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其曾是战时陪都,1997年成为了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重庆四面环山,依山而建,又因地处盆地边缘,两江汇合处,常年雾气朦胧,故而又有“山城”与“雾都”之称。美食、夜景、美女,是重庆的三大名片。重庆是著名的美食胜地,吃货的天堂,尤其是天下闻名的火锅,麻辣鲜香,“引无数食客竞折腰”。
湖岛之乡生态旅游区 白家乡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湖光山色旖旎,古城寨卡奇特,人文精神朴厚,不仅是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寻幽探奇的好去处,也是蕴藏无限商机,投资生财的好载体。 白家乡是重庆市特有的集山,水,岛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也是较大的柑橘,西瓜和淡水养殖基地,有“湖岛之乡”的美称。 集奇山碧水于一体,熔花果瓜豆于一炉,聚茂林修集于一身,蕴古堡文化于一方 亭台楼阁-榭塔馆-索道-农家乐-天然浴场-龙舟赛区
了解更多>>
后溪古镇 后溪古镇,就立在酉水河边,酉水河又名北河,曾是川湘要道,。酉水河在酉阳县境内流长70余公里。短短的70多公里,当年曾有4个码头;酉酬,后溪,大溪,龙潭。 后溪古镇位于酉水河畔,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原汁原味的土家摆手舞、悠扬动听的木叶情歌和至今保存完好的土家原生态民族文化。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1955年在此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对外开放。1959年董必武题写了馆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秦邦宪、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亦驻足红岩。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培育的红岩精神,使这片红色土地名扬中外,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岩村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红岩村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8月 28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是一幢三层木结构楼房。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手稿。三楼是办事处干部的工作间及宿舍。这里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各房间内有许多反映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 馆内先后修建了樱花园、桃花园和盆景园。樱花系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敬赠邓颖超同志的名贵日本山樱。《新华日报》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创刊,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党报。1938年10月武汉失陷,迁重庆苍坪街,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红岩》 作 者:罗广斌、杨益言 类 型:小说 成书时间:1961年 罗广斌(1924~1967年)、杨益言(1925年~)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圣洁的鲜花》、《江姐》等,记述先烈的斗争史实。1958年,他们又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红岩》成了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 作品缩写 《红岩》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红岩》的故事情节如下: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红岩》出版于1961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曾经影响过几代人成长、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由好几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罗广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他被捕关在白公馆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而亡,时年42岁。 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舍、傅雷等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的悲剧是个特殊的案例,他既是极左思潮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作为重庆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在群众组织因意见分歧而形成对立的两派时,他参与了激烈的派性斗争,也是派性斗争的牺牲品。罗广斌死亡至今已有38年了。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特别在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情色关。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这就是我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我认为,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红岩》: 作 者:罗广斌、杨益言 类 型:小说 成书时间:1961年 必读理由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曾经震撼了许许多多青年读者的心。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今天,《红岩》无疑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 创作背景 《红岩》写于1961年,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罗广斌(1924~1967年)、杨益言(1925年~)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圣洁的鲜花》、《江姐》等,记述先烈的斗争史实。1958年,他们又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红岩》成了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 邓颖超同志在1985年重回重庆时,激动地写道:“红岩精神,永放光芒。”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特地参观了红岩村纪念馆,题下“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词句。1996年的红岩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空前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无不为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励,所振奋。 作品缩写 《红岩》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红岩》的故事情节如下: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大师讲评 《红岩》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经过作者的精心刻画,都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的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仍旧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而后从容走向刑场。许云峰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形象。