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很多网友对鼓浪屿的反馈。
这些评价有客观的事实,有带负面情绪的不合理性。
但更多反馈出来的却是当下一种急躁、走马观花式的低品质旅行心态。
“最美转角美在哪?”
“晴天网红墙,真的只是一堵墙。”
“商业化太严重,奶茶超级不好喝。”
“就是一些老别墅,没什么可看的,感觉被骗过来。”
......
类似这样的鼓浪屿评价,五花八门还有很多。
但总结后会发现,游客之所以满满的抱怨和失望,多是因为对“网红”的见光死,以及自己看到的滤镜鼓浪屿与现实的反差落差。
不难发现,造成种种的怨声叹气,与游客对文化历史缺乏兴趣了解,以及过度跟风网红有直接的关系。
鼓浪屿从来不是网红,甚至拿今天我们对网红的理解,都是对鼓浪屿文化历史的一种“侮辱性”伤害。
鼓浪屿不是用来玩,你得学会去品它。
鼓浪屿是什么呢?
近代史上,它是饱受列强欺凌的公共租界,西班牙、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曾在鼓浪屿上设立过领事馆。
但弱国无外交,早期的洋人领事馆实则是入侵我国的一把利器。
解放以后,这些领事馆遗址大都得到修复。
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要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而不是作为背景墙提供给游客拍照。
这段被入侵的历史,让世界知道了这座小小岛屿。
而华侨爱国所展示的力量,则让世界对中国人又重新认识了一次。
可以说,今天在鼓浪屿上稍有名气的别墅,其背后的主人及其家族,都可以书写成一本有关爱国事迹、教育理念、名门子弟间的轶事往事。
这些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是中国最先进的一批人物。
上至开创整个家族辉煌历史的创业奇才,下至二三四代子弟因受过良好的教育,活跃在文学、医疗、商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有些甚至是新中国的学科开创者之一。
而这些人物的故居,除了别墅宅院精美之外,也是一个了解鼓浪屿人文历史的窗口。
在这一点上,你或许无法做到深度了解,但每一栋的老宅门前都贴着自己的“身份证”,游客只要扫一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鼓浪屿的美,绝不是爆照的最美转角。
也不是站在日光岩上俯瞰全岛的山海风光,更不是早些年商家营造的一些网红故事。
而是这座小岛的环境生态,与它背后的人文历史,还有上个世纪名人辈出的芳华岁月所融合的文艺气息。
这股文艺,有青年才俊敢爱敢恨的新时代恋爱观。
有放弃国外优质生活,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志向人生。
那个时代的鼓浪屿文艺,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而是有志青年对学业,对未来,对国家所谱写的热血人生。
很遗憾,这些鼓浪屿灵魂、精髓的存在,在风靡网红年代的今天被人们选择性遗忘。
就好比今天的文艺界一样,接棒的年轻一代已很少有文豪出现,普通大众即便是去图书馆,也是拍照多过于看书。
旅游也是各种追捧网红打卡地,那些真正留存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精髓的博物馆连免费都无人问津。
而鼓浪屿本身就是一座万国博物馆,可你却偏偏要把它当成迪士尼来打卡。
就好比鼓浪屿明明是一位知性优雅,博学多才、恬静温柔的女士,可你却要把她当成一位人工制造,只会喊大哥刷火箭的网红美女。
当然,我们不能说鼓浪屿就真的是完美,无懈可击。
它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原住民流失,人文环境破坏,商业粗糙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选择,鼓浪屿也不能强迫你去读懂它,耐着性子去发现它的美。
懂它的人,自然会说它的好。
欣赏不来的,不如留下时间,或许等到了一定的修行年纪,再看看鼓浪屿,也就会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