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著名的景点: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安门、奥运场馆鸟巢、圆明园....北京也是中国高校云集的城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

石佛村摩崖造像

石佛村摩崖造像

永定镇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在石佛村北的山崖上共雕有佛龛18处,1981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的摩崖造像位于石佛村村南,距造像群约200米。洞宽两米,高1.6米,进深3米。洞穴左侧的山石上刻有“神仙洞”三个字,右侧的巨石上雕刻有一块摩崖碑。碑高约1米,碑心刻有“井泉龙王通海之神位”字样,两边还刻着一些人名。因年久风蚀,字迹已经不清,从落款上依稀可以辨出“大明嘉靖十二年”等字。此碑旁边的一块菱形山石上刻有1米见方的“佛”字。该遗迹位于京西名刹戒台寺下,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它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雕刻年代,对研究该地区明代佛教的发展意义很大。

了解更多>>

石城乡景区

石城乡景区

石城乡景区 乡域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19个行政村,总人口7094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之乡, 已开发黑龙潭、京都第一瀑、五座楼森林公园、云蒙峡、桃园仙谷、清凉谷、九道湾、精灵谷等八处景区。 黑龙潭、京都第一瀑、五座楼森林公园、云蒙峡、桃园仙谷、清凉谷、九道湾、精灵谷

了解更多>>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风景区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风景区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风景区位于昌平区长陵镇境内。在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游览区西北4公里处。为1亿3千万年前北京地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壳变动-燕山运动所形成的花岗岩体,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侵蚀,雕塑而成。在崎岖多姿的3公里长沟内,遍布奇花、异草、峻峰、怪石,有着浓郁的“野趣”,保持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且两侧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峡”之称。
风景区分“琴曲迎宾”、“高峰平流”、“金峡胜境”和“龙潭幽谷”四个景区,计50多个观赏点。风景区内泉水潺潺,绿波荡漾,群山环绕,气温比京城低4-7度,实为盛夏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风景,是首都大地上的一颗宝珠,它既有长江三峡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丽,又有匡庐之瀑,黄山之迭叠泉,它以其小巧玲珑之姿,堪称“奇异的画廓”,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
愿这颗宝珠能给您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了解更多>>

十三陵水库纪念碑

十三陵水库纪念碑

闻名遐迩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水库面积300公顷,坝长627米,高29米,位于通往八达岭、定陵博物馆的黄金旅游线上。
满是苍松翠柏,绿草鲜花的水库纪念碑公园,是为缅怀共和国领袖们的丰功伟绩,纪念当年数十万水库建设者移山造海、众志成城的光辉业绩而修建的。园内有我国唯一一座同时镌刻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伟人题词的大型纪念碑,其珍贵价值与历史意义远远超过了水库本身。

了解更多>>

十三陵水库陈列馆

十三陵水库陈列馆

建于坝下的十三陵水库陈列馆,陈列着当年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水库建设的录像和照片。在1998年隆重纪念水库建成四十周年,更多的珍贵照片和实物被展出。十三陵水库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了解更多>>

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在昌平县十三陵盆地东南,坐落于神道东侧的东山出口处。大坝外侧镶嵌“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为毛泽东所书。一汪碧水,波光粼粼,为陵区大增美景。
十三陵水库于1958年6月30日建成,因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和北京市数百万各界群众都曾参加修建工作而闻名国内外。大坝总长627米、高29米,大坝顶端有富于民族特色的游廊,显得格外雄伟壮丽。纪念碑坐落在大坝东端,碑身用大理石镶砌而成,碑顶有一组人物塑像,碑柱上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题词。

了解更多>>

十三陵双龙山森林公园

十三陵双龙山森林公园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境内,在明十三陵游览区西北约8公里处的碓臼峪村西,距离北京城50公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覆盖率95%以上,景区全长5华里,森林繁茂,瓜果飘香,奇花异草,藤条盘树,百米荫棚峻峰、怪石,又有古城墙迹残存,有着浓郁的“野趣”,两侧山石壁立,一泉中流,故有京北小龙泉的称号,山清水秀,被誉为世外桃源和绿色果品采摘基地,在地球呼唤绿色,人类渴望森林,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环境的当今世界,双龙山森林公园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度假、感受自然的绝佳去处。
双龙山森林公园遍地是果,山谷中有红樱桃、黄白杏、牛心红李子、大盖柿、红山楂、大红果、酸梨、苹果、花椒等十余种果树1万株以上,年产各种干鲜果品20万斤以上;山坡上遍布木兰菜、黄花、石花、蕨菜等十几种可食野果;高山区还可采到黄芹、生地黄、远致、黄柏等十几种药材;更为珍贵是中华野生猕猴桃在这里生长旺盛,果实累累,在公园内抬手能摘山果,弯腰可拾山珍,遍山是果,任君享受采摘之乐。
欢迎各界朋友来此旅游观光、度假,感受采摘之乐!

了解更多>>

十三陵神路博物馆

十三陵神路博物馆

明十三陵神道始建于宣德十年,主要建筑包括石牌坊、大红们、神功圣德碑、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
石牌坊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结构,共五间六柱十一楼。
大红门,制如宫门,是十三陵的门户,谒陵时的必经之路,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神功圣德碑亭,形制为重檐歇山顶,内竖石碑一座,石碑正面刻明仁宗撰写的碑文,阳面刻清高宗乾隆“哀明十三陵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两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刻的御制文,碑亭四角各有华表一座,高十余米,造型华丽,是全国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石像生是神道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共18对,石雕造型庄重,雕刻细腻,栩栩如生,与陵区肃穆的气氛浑然一体。
神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十三陵整个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道博物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环境,昔日的荒废景象,如今已经变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旅游场所,每天接待数以千记的中外游客。

了解更多>>

十三陵定陵

十三陵定陵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按计划发掘的皇陵。明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陵园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落成,建筑规模宏大,用材考究。明楼、宝城、陵门等主要建筑历经400余年至今保存完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官,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了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地下玄官,殿室分布仿皇官内廷“九重法宫”格局,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宇组成,其顶部均为条石拱券,断面呈尖顶、两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地下玄宫高大恢宏,五殿总面积达950平方米,其顶高最高处达9.5米。五座石殿共设七座石门,其中前、中、后三殿石门制作极其精致。三门之前均有随墙式白石门楼。门券之内设对开门扇,门扇上雕刻铺首衔环及乳状门钉。门钉纵横九九分布,用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让门扇开启自如,门扇被设计成门轴一端较厚,铺首一端较薄。门轴下端也采用半球形状。合理的构思设计,使重约4吨的门扇开启十分省力。
从定陵出土了丝织匹料、帝后冠服、首饰以及金、银、铜、锡、玉、琉璃等珍贵文物近3000件,其中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冕冠等均为首次出土。定陵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帝后的丧葬、冠服制度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科学依据。

了解更多>>

十三陵

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明朝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且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由于陵区过于庞大,一般游客主要游览长陵和定陵两个陵墓。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主要建筑陵恩殿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绝无仅有。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规模不如长陵,但建筑比较精致,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古代帝王选陵址,大多注重风水,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所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各陵所在位置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