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为何朱元璋杀其后人,令其断子绝孙? 《朱元璋》大虎之死可惜

朱元璋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还是其岳父郭子兴为其所取的,名元璋,字国瑞。

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为何朱元璋杀其后人,令其断子绝孙?

朱元璋是草根出生,他出生在元末濠州的一个清贫人家,为地主家放牛,直到朱元璋少年时期,濠州发生饥荒,朱元璋父母、兄长皆死剩朱元璋和其二哥二人,在逃难的过程中,朱元璋与兄长嫂嫂和侄子走散,跑到皇觉寺当了十五天的和尚,再后来,寺庙粮草不济,遣散了僧侣,朱元璋开始云游四方整整三年。

三年后,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此时他收到了童年玩伴汤和的一封信,原来汤和加入了郭子兴农民起义的队伍,在汤和的邀请之下,朱元璋找到了郭子兴,他的命运,从此时开始出现了转机,此时朱元璋二十五岁,是个年轻有为的年纪。

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为何朱元璋杀其后人,令其断子绝孙?

因为朱元璋的骁勇善战,胆识智慧过人,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不仅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朱元璋,还对朱元璋委以重任。

根据资料记载,郭子兴的父亲,本是个算卦的,郭子兴的父亲,娶到了当地的富家千金,得到了一大批财富,郭子兴父亲逝世之后,郭子兴继承了父母的财产。当时正值农民起义高涨时期,郭子兴便用这笔家产,招兵买马,以千人的兵马,占领了朱元璋的老家濠州,成为了一方势力。

而当时的农民起义中,韩山童是率先发起的,韩山童的队伍,头裹着红毛巾,因此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而韩山童则被称为“明王”,除了明王外,便是各自发展起来的五大起起义军将领,除了郭子兴之外,还有周德兴、郭英、赵均用和彭大。

其中,在瓜分势力范围时,出现了内斗,赵均用与郭子兴的关系是最差的,而彭大与郭子兴则是铁哥们,赵均用甚至绑架了郭子兴,对郭子兴进行毒打,要除掉郭子兴,得知这个消息后,朱元璋与彭大联手救出了,急忙救出了郭子兴。

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为何朱元璋杀其后人,令其断子绝孙?

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而朱元璋对郭子兴,则有救命之恩。朱元璋决定,暂时退出纷争,自己另辟蹊径,凭借着当年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立下的声望,召集自己童年时的玩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朱元璋集结了一批兵力,攻下了滁州,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势力。

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在朱元璋成势之时,郭子兴则被红巾军孙德崖等人联手排挤,走投无路的他,只能率兵来滁州投靠朱元璋,真是风水轮流转。

面对前来的岳父郭子兴,朱元璋二话不说,立马交出兵权。

郭子兴骁勇善战,但是枭雄,不是英雄。郭子兴生性多疑,在濠州时,遇事常听朱元璋的计谋,当问题解决后,又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到了滁州时,郭子兴还是死性不改,对此,朱元璋只能是更加谨慎。

当郭子兴的大军攻取和州后,与昔日仇人孙德崖大军展开恶战,郭子兴大军生擒了孙德崖,而朱元璋同时也被孙德崖军队俘虏,为了营救朱元璋,郭子兴放走了孙德崖,双方算是交换人质。

郭子兴对孙德崖恨之入骨,对此心中闷闷不乐,郁郁而终,葬于滁阳。

根据《明史》记载:“子兴三子,长子前战死”,也就是说,郭子兴的长子,战死得早,甚至史料都没有留下名字记载,因此,郭子兴死后,其活着的儿子就只有二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

而郭天叙与郭天爵两兄弟,心中早已经埋下了对朱元璋的怨恨,当年朱元璋投靠郭子兴时,深受郭子兴的赏识,既是郭子兴的得力干将,还是郭子兴的女婿,郭天叙两兄弟害怕郭子兴将衣钵传给女婿,其中,郭天叙耳根子软,听信了谗言,对朱元璋更是怀恨在心。

