,边镇只留下了一些老弱。这时,吐蕃奴隶主乘虚而入夺取了河西乃至陇右地区,敦煌也于建中二年(781年)陷蕃。吐蕃奴隶主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奴役,激起了各族人民不断地反抗。公元848年,沙洲(敦煌)人张议潮率众起义。他采取一边备战、一边耕地的办法,乘吐蕃内乱之机,推翻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于大中五年(851年)收复了河西十一州。唐宣宗封他为河西十一州归义军节度使。咸通八年(868年)张议潮又受封为吏部尚书,节度使一职由其侄张怀深接任。此窟就是张怀深为纪念他叔父而建造的。甬道两侧的画像就是张议潮夫妇供养像。  南壁和东壁的南段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自西而东,前导是吹长胡角、打大鼓的“骑吹”,接着是仪仗队和旌旗卫士、载歌载舞的“营伎”与乐队,护卫“旗节”的骑兵,张议潮骑着高头大马,在一群属官的簇拥下正走上桥头,后面是随从辎重以及追猎的武士。  北壁和东壁的南段画《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宋氏是张议潮的夫人。张议潮任节度使后,按唐制,他的夫人被封为“郡夫人”。出行图自西而东,最前面是百戏:一人将一长杆顶在头上,顶端有一短横杆,杆上有四个儿童作表演,技艺高超。后面是歌舞伎乐,随行的行李车、八抬轿,备用的马车。宋国夫人骑马缓缓而行,女官眷属以及随从们捧着衣物,和梳妆品等侍行于后,最后面是驮着食物用品的骆驼和狩猎的武士,在队伍中还有一个信使,纵马四首传递着命令。  这两幅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壁西端的《恩益梵天问经变》中有一个反弹琵琶的舞伎,画家选取了背侧面的角度,使我们不但看到了这一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同时也看清了弹奏时的手势姿态。  此窟在1921年前后曾住过白俄的部队,砌灶烧火,壁画多被熏黑,破坏严重。  在前室甬道北壁有唐咸通六年(865年)“莫高窟”题记一方。  通过这方题记和其它有关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莫高窟最初开凿的情况。题记中所说的“北大像”就是九六窟的33米大佛;“南大像”即指一三O窟26米的大佛。

了解更多>>

第一五二窟

第一五二窟

这是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西夏时将主室的东、南、北三壁的全部和西壁的两侧改绘成了千佛等内容,给人以清凉、单调的感觉。  宋时,驻守瓜沙的归义军政权继续执行与东、西回鹘亲善友好的政策,因此,在莫高窟也留下了不少两族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遗迹。这个窟中心佛坛的东、南、北三面的供宝、供养人像、背屏正面下部的花卉,背面的化生菩萨、供养人像以及西壁中部的化生菩萨、说法图等,都是出自回鹘画工之手的作品,画风自成一家,独具特色。  窟顶四角分别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南方毗琉璃天王、西方毗楼博叉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统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在洞窟里起着镇窟的作用。

了解更多>>

第一五八窟

第一五八窟

李唐王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势日渐衰败,吐蕃乘虚而入占了河西,管辖时间近八十年。出于信仰和统治的需要,吐蕃奴隶主极力推崇佛教。在莫高窟,属于这一时期的洞窟不但数量可观,内容也更加丰富,留下了大量珍品,但壁画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出现公式化的倾向。  此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窟。这三身彩塑,南面的是过去佛迦叶,中间的卧佛是释迦牟尼,北面的是未来佛弥勒。这身长达16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是一件优秀的彩塑艺术珍品。涅槃是指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以后获得的新的精神境界,是成佛的标志。佛教认为:一旦进入涅槃境界,就成了万能的神灵。为了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这个洞窟凿成了横向长方形,加上顶,恰似一口巨大的棺材。石胎泥塑像置身:“灵台”,头南足北右胁而卧,右手枕于头下,左臂舒展自然地平放在身上。这身涅槃像,比例适度、造型洗炼,丰满圆润的面庞上,双眼若睁若闭,似睡若思;深陷的嘴角,微含着不可捉摸的笑意。当我们从南端向北望去,面庞的轮廓和躯体的轮廓成一条优美绵延的曲线,是一个完整的人体形象。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