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家老字号,比故宫年长15岁,为何没后起之秀的同仁堂出名?鹤年堂传承615年,为何没有历史351年同仁堂名气大?原因找到了!

1/与故宫同龄的老字号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明洪武元年)10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桩大事件,那就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于同年秋攻陷元都城大都(今北京)。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标志着在中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

1370年(洪武三年),朱玩璋的第四子朱棣被册封燕王,1380年(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逝,由于太子朱标早已于6年病逝,皇太孙子朱允炆接任大统,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年号永乐。

待在南京皇宫里的朱棣,心中一直有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就是他发起的与侄子的夺位之战,总会成为南京人茶余饭后的私下谈资。夜夜梦醒,他仍感觉还是自己的发迹之地北平更令他生活得踏实。于是,迁都北平,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朱棣是个执行力很强的皇帝,有了想法,就得尽快落实,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在北平营建新的皇宫。这一世界级的浩大工程,直到1420年(永乐十八年)才宣告完工,前后历时14年。

朱棣的北平皇宫竣工前的1405年(永乐三年),就有一家名为“鹤年堂”的中医馆在菜市口大街悄悄开业。“鹤年堂”中医馆比北京故宫开建早1年,比北就故宫建成早15年,并且同故宫一样,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一直顽强生存到现在,成为北京城里历史最为悠久的老字号。

2/色目人丁鹤年

“鹤年堂”中医馆的创始人,名叫丁鹤年。丁鹤年并不是个普通的江湖郎中,而是个名载青史的传奇人物。历史上给予他的称号有诗人、医学家、养生家及孝子。

光看名字,人们都会觉得“丁鹤年”应该是汉人,因为这个名字太汉族化了。其实,丁鹤年本不姓丁,也不是汉族人,其祖上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元朝的兴起,最早要追溯到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随着蒙古西征,大批西域人最先加入到蒙古军的阵营,丁鹤年的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当时皆为西域良医,还兼营中药生意,是西域有名的巨商。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他们选择了投资入股,以巨财资助元世祖,并从军。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开始论以功授官,丁鹤年的曾祖阿老丁,起初并不愿做官,元廷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元延年间,他才受命担任“回回大师”教职,敕赐在杭州文锦坊南建真教寺(即今凤凰寺),封有田产,子孙后代免征徭役和赋税。丁鹤年的曾叔祖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

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达鲁花赤”为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最初由成吉思汗设立,后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

元朝建立以后,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和录事司。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1265年(至元二年),元廷正式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总管由汉人、同知由回回人充当。在缺少蒙古人时,允许由“有根脚”(门第高贵)的色目人充任。达鲁花赤虽然品秩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由此也可以佐证,在元朝,色目人的地位确实是高于汉人的。

丁鹤年的父亲名叫职马禄丁,40岁时始入仕任临川县簿,后擢升为武昌县达鲁花赤。史称其父马禄丁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留居武昌,遂为武昌人。

1335年(元统三年),丁鹤年出生于武昌,由于其父职马禄丁时任武昌达鲁花赤,鹤年以父名中的“丁”字为姓,得名丁鹤年。

3/诗人丁鹤年

职马禄丁有5子,丁鹤年是老幺。丁鹤年的几个兄长都是爱读书的好学生,4个哥哥就有3人考中进士,其中大哥爱理沙官翰林应奉,三哥烈瞻官至万户。丁鹤年也是好学之人,但是,他没有哥哥们那样的福气,因为,他12岁那年,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兄长们也都在外地为官,他只好跟着姐姐一家生活。

丁鹤年的姐姐名月娥,在父兄们的影响下,也是少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才女。父亲病世后,姐姐就承担了抚育弟弟的重任,“幼时读书皆月娥口授”。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17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老师唯独器重丁鹤年,还想将自己的爱女许他为妻。但是,却遭到丁鹤年的婉拒,他以母亲年事已高,诸兄皆在外为官,老母无人侍奉为由,辞掉了这门亲事。

丁鹤年读书的目的,不同于他的几个哥哥,他是不求仕进的,厉志为学是为寻求人生真谛。他父亲在世时,就想让他袭荫叔父桓州的官职,年幼的丁鹤年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