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因为声望,在众人的拥护之下,果然成为了掌军人物,郭天叙为了夺回权力,使尽了阴谋诡计去陷害朱元璋,为此,朱元璋并不愿意与郭天叙展开内斗,忍让提防着郭天叙。

郭天叙在攻打江南重镇集庆时,因为叛徒陈埜,战死沙场。终于攻破集庆后,明王韩山童之子,小明王韩林儿,却任命朱元璋为平章政事,任命郭子兴三子郭天爵为中书右丞。

因为朱元璋被任命的等级高于郭天爵,同时攻破集庆时,郭天爵兄长郭天叙付出了生命,再者,认为自己才是郭子兴的继承人,旧愁新恨交集在一起,郭天爵心中更是愤愤不平,他设谋企图直接杀掉朱元璋,以此来夺回权力,后来事情败露,郭天爵被朱元璋处死。

史料中也记载道:“天爵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诛死,子兴后遂绝”长子战死、次子战死,三子被朱元璋处死,“子兴后遂绝”意思便是郭子兴断子绝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遥想当年,对郭子兴的恩情念念不忘,在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且为郭子兴建庙,免去郭子兴当年邻居的赋税徭役,让一位姓宥的邻居,世世代代为郭子兴守墓。

又过了十三年,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手书郭子兴的光辉事迹,并令太常丞刻在石碑上,已作纪念。

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想必很多人都曾多次回顾过。当他荡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着手准备称帝之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初起义后,是朱元璋把小明王找回,打着小明王的旗号,出师有名,逐鹿中原,当天下大定之时,若要荣登大宝,登基称帝,小明王最为名正言顺。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小明王也只不过是枚棋子傀儡而已,朱老板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小明王必须妥善安置,合理地消失。


《朱元璋》大虎之死可惜

办这样的一件事,必须找一个可靠信得过的人才行,于是朱老板也就想到了大虎,一个耿直忠心的Boy(当然,以剧论剧而已,正史上做这件事的是廖永忠,最后居功自傲也只落得被朱元璋赐死的下场)。做这种事,朱元璋不能明示得太明显,于是选择了暗示,并且在开国前,便封了大虎上将军授忠义侯,希望他能妥善安置小明王,这显然就大有深意在里面,连大虎也说,以他的军功资历,并不敢奢求什么,能成为一名参将已经很不错。自此,大虎在给上位朱老板谢恩后就着手去办这事。然而,朱老板知道这大虎虽然忠诚不二,但是直来直去,可能很难理解他的深意,于是又找了个聪明机灵的大臣再去给他下一剂药,这人便是胡惟庸。谁知胡惟庸聪明过了头,给大虎下了一剂猛药:小明王这杆旗已倒(暗示杀之),上位授虎将军以忠义侯,何意?(尽忠尽义,暗示大虎把自己也得安排明白),最后大虎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忠义之心也被激起(被误导要处理了自己),最后远远地朝胡惟庸喊了一句:替我转告上位,大虎不会给他丢脸!


《朱元璋》大虎之死可惜

就此,大虎真正下了必死的决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接小明王回京的船上,大虎安排地明明白白,随着船破江水涌进,大虎随小明王一起沉没江中。在朱元璋听闻小明王沉船江中,大虎也不幸身亡之际,他一半是欢喜(不可表露),一半是震惊与悲痛:大虎怎么也去了,只让他杀了小明王,没让他自己也跟着去了,就此朱老板除了心中大患,得以真正君临天下,但是也失去了一位忠臣良将。

在看这些剧情的时候,个人觉得,朱元璋是颇有深意地安排大虎做这件事,但并没有想他自己也去死,授上将军,封忠义侯,显然是为了在大虎办妥这件事以后,可以用来功过相抵,保留一命,日后伺机再起用所做的铺垫,但是却在胡惟庸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暗示之下,直接让大虎会错意,领了盒饭。看到此处,觉得大虎之死十分可惜,胡惟庸的心机之深与阴暗,颇让人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