他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沉着机智、顾全大局。在沙坪书店发现敌情后,他果断布置撤退转移;为掩护市委书记李敬原安全脱身,他主动出击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面对敌人的审讯,他巧妙地把徐鹏飞引入错误的判断,从而保护了组织和同志。此外,齐晓轩、成岗、华子良等人,作者虽着墨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岩》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上也很有特点,作者没有采用漫画化的手法,简单地把敌人丑化一通,而是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他们的反动本质和性格特征。 结构宏伟而严谨,错综复杂而有条不紊,是《红岩》又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小说描写了三条线索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但却能做到理丝有绪、章法井然。作者采用了类似于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的结构手法,以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牵引出不同的斗争线索,如以许云峰等的活动牵引出地下斗争的线索,以江姐等的活动牵引出武装斗争的线索,以成岗等的活动牵引出工人运动的线索,以成瑶等的活动牵引出学生运动的线索,以甫志高的叛变使众多人物齐聚狱中,牵引出狱中斗争的线索等等。又以《挺进报》的斗争将这些纷纭繁复的斗争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斗争,又都是围绕粉碎敌人挽救覆灭的阴谋、迎接重庆解放这一共同目标展开的,表现出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独特匠心。 此外,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也是《红岩》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由于狱中的隐蔽斗争,和在特殊情境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必然更加丰富复杂的特点,《红岩》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作用。由于充分调动了这两方面的艺术手段,人物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得到了有力的烘托。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红岩》有别于其他同种性质的长篇小说,在塑造传奇英雄的同时,也显示了英雄性格所包含的较大的思想深度。 关键知识点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它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书中众多英雄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念,以及他们在这最后的历史瞬间由光明和黑暗的殊死搏斗所激发出来的精神光焰,曾经震撼了许许多多青年读者的心。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今天,《红岩》无疑是一部极好的教科书。 妙语背诵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红岩》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罗广斌(1924~1967年)、杨益言(1925年~)都是在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圣洁的鲜花》、《江姐》等,记述先烈的斗争史实。1958年,他们又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红岩》成了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 邓颖超同志在1985年重回重庆时,激动地写道:“红岩精神,永放光芒。”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特地参观了红岩村纪念馆,题下“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词句。1996年的红岩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空前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无不为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励,所振奋。 《红岩》出版于1961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曾经影响过几代人成长、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由好几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罗广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他被捕关在白公馆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而亡,时年42岁。 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舍、傅雷等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的悲剧是个特殊的案例,他既是极左思潮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作为重庆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在群众组织因意见分歧而形成对立的两派时,他参与了激烈的派性斗争,也是派性斗争的牺牲品。罗广斌死亡至今已有38年了。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特别在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情色关。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这就是我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我认为,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小说《红岩》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在众多写革命历史的小说中,《红岩》是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以及作品结构的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而著称的。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和杨益言、刘德彬一起被分配到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他们作了数百次革命传统报告,讲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56年底,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把他们口头讲述的重庆集中营里烈士们的斗争事迹材料,整理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1958年11月应广大青年的强烈要求,组织上希望他们用长篇小说形式反映集中营革命者的斗争事迹。1959年6月初,罗广斌、杨益言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写出小说第一稿。第一稿很不成功,仅仅是把他们积累的素材写了出来。 1959年8月,他们写出第二稿,名为《禁锢的世界》,送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广泛征求意见。