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魏晋壁画砖墓
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向东延伸至酒泉市西部20公里处的丁家闸一带。方圆一二十公里的戈壁滩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大型古墓,大部分墓室由画像砖垒砌而成。如果将各墓室连通。俨然一座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1972年到1979年,省市文物部门先后八次,在新城乡以西2.5 公里的三支渠以东,新建渠南北两侧的区域内,共发掘了13座魏晋墓葬。这些墓葬多为二室墓和三室墓,由斜坡式墓道可通向地面,也有规模较大的多室砖墓。多由几个坟堆集中于一个围墙内,应为家族墓地。其中8座是彩绘壁画砖墓,共出土画像砖660块。 新城魏晋墓群中,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常年对游人开放。墓葬为前、中、后三室夫妻合葬墓。其建筑构造是墓门朝东,入门迅即转向南方,以45度坡度挖一长20米,宽2米的斜坡形墓道和三座墓室,再以干砖垒砌而成。墓室内干砖顶形成大小不等的等腰三角形,顶端正好成一方形,呈覆斗型,用料计算精巧。地面铺有各式花纹砖。墓门墙照高11米,镶嵌有托梁赤帻力士、雷公、托梁兽、鸡首人身及牛首人身等建筑造型砖,上面彩绘或雕刻有象征天门的星云纹饰阙门、镇墓的兵卒和青龙、白虎、朱雀、麒麟等仙灵异兽。表现了墓主人对“天堂”生活的向往,给人以雄伟、森严之感。墓室象征墓主人生活的宅院,前、中室以砖砌出阁门、突檐等多层楼阁式建筑;两侧耳室表示牛羊圈、车庑、炊房和仓舍;后室为主人的“寝室”,发掘时曾较好保存有两幅棺材和尸体;各室中共有壁画136块,民俗生活题材广泛,应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6号墓是西晋一个有代表性的官宦墓葬,虽经1600多年的历史,却依然保持原样,令人称奇。专家们发现,原来在中室顶部有一小洞,一条铜丝自上垂下,原为悬挂油灯之用。掘墓人在封墓前先点上油灯,再砌以七层砖封死,油灯燃烧尽墓中氧气后,使墓穴自然形成真空状态,以至于壁画和古物未被氧化,得以完好保存。 6号墓的彩绘画像砖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渐耕种、经商至发迹而终致富,步入仁途而晋升为官宦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类表现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场面,包括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商贸等内容,约占画像砖的1/4。 第二类画像砖描绘了奴婢们从事的屠宰、炊庖等各种杂役和主人们宴饮美食的场面,共计四十余幅。主要有持锤击牛、宰猪、杀羊等屠宰场面,烫洗野味、烤羊肉串、案上切肉、灶下烧火烹食等系列炊事活动,和奴婢拜会方案递食,主人围炭盆进食等场面,每一个画面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与今日的生活现状仍十分分相似,令人倍觉熟悉。其中,前室和中室都绘有烤、食羊肉串的场景,可见西晋时,河西人已用三股铁叉穿内,在炭盆上烤食羊肉串了,这比南朝后期食谱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 第三类画像砖描绘了墓主人身为达官显贵时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如中室西壁绘二乐师奏乐图,一弹琵琶,一吹箫;南壁东侧则有舞女七人,有的执盘,有的执巾,歌舞升平。另在许多金银首饰盒图案上绘有鸳鸯交颈图,有学者认为这与歌舞献艺图一样,具有显而易见的性文化意义。 在6号墓中,最令人费解,又令无数学者大伤脑筋的是独特的七个圆圈现象。墓室砖画中共有三组一砖4圆,一砖3圆,共7个圆圈的图案。有学者认为,7个圆圈代表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性学者认为代表三妻四妾;音乐家认为代表7个音阶…… 6号墓砖画内容庞杂,无疑这是一座达官显贵、世族门阀或地主豪强的“阴间寝宫”。吕占光先生认为,这座墓应是李暠之墓,号“建世陵”(实为“武昭王陵”)。原因是只有6号墓中发现有“持笏晋见图”、“公王车舆“牛丝绳络幢盖犊车”、六玺玉图、“舞女图”,及墓中出土有桃型金叶的首饰饰物“步摇”,这些当是有相当地位的王公大臣级人物才能享受的地位象征。但是,缺乏可信的文字记载,究竟是否李暠之开昭王陵,尚难定论。 6号墓已成为游人在嘉峪关必游的景点,当地的景点讲解人员会为您作详细的讲解,令您大开眼界。在新城墓区,现建有魏晋砖壁画博物馆,占地3464平方米,建筑面积379平方米,设有仿古式展室和接待室。6号墓开放时间:8:30-20:00门票价格:25元/人讲解费:5人以下,25元/次;5人以上,5元/人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