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是林业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关键在于搞好培训,让昔日的伐木工人变成合格的旅游服务者
□ 尹卫国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
据专家解读,停伐将分三步走,一是扩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停止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三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虽然目前暂无时间表,但这一重大政策的调整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吹响了停伐森林、保护生态的集结号,标志着我国国有林场和林区从过去几十年来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停伐天然林是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和必要选项。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需要用大手笔对森林资源实施最有力的保护。天然林不仅是植物生态中功能最强大的森林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美丽的生态系统,具有过滤、净化空气,防沙尘、防污染;防止干旱和水土流失,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家园等多方面功能和作用。
与此同时,天然林也属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会引发连锁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元气”则需要相当长时间和花费很大气力。
近几十年来,因过度伐木,以及非法偷采乱采等,我国天然林总体呈现加速退化状态,如东北及内蒙古森林资源中,大树成林的资源已非常少见,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可采资源出现枯竭,与50年前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据东北林区一位森林火车老司机说,几十年前,一棵大青杨直径有1.5米粗,一个车皮只能装一棵树,而如今再也见不到这么粗的树了,林区全是二三十厘米粗的落叶松。
可见,保护天然林迫在眉睫,停伐直至彻底停伐天然林,则是釜底抽薪的保护,必要性显而易见。很显然,停伐天然林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和最棘手的问题是林业职工的分流与安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个,职工75万人,其中在职48万人,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有10万名工人失去工作岗位。如何消化这些富余劳动力,《改革方案》提出“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停伐天然林是硬改革,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则显软着陆,这充分彰显了改革政策的人性化和民生利益至上。
但同时也要看到林业工人转岗再就业有利的一面。森林是巨大宝藏,不仅能净化空气,吸收碳排量,调节气候,涵养水土,而且是深受现代人喜爱与钟情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发展蒸蒸日上,据统计,全国有2570个国有林场建有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的90%;有242个国有林场建有湿地公园,占全国湿地公园总数的50%,目前每年到国有林场旅游休闲的游客高达5亿人次,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3亿人次,林区旅游吸引了七分之一游客,可见林区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且前途广阔。
旅游产业链条长,包括餐饮、住宿服务,旅游商品开发销售等,国有林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此可以说,林业产业转型和林区职工转岗,旅游业大有作为,发展旅游是林业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关键在于搞好培训,让昔日的伐木工人变成合格的旅游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