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创立于1964年。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接朝阳路,南临京通快速路、八通地铁与通惠河,西毗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知名大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辐射全国,为首都和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外事、旅游、经贸等方面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 学院教学科研机构主要包括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德语系、法意语系、西葡语系、阿拉伯语系、朝鲜语系、旅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法政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学部、体育部、旅游发展研究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旅游法律与产业规制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中心、中澳旅游研究中心,共8系9院2部2所5个研究中心,拥有一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院共设有20个本科专业,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和法学。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12个硕士学位点招收研究生,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法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旅游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招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每年有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语言进修生。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历生1万多人。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772人,其中218人具有高级职称,大多数教师曾在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后归国任教。学院还外聘兼职教授78人,常年聘请60余名外国专家在校任教。 学院注重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并采取多种多样“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与全国外事、旅游及经贸等行业和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埃及、韩国、西班牙、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流合作关系,长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加强人才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众多规格不同、性能各异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与设施,主要包括语言实验室、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校园网、电视台以及先进的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等。图书馆藏书丰富,并设有大型期刊阅览室、专业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各系(院)还设有专业特色鲜明的图书资料室。学院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完备,各种生活设施齐全,学生公寓设有网络接口,为广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亲切关怀 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曾先后多次来院视察和指导工作。1989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学院,并题词。 国际交流 自建校以来,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埃及、叙利亚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双方开展学术交流、学者交换、学生互派联合培养等。每年有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语言进修生。 学生活动 学院倡导“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 在校园里,外语话剧、红白歌会、校园文化节等成为经典;在校园外,大运会、世界议联大会、中欧合作论坛等各种世界性的大会上更是活跃着二外学子的身影。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亚太旅游研究生论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以及各外语语种的国际和国内的大型比赛中频频获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毕业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类企业、贸易单位对外语、经贸、管理类高级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与多年积淀的宝贵经验相结合,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进入大型国企、三资企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稳步增长,进入银行、证券交易所等对口金融单位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也较前两年显著增长,考研出国比例逐年提高,在科研设计单位、教学单位、国家机关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保持稳定。多年来,学院一直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得到了各方诸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