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屈原为什么要跳河自杀 故事与由来内涵揭秘 汨罗江到底在哪里

[闽南网]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河自杀了,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选择投江自尽呢?

当时屈原跳的这条江叫做泊罗江,当时屈原心怀爱国之志,犯颜进谏被朝中佞臣诬陷,导致自己一个贵族公子遭到流放,当时走到了泊罗江,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国家正在被秦国攻打,知道楚国已经逃不掉灭亡的灾难,愤怒之下跳江自尽。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到了泊罗江,后面逃难的倾襄万到此,见到屈原之后,大哭诉说楚国已经被灭,自己逃了出来,一心想要复国,后面的追兵当时紧追不舍。

屈原被倾襄王的爱国之心感到,于是和他换了衣物,待追兵到此之后,屈原从身一跃,跳江自尽保全了倾襄王。

在历史记载中关于屈原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跳江的原因到是没有说明,估计也没人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很有可能当时屈原一时想不开就跳江了,那天刚好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最初是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国都城郢被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破,一时感到救国无望,于是在这天跳汨罗江自尽。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去吃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楚怀王为表彰屈原的爱国情怀,故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汨罗江到底在哪里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跳的汨罗江到底在哪里,又是从哪里跳下去的呢?其实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属于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江西修水县,长253公里,面积有5543平方里,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


汨罗江到底在哪里


根据《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水利志》记载:“河泊潭在鸭舌港西北,见洪武册,一作河步獭潭”。《荆州记》记载:“罗县北带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水经注》记载:“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即屈原潭为河泊潭,现在位于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因属于汨罗江的弯曲部分,水流不会很湍急,遥看为一片河伯,相传当年屈原就是在此处投江的。


汨罗江到底在哪里


至于屈原死后埋葬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是个谜。所谓屈原十二疑冢,在民间传说是屈原死后不幸被鱼鳖咬掉了一边的脸,屈原的姐姐就黄金做了半个面具安葬,为了防盗,才筑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坟冢,以乱人耳目。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历史依据,屈原真正的坟冢在哪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才能确定。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