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县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工业重镇兰州,南临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定西地委、行署所在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定西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视,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定西视察,给定西人民极大的关怀。1982年,国务院决定进行“三西”建设,把定西县列为“三西”建设范围,省委、省政府的历届领导都把定西作为全省的重点,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全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拼搏精神,向贫苦发起挑战,不断实践,不断创造,走出了一条自己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是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突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劳务输出三个收入门路,依靠科技,狠抓地膜粮食、洋芋、集雨节灌和兴修梯田四大工程建设,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9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粮食总产值达到16.7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洋芋总产值达到69万吨,财政收入达到7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8元,全县人民基本解决温饱.对定西的发展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仅在1995年-1999年五年内,就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先后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定西加快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欣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希望的定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着十分坚强的政治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交通方便。兰州中川机场距定西150公里,陇海铁路、国道310、312线穿境而过,地方公路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总数达18条600多公里,柳(兰)-馋(定西)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天兰铁路复线已于日前动工兴建,县城距省会兰州仅90公里,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定西县成为全省主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作为交通要冲的定西,更有利于发挥多层经济辐射的功能,有着战略性发展的地位。 二、农作物资源丰富。本县盛产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糜谷等粮食作物及胡麻、芸芥、大麻等经济作物,肉、奶、毛、羊绒等畜产品也比较丰富。是全省马铃薯、胡麻和豆类的主要产区之一。 三、电力资源充足。县内属刘家峡大电网供电,城区设有11万伏输变电站,乡村通电率达100%。 四、通讯事业发达。邮电通讯服务设施齐全,开通国内、国际直拨电话、无线寻呼、业务传真等多项服务。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可直接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互通信息,保证信息畅通。 五、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0.2平方公里,主干道路10余条,市场星罗棋布,商贸日渐活跃,已建成专业(综合)市场6处,城区供水能力每日达到3万吨,管网配套,供水充足。 六、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全县46万人口中,拥有28万劳动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以上。 七、文化、教育、卫生及旅游服务等设施完善。城区有大专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中学4所,小学7所,幼儿园3所,影剧院2处。同时,还有文化中心、群艺馆、图书馆、俱乐部、西岩寺森林公园和玉湖公园等文化游乐场所;有医院3所、卫生院2所,歌舞厅、酒店、旅店、饮食服务等场所达150多家,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八、投资环境优越,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各项服务周到,措施到位。县上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团,由正副县长亲自任正副团长,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全方位服务,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县政府决定,县计划局(招商办)具体负责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九、地方工业异军突起,体系完善。工业基本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地毯、淀粉系列、食品系列、螺钉、活塞环、建材、塑编及塑料橡胶产品等,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3亿元. 十、自然资源独特,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全县总流域面积3638.7平方公里,地跨东径104°37′,北纬35°35′,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城区海拔1898米。年降水量为350-500mm,年平均气温6°C,无霜期100-16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生物种类繁多,盛产党参、当归、红(黄)芪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和已经形成的建筑建材、地毯、洋芋(马铃薯)、畜牧、果菜等支柱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矿泉水厂和亟待开发的地热资源、泥炭等矿产资源等等,是广大投资开发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