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武夷山、湄洲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个:泉州、福州、漳州、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上杭县古田镇、邵武市和平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森林公园21家;
地处九龙江入海处,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七个古码头。码头以东的港口桥,建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桥上仍可见桥墩残垣。容川码头附近的“豆巷”,是当年月港最热闹的贸易集市。百余公尺的笔直巷道貌岸然上,街容店貌仍作为古迹按原样保存。豆巷内有供奉关帝公的“武圣殿”。 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
了解更多>>
位于平潭岛东部,因传说中的龙公子和凤仙子的爱情故事而得名。这里沙滩广阔平缓,海沙洁净细致,岸线长约2公里,宽度500米,坡度只有1%。海水清澈澄碧,波光晶莹,潮声如乐,既有夏威夷的浪漫情怀,又有北戴河的瑰丽风采。龙凤头海滨度假村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浴场背靠青翠的森林,面临蔚蓝的大海,环境组合美妙,和风拂来,海水轻漾,是理想的度假避暑胜地。
龙凤谷景区位于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部,龙凤溪贯串穿其中,尔后汇入九曲溪的上游桐木溪。龙凤大峡谷从上到下有丹凤、玉龙等大小瀑布,瀑美林幽、瀑瀑相连、气象万千,各具情态。 可观赏浏览,也可探险攀岩。 龙凤谷游览路线:龙凤桥→龙凤台→黄金滩→玉龙瀑布→砚潭→龙骨→丹凤瀑布 {全程游览费时约1。5小时}。
龙川大峡谷座落在武夷山双世遗区内,这里峰峦叠翠,繁花掩映,珍禽异兽,叠泉流瀑。诸多景致为一体,耳闻鸟鸣泉吟,目染峻山清涧。从跨入景区起,就进入了盆景和瀑布的世界。古木参天,藤萝盘绕,集千年的灵气而形神兼俱,美伦美奂的瀑布顺着怪石嶙峋的山体银链垂空,飞花溅玉,在阳光的照射下衬着丹霞的山体折射出迷人的七彩光晕,美不胜收,宛如仙境。 大峡谷漂流是武夷山六大特色游之一。 景点有龙行九曲、仙浴池、仙指岩、卧龙潭、观音瀑等。
位于龙海角美镇白礁村口,寺前有玲珑精巧的拱桥,曰“跃龙桥”,寺后有“彩虹桥”,跃龙桥附近有一平坦大石,可坐十数人。寺庙周围的垒垒巨石上,有朱熹题刻的“寒竹风松”,王楷题刻的“丹灶石”,清代黄文川题刻的“松径风清”、“伏龙岩”、“月魄涵江”,黄对杨题刻的“清可濯缨”等摩崖石刻和碑记20多处。 白礁人为纪念郑成功的战绩和情趣,在石上镌刻“涉趣”以志之
循山径古道向上,至半山峡谷溪涧处,有一“清泉石上流”的水体景观。其间,岩石盘迭,流水奔腾,蓝天白云与葱茏树木互相衬托,使这一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福建省龙岩市龙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境内,距龙岩市区48公里,距漳平市区26公里。是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群山环抱,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核心景点龙硿洞,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是海洋经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为现已探明的我国特大溶洞之一。洞内空间宏敞,有8个大厅,16个支洞,二千余米游程,5.4万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游于洞中,如身处迷宫。奇异绚丽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灰石华物发育完整,石幔、石花、云盆比比皆是,更有不可多得的洞中暗河,时隐时现,时聚时散,为这座唐代已被发现的古洞增添了许多幽趣。 洞口地处山坳,四周山石嶙峋,林木茂密,时至秋日枫林尽染,色可红天,十分壮观。有山涧从洞口潺潺流过,有“龙蛋”、“龙井”、“龙爪瀑”、“睡狮岩”、“万竹园”、“古树林”、“龙康村”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点缀,形成一个独特的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 景区交通便利,有三条公路可达。其中新改建的通往龙硿洞景区的龙康大道为7.4米宽、上等级的水泥路面。新落成的龙吟山庄,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可接纳会议、游人膳宿。这里,冬暖夏凉,四季皆适宜旅游,是中外游客向往的休假、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石湖村钗山上,是八角五层塔心柱仿木楼台阁式花岗岩石结构,为北宋政和年间僧人募资建造,元代重修,是海船进出泉州湾的重要航标。
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说来也怪,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坠叶浮深涧,飞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涧改名为“流香涧”。 随着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该峡两旁危崖夹涧而立,抬头仰望,犬牙交错的崖石,岌岌欲坠,当中只留下一线空隙,到正午时才会透进一缕阳光。流挂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顷刻之间,又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炎夏游此,坐在涧边的石盘上,只觉得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俨然一个清凉世界。 出清凉峡不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一农夫斜戴着一顶斗笠。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峰名为“飞来峰”。绕过飞来峰,便可看到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玉柱峰。
琉球墓园在福州市仓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和琉球便开始往来,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须在福州登陆。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现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墓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 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历史交往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福州市区第二开关厂旁有琉球馆,原名柔远驿。明成化十年(1474年)前后建,接待对象基本是琉球来榕人员。当时有前后厅和大小卧房等63间,现仅存清末改建的楼舍1座,业经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