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屈原跳汨罗江的时候,渭河已是秦人走廊..... 赏联丨蓝墨水欤上游只属汨罗江

渭南青年网(文/景明军)今天是农历5月初5,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在5月初5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2000多年前屈原跳汨罗江的时候,渭河已是秦人走廊.....南朝梁代吴均在《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渭河是流经甘陕两省的一条主要河流。2000年前的渭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2000年前,渭河是秦人走廊

古老的渭河,从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哗哗流淌而来。一路往东,过武山、走甘谷、穿秦城、入麦积,在西秦岭和陇山之间形成的峡谷中,冲撞前行,曲曲折折往关中平原而去,最后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2000多年前屈原跳汨罗江的时候,渭河已是秦人走廊.....渭河曾养育了远古先民,在渭河流域有众多古遗址、有村落、也有墓葬。渭河上游所流经的地域,也是上古时期人们所说的成纪地区,曾经的部落首领伏羲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2000多年前屈原跳汨罗江的时候,渭河已是秦人走廊.....2000年前,秦人沿渭水河谷往来,这是一条秦人走廊。秦人和渭水河谷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秦人自西而来,然后往东而去,今甘肃南部成为秦人发展壮大的根基。
在随后的岁月中,秦人在渭水河边发展壮大,向四周扩张,后来形成了以今甘肃礼县、张家川为中心的统治区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战胜后在甘谷毛家坪设冀县,这是秦国最早设立的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

渭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曾经养育了无数甘陕两省先民,虽然现在水量已经很少了,但她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却令人心生敬畏。秦关汉寨,渭水两岸,无尽岁月留传奇。2000多年的光阴,将她过去的辉煌灿烂掩盖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她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蓝墨水欤上游只属汨罗江——赏析李元洛《端午新联》

赏联丨蓝墨水欤上游只属汨罗江

文丨余三定

李元洛既是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诗歌理论家、诗歌美学家),著作等身,成果众多,影响巨大,也是著名散文家,既创作了一系列专题诗化散文,也用散文的笔法撰写学术著作,在中国当代别具一格。与此同时,他也发表过一些很有影响的旧体诗和对联,几度被《中华诗词》评为优秀作品。几年前我曾在《湖南日报》评析过李元洛写平江幕阜山的组诗,在今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要在此赏析他最近创作的4副端午新联。

李元洛的第一副对联:“中国诗坛第一人,但推屈子;两间遗泽无双地,唯有汨罗!”上联写屈子(屈原)为“中国诗坛第一人”,既是说屈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在产生的时序上为第一,也是说他的影响为第一,这种新颖的高度评价是很准确的;下联写“两间遗泽”除了汨罗“无双地”,是说因为有了屈子在汨罗留下不朽诗篇、最后在汨罗投江,汨罗便成了天地之间(即“两间”)独一无二的地方。这副联先歌颂屈子,再赞美汨罗,屈子与汨罗融为了一体,人们提到屈子必然会想起汨罗,人们提到汨罗也必然会想起屈子。

第二副对联:“万乘兵车,秦皇霸业经十三年即已烟消火灭;一枝椽笔,屈子诗骚历千百载仍然霞蔚云蒸。”将屈子与秦始皇对照、对比着写,秦始皇有“万乘兵车”,成就了“霸业”,然而不过经历“十三年”后即“烟消火灭”,可谓短暂至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而已;屈子则用他的“一枝椽笔”写下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诗骚”(诗篇),历经“千百载”至今仍然“霞蔚云蒸”(鲜活生动),至今仍然极富生命的活力,屈子是超越时空的,屈子是永恒的。

第三副对联:“万古不磨,洞庭波兮木叶纷飞云梦泽;千秋长颂,蓝墨水欤上游只属汨罗江。”既写大自然的亘古不变,又写屈子开创的文脉源远流长。上联引用屈原《湘夫人》诗中描写洞庭秋景的诗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瑟瑟,树木轻轻地摇动;洞庭湖上的水波微微荡漾,树叶也轻轻地打着旋下落)所描绘的情景“万古不磨”,至今不变;下联引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诗魂在南方》所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的名句(顺便说明:很多人以为这是余光中一句诗,实际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余光中《诗魂在南方》一文写于1976年6月,是为纪念屈原而作,该文后收入《青青边愁》一书),说明自从屈原到了汨罗江后,汨罗江就成了诗歌的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个源头(“上游”)流淌至今,“千秋长颂”。可见,这副联上联写自然,下联写人文,上联化用屈子名言,下联化用余光中金句,古今映照,相得益彰,妙语连珠,天造地设。

第四副对联:“谁轻言:两千年天风猎猎把先贤后哲都吹入历史;我重听:五百里江水泱泱将往烈遗贞仍唱到今朝!”这副联重在写屈原精神不老、屈原灵魂不死。上联写两千年的漫长时间如“天风猎猎”(比喻独创,极为形象、生动)“把先贤后哲都吹入历史”,这是对否定历史杰出人物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批驳,也是作者有感而发的针砭;下联中“五百里江水”,既是指汨罗江水,也是指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江水泱泱”的描写也十分具象、可感,“将往烈遗贞仍唱到今朝”,说明屈子文化、中华文化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充满青春的活力。

李元洛理论与创作双管齐下,既会弹也会唱。历来咏赞屈子与端午节的对联不胜枚举,已届老年的李元洛之《端午新联》,可谓立意新颖而高远,对仗巧妙而精工,堪称青春依旧、生面别开的力作。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