《禁锢的世界》和草稿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具有了小说的雏形,但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基调问题,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的心情过重,又拘泥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真实生活的描写,调子低沉压抑,精神不够昂扬,没有充分揭示出狱中斗争的深刻性和烈士们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6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让作者更好地写作,请他们到京修改作品,这对于他们改写《禁锢的世界》,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在北京,他们一面修改作品,一面参观、学习、访问,打开了眼界,大大提高了对渣滓洞、白公馆的局部斗争和全局关系的认识,使得第三稿的面目为之一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较前两稿有明显提高。1961年3月,第三稿完成。 1961年3月,罗广斌、杨益言进京,和出版社编辑座谈,并开始第四稿的写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四稿。其后,他们开始了对第四稿的修改,1961年12月,经过作者和编辑最后加工整理,修改定稿。小说用什么作书名,罗广斌和编辑室的同志,提了十多个名字,如《地下长城》、《红岩朝霞》、《红岩巨浪》、《红岩破晓》、《万山红遍》、《激流》、《地下的烈火》、《嘉陵怒涛》,最后一致商定,给小说取名《红岩》。 1961年12月,《红岩》正式出版,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们在写小说的准备工作中,曾记下了上千万字的材料,整理过二百多位烈士的小传,总共写了三百万字,从初稿到定稿,重写了三次,大改了两次,经过了三个冬春,最后留下四十万字。 《红岩》出版后,很快便在社会上流传开了,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社会上形成了《红岩》热。至今印了二十多次,发行千万册(不包括香港版本),被译成了日、德、英、法、越、朝、蒙等十种以上文字。 小说《红岩》的作者: 罗广斌(1924--1967),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江苏武进县人。1940年代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小说《红岩》中的人物与原型人物: 江姐 江竹筠 彭松涛 彭咏梧 老石同志 王璞 成岗 陈然 齐晓轩 许晓轩 李青竹 李青林 蓝胡子 蓝蒂裕 老大哥 唐虚谷 丁长发 丁地平 胡浩 宣灏 陈松林 陈柏林 龙光华 龙光章 黄以声 黄显声 小萝卜头 宋振中 许云峰 罗世文、许建业、许晓轩、韦德福 刘思扬 刘国志 华子良 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 志士) 双枪老太婆 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 余新江 余祖胜 孙明霞 曾紫霞(被营救出狱) 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 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 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 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附: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03175.html
位于巫溪县西北边缘,面积近2万顷,海拔1800—2500米,由多个岩溶槽谷平坝组成。槽谷底部地形辽阔平坦,夏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冬季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此进行养殖等多项科研活动。目前草场已有绵羊一万只,贝母、西洋参等中药材种植初见成效。这里是避暑疗养和冬季开展滑雪活动的好场所。
红池坝高山草场位于巫溪县西北边缘,面积近2万顷,海拔1800—2500米,由多个岩溶槽谷平坝组成。槽谷底部地形辽阔平坦,夏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冬季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此进行养殖等多项科研活动。目前草场已有绵羊1万只,贝母、西洋参等中药材种植初见成效。这里是避暑疗养和冬季开展滑雪活动的好场所。 夏冰洞 或许人们对巫溪县并不太熟悉,但是红池坝却是闻名于世,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里有中国南方第一大的高山草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堪称世界奇观的夏冰洞。 红池坝国家级森林公园 红池坝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喻为“中国的新西兰”,远古时代这里是内陆湖,由于地质变动地壳上升而形成高山淤积平原,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现在正着手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巫溪县城东80公里处,地处三峡黄金旅游带大宁河源头,是一个风景资源奇异、自然环境质量优良的旅游胜地,海拔1800——2600多米。公园内森林浩瀚,草原壮阔,峻岭云迷,峰丛漫舞,充满着自然、原始、古朴。公园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天然林相多姿多彩,飞播林海广袤繁盛,溪泉瀑布众多。这里气候条件独特,天象景观瑰丽,人文景点丰富,具有避暑度假休憩、冰雪游乐、审美怡情等多种功能。 西流荡舟
吊脚楼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外来游客可在这里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品山城火锅、看两江汇流、玩不夜风情。洪崖洞由纸盐河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及异域风情城市阳台4条大街组成,分别融汇了当下所有时尚元素,主题迥异、特色鲜明,是新兴的集娱乐、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大型功能区域,也是时下重庆最火爆、最时尚、最具风情的都市休闲区。
黑石山位于江津白沙镇南郊约3公里处。平畴之中,一峰崛起,满山碧翠,犹如一个巨大的绿球。奇特的是满山石头皆黑,山遂因黑石而名。山上黑石约500余,大小不同,千姿百态。鹰嘴石、函谷石、二郎石,都留下传说为千古吟诵。满山林木繁茂,数千只洁白的***以树为巢,在林中飞翔。黑石山不仅石奇景美,更因有众多名流的浏览而增辉。陈独秀、冯玉祥、吴芳吉、张采芹等曾到此游览,并留下墨迹。 滚子坪方圆25平方公里,集山、水、林、竹茶为一体,纳溪、湖、洞、石为一坪,绘风景人文成一画,融幽、奇、秀、险、雄为一炉。其中倒流水景观,千年黄桷、夫妻青松、红豆树、猫石虎、胖官石等都是绝佳去处。
黑山谷景区位于万盛区景星乡境内,距万盛城区20公里。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保存着地球上同纬度为数不多的亚热带和温带完好的自然生态,森林覆盖率达97%,被专家誉为“渝黔生物基因库”,是目前重庆地区最大的、原始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区。 黑山谷风景区原始生态风景由峻岭、峰林、幽峡、峭壁、森林、竹海、飞瀑、碧水、溶洞、仿古栈道、浮桥、云海、田园、原始植被、珍稀动植物等各具特色的景观组成。 黑山谷风景区全长13公里,其中6公里的电瓶车车程,6公里的栈道和浮桥,1公里的上山观光索道(也可步行)。从景区大门进入,沿河而下至响水村一段,河谷宽约40——50米,沿河有平缓地,上面是森林和山地,呈阶梯状地形河谷断面呈“V”字,河面狭窄。以下河段宽度一般约20米,有的河段仅几米,其中,鱼跳峡、野猪峡、猴跳峡,最宽不足10米,最窄处仅两米,采取浮桥、吊桥方式通行,极负挑战性。黑山谷顶底高度在400——600米之间,河谷两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70——80度,部分坡岸直立在90度以上,高在1200米左右,其形象奇妙无比。 漫步景区,黑山大佛、夜郎公主峰、九曲画屏、白玉观音、石剑峰,石皇伞、隐佛崖、骆驼西行、黑猴迎宾、飞云瀑、神龙瀑等数十个迷人的景点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黑山风景区 位于万盛城区以东25千米处,面积68平方千米。拥有断石笋、小石林、飞瀑、夫妻树、云海、落霞等30余处景观。景区山高崖峻,林木枝盛叶茂,森林覆盖率为98%,被誉为重庆生物基因库。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珙桐,二级保护植物马桑木均有分布。珍稀动物有黑叶猴、云豹、穿山甲等。 重庆生物基因库。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珙桐,二级保护植物马桑木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