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园试运营。一大早,预约来园看景的市民就排起了长队。市民李先生是摄影爱好者,早早地就预约了游园的门票。他说:“今天,一定多拍几张美图传给在上海读书的儿子,让他隔空看看湖景。”

经过10多年的治理和修复,曾经的“北国江南”马踏湖重现昔日盛景。早在今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年度全国18个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马踏湖被评选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成为桓台生态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

马踏湖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湖泊湿地系统。多年前,由于污染严重,主要入湖河流孝妇河、猪龙河、乌河截流改道,马踏湖失去了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因为大面积围湖造田造成湖区面积逐步萎缩,湖泊生态功能丧失殆尽。为恢复马踏湖生态环境,自2008年以来,桓台县实施“治保用”流域治污策略,探索全领域治理、全流域修复、全方位管控的水环境治理模式,逐步构建起“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而十多年来,桓台县采取“三步走”的治水措施,多管齐下,在治的同时,重点围绕着“水质涵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深入“治”,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促进造纸、化工、农药等高污染行业优化生产工艺,让达标无望的“小散乱”企业逐步自动退出市场,让先进企业瞄准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增强环境竞争力。目前,直排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在排污口均设置“生物指示池”,确保出口排水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长”标准,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完善“保”,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在污水处理厂下游和孝妇河、猪龙河、乌河等河流河道及入湖口建设14000余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三条入湖河流的历史走向,马踏湖重获稳定的水源补给;治理河道130公里,在沿河两侧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实现入湖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施马踏湖湿地生态修复蓄水工程,增加2200万方的湖区蓄水量,在涵养水源、地下水位回升、防洪排涝、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用”,实现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将再生水、雨水、矿坑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打造“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通过河湖联通实现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经过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用于县内马踏湖、红莲湖补源,累计补水近7000万立方米。建立长效机制,2017年出台再生水利用支持政策,明确规定使用再生水免缴水资源费;2018年修订《淄博市节约用水办法》,大力建设再生水设施。

“东猪龙河入湖口人工湿地自2012年建设,201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占地面积是714亩,主要是处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党组成员、环境监测站站长孙明辉说,建成后的人工湿地每年可为马踏湖补水700多万方。除了建设人工湿地,还治理河道130公里,并在沿河两侧打造生态廊道,共绿化面积10万亩。经过综合治理,桓台县北部的马踏湖和南部的红莲湖相映成辉,小清河、乌河等22条确权河道串珠成链,逐步形成了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水润城乡的生态格局。

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强表示,通过综合治理,马踏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湖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6年来,马踏湖流域的地下水埋深提升了2.9米,湖泊蓄水能力从300万方增加到2500万方,湖区的野生植物,特别是湿地鸟类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加,水生态环境实现重大转折。”宋强说,如今,马踏湖水路纵横交织,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有174种动物,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熊猫”之称的震旦雅雀、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重现“北国江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