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著名的景点: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安门、奥运场馆鸟巢、圆明园....北京也是中国高校云集的城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
木兰是我国传统名花,又是一个古老的植物类群。 木兰园始建于五十年代末,面积0.84公顷。这里栽植着众多玉兰品种,白玉兰是最为名贵的种类之一,二乔玉兰也较为难得。每逢早春,玉树琼花,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木兰园总体上采取整齐式布局,有规则式的水池、花坛,修剪齐整的绿篱,在所有专类园中独具风格。
了解更多>>
慕田峪新景区 位于北京怀柔县境内, 距城区70公里。始建于明初, 1404年明将戚继光正式建关并曾在此驻防。建筑在山脊和谷口, 两侧均有垛口,城楼多建在外侧陡峭崖边, 易守难攻, 敌楼密集, 并出现了三座敌楼相并列、三道长城汇于一楼(秃尾巴边)和长城修筑在奇险的山峦之巅(鹰飞倒仰)等奇观,是明长城的精华部分之一。这里自然环境良好,树木繁多,植被覆盖率高达70%以上。 “擦边过、“翻身下海、天梯、鹰飞倒仰、黑江大洞、安乐洞、朝阳洞、珍珠泉”.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隅的怀柔县境内,距北京城73公里。此段长城西接北京昌平县的居庸关,东连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被称为“危岭雄关”。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齐,就在慕田峪筑有长城。明朝初年重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建“慕田峪关”。隆庆三年(公元 1569年),谭伦、戚继光镇守京畿时,又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葺。现在慕田峪所保留修复的长城,为明代所修筑,是全国明代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慕田峪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此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几次战争,明初徐达和元兵也曾大战于此。慕田峪长城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厄。墙体高七八米,墙顶宽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岗条石为主,雄伟坚固。慕田峪长城,墙顶上两边都建有矮墙垛口,可两面拒敌,外侧还挖掘有挡马坑,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善,这是一大特点。
1908年开园时已建,因其内部空地上栽植有各种牡丹,故得名“牡丹亭”。 牡丹亭位于园内中北,占地面积313平方米。有“中式花园的圆游廊”之称。她四面环水,东临豳风堂,南与荟芳轩隔水相望。绿色的廊柱、廊椅,红色的连檐,灰色的廊顶浑然一体,每年5月初与盛开廊内的牡丹相映成趣。盛夏时节,亭边湖水中粉红色的荷花与墨绿色的荷叶相互映照,成为园中别具一格的景区。这里曾一度开设茶座,供游客品茶纳凉。 静坐于牡丹亭中,可聆听西侧鸣禽室中百鸟歌喉,远眺水禽湖上碧波荡漾,春季嫩柳摇弋,牡丹怒放;夏季碧树遮荫,粉荷幽香;秋季百色霜叶,五彩纷呈;冬季银装素裹,万年松亭亭玉立,确是游人观光的好去处。
摩诃庵位于八里庄慈寿寺塔东边。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太监赵政集资创建。中轴线上二进院落并有东跨院及西院禅房,依次为:山门、山门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金刚殿及钟鼓楼,最后为太监赵政墓,在围墙四隅各有角楼1座。大雄宝殿为歇山式,一斗二升斗拱,旋子彩画,殿顶部的团龙藻井精美,殿四角附有角柱,殿内有明代壁画。殿前有月台及明碑两座,碑中记述了摩诃底的历史及变迁。金刚殿面阔3间,有明代重临集刻的三十二体金刚经的石刻,嵌在壁中,计石60方。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十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它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茸,民国建元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茸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按计划成功地发扬了定陵地下宫殿。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长、定、昭三陵和神道四处景点对外开放。
北京明瑞府是乾隆年间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的府第,又称寿恩固伦公主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胡同11号。该府坐北朝南,有东西两座起脊大门,西大门已经封堵,门内分为四组院落,中部两院为正院,各有一垂花门,门内均为数进四合院,东部为两进院,无配房。西部院较空旷。整个院落的后部有一个宽敞的花园,假山、亭台、花厅,一应俱全,环境优美安静。1984年该府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楼。陵寝标志性建筑。重檐歇山顶,明朝时内为木构梁架,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修茸时改为石条发券结构。楼内圣号碑系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重建。文献记载,旧碑原系明仁宗朱高炽所立,太宗文皇帝之陵”。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世宗朱厚*认为朱棣“中定艰难”,与太祖朱元璋功德并称,宣称祖号,遂将朱棣 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碑上因此镶嵌了刻有新庙号的木套。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楼毁于雷火,次年重建,新碑始刻成“成祖文皇帝之陵”。
明皇蜡像宫 明皇蜡像宫占地19.2万平方米,依托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明十三陵,是采用独特的蜡像技术和现代影视声光技术,融古今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点。整个建筑群由明皇蜡像宫、仿明乐舞宫、明膳厅、购物中心和多功能娱乐厅五部分组成。明皇蜡像宫有二十六个独立逼真的场景,三百七十四尊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人物蜡像,生动再现了明王朝276年中自开国皇帝朱元璋至末代皇帝崇祯共16个皇帝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仿明乐舞宫可同时容纳二百五十人。明膳厅除为供应明代系列菜肴外,同时有各地快餐和各种风味小吃,可容纳六百人同时就餐。多功能娱乐厅备有卡拉ok、音乐茶座及中小型会议室。 该宫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宫殿,也是享受仿明代宫廷膳食及娱乐购物的中心。 十三陵、九龙游乐园、蟒山、虎峪
明城墙遗迹 只保留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城角楼、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明代北京内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长60里,设城门ll座,城垣全部是板筑夯土墙,高12米,宽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时,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长河的河床,故将城垣改道,自德胜门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新建的北城墙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宽,高4丈多,顶宽5丈,而其他三面则高3丈余,顶阔2丈。南城垣是在东、西长安街一线上,永乐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营建大内,为把五府六部都摆在皇城前面,便将南城垣向南拓展约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环路。明正统元年(1436)修筑了九门的城楼。经过修整过的城门,不仅建筑了城楼,门外还设立了箭楼、瓮城,并在城垣的四角设立了角楼。除正阳门箭楼设门外,其余均不设门。除正阳门瓮城辟门两座外,均于瓮城内侧辟门一座。此外,又把护城壕加深,有些地方还用砖石垒砌。九门的外面,原来是木桥通渡,全部改成石桥,并设立了水闸。为加固城垣,从洪武年间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层城砖。这项工程,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才将城垣的内外壁全部用砖包砌。新建的内城垣周长约40里,平面呈东西略长的长方形。整个城墙内外壁均下石上砖,内为土心,墙体高约11.36米,雉堞高约1.8米,通高约13.2米余,墙底层宽约19.84米,城垣顶部宽约16米。城垣外侧周筑"马面",城垣上内侧筑宇墙。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书聂豹等联名提出修筑外城。先修城的南侧,用半年时间即告竣工,从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状变成凸字形。外城以内城南端东西两侧为起点,宽于内城一里余围起内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为凸字形的两肩,两肩各设有一门,东为东便门,西为西便门,均北向。共设城门7座,除2座便门外,其余5座皆为皇帝命名。每座楼门各设单檐门楼1座,各门皆筑瓮城,其门辟于正中,与城门相对。城垣四角各设角楼1座,东西便门各设水关1座,皆为三孔洞,内外护以铁栅。外城垣周长约28里,内外壁均为下石上砖,墙内为土心,墙体高约6.4米,雉堞高约1.28米,城墙通高约7.68米,城垣下宽约6.4米,上宽约4.48米。 明代修筑的城垣,内城东、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筑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进行包砖灌浆而成。新建城垣墙体夯土层的下面、在深达5米左右的流沙层中,横竖排列着l5层原木料,每层约达60-70根不等,每根长约6-8米左右,直径在20-30厘米之间,绝大部分是红松和黄花松,木料之间都用大扒钉钉死,连接成一牢固整体。夯土层上面还铺有三合土。在墙体外壁包砌大城砖的里面还砌一层小城砖,城砖的下面均垫砌三层衬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层,内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层。城墙顶部海墁一层大城砖。明代北京内外城共有城门16座,内城9座、外城7座,内城的城门大多是根据元代古城门改建而成的。门楼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绿剪边,三层檐歇山重楼式建筑。除正阳门楼为面阔七间外,其余八门皆面阔五间。通高在30-40米之间。外城的城门楼稍低一等,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且面阔3间,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于城门以外,将城门、城垣、箭楼、瓮城门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坚固的防御整体。其上建有雉堞、宇墙。内城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皆筑箭楼一座,为重檐歇山顶,高30余米,楼左右3面墙体各辟箭孔,角楼位于城墙转角的结合部。北京城的内外城楼垣四角都建有角楼。角楼全称应为城垣角箭楼,为重檐山顶,平面呈曲尺形,两阔面与两窄面墙体上分别辟有4层箭孔,阔面每面56个窄面16个,每座角楼有箭孔144个。外城角楼形体较内城要小,共有箭孔20个。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称之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侧的墩台。其高度与城垣相同。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长、宽为13米左右。又有一种称为大马面的墩台,其尺寸为长20米、宽35米左右。马面间的距离不等。马面的后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顶铺房,面阔3间,进深l间,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内侧还建有可供上下的马道,内城计有9对城门马道、4对角城马道、14对城垣马道,总计27对马道共54条。城垣外侧建有齿状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内侧建有字墙,清代城垣没有变动。1949年后城墙逐段拆除,并在原址基础上建为二环路,路下为环线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