一心苦读的丁鹤年,终于学有成所,一时声名鹊起。史称“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自以家世仕元,赋诗情词悱恻”,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记载:“萨都剌之后,诗人首推丁鹤年。”有《丁鹤年集》传世。

比如,四兄赴杭州任职,他写下的送别诗《送四兄往杭后寄》,就情切感人:

临别强言笑,独归情转哀。

离魂凄欲断,孤抱郁难开。

太守堤边柳,征君宅畔梅。

过逢如见忆,烦寄一枝来。

丁鹤年一生创作丰厚,但由于身处元明易代战乱之际,很多都没有保存下来,现仅存诗歌300余首。明初诗人魏骥,在元正统二年重刻《丁鹤年诗集》序中说:“武昌丁鹤年先生,以诗鸣湖湘间,脍炙人口久矣。”清人永瑢等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八《鹤年诗集》提要中也称:“鹤年既绝意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这些,都是对丁鹤年诗歌成就的最中肯评价。

4/浪子丁鹤年

元朝末年,内乱频发,腐败丛生,终致群雄纷起,元朝情势江河日下。丁鹤年所生活的武昌,也不再平静。1352年(至正十二年),蕲州人徐寿辉的红巾军攻克武昌。为了躲避战乱,年仅18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到达镇江不久,他的嫡母就病逝了。安葬完嫡母后,他又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

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他的从兄吉雅谟丁去世,丁鹤年的生活又没了依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

变成“淅漂”的丁鹤年,为了糊口,他做过塾师,为了清静,他寄食僧舍,为了度日,他卖药自给。乱世难立,正是由于生活所逼,当初那个“不愿为良相、甘愿做良医”的济世之想又蓬勃而生。行医期间,他结识了慈水的乡村郎中乐良才,两人曾结伴乡里,为民疗疾。

但是,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他常寄居寺庙,结交了一批“禅侣”,也深得僧人的帮助。尝诗云:“赖有诸禅侣,情亲似弟兄。”

在此期间,保国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悟道之所。丁鹤年在宁波四明地区长期避难,居住在保国寺,所以,与寺中僧人椿上人交往深厚,这才赋诗致意。为叙友情、表感谢,丁鹤年来写诗以谢,那首著名的《慈溪度夏报国寺寄甬东椿上人》就是写于流落淅江之时:

一径野云深,僧关閟绿阴。

雨腥龙出涧,风劲虎过林。

澹泊资禅味,清凉养道心。

三生如不昧,石上一来寻。

寄居保国寺期间,丁鹤年开始了人生中参禅、逃禅,并在《辨中边论》基础上完善、修行了佛教界的“中观理论”,这也算是离乱生活给予他的五笔意外收获吧!

5/孝子丁鹤年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败退漠北,朱元璋定应天,全下局势逐渐安定。丁鹤年这才选择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

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请求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得到许可。准备返回武昌期间,他又挥笔写下了不少怀乡诗,其中的《长江万里图(将归武昌,自赋二首)》,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与盼归之情:

其一

长江千万里,何处是侬乡?

忽见晴川树,依稀认汉阳。

其二

长啸还江国,迟回别海乡。

春潮如有意,相送过浔阳。

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其后,他一直在墓旁结庐而居,为父母守孝。

永乐帝朱棣登基后,对色目人采取了安抚、融合政策,京城也成为了色目人的聚居之地。为了融合进族人的世界,丁鹤年决定离汉赴京。为了有个好帮手,他动动员与他患难与共多年的慈水乡医乐良才,与他一同共赴北京行医。

丁鹤堂进京,是有备而来。一百多年前,其祖父阿老丁以“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他也尽得家学真传。另外,在流落江湖期间,不仅卖药自给,还处处留心,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丹方,认识了民间特效中草药。他一路行医治病的同时,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人圣士,谈诗论道,切磋易理,探讨养生之法,他在《奉寄九灵先生四首》中写到:“清泉白石两悠然,仙隐何妨日似年。颇厌文章妨大道,却从奇偶玩先天。云间犬砥烧丹鼎,雨里龙耕种玉田。终岁不闻城府事,闭门闲著养生篇。”

他行医于战乱,因此所接诊的患者很多为战乱中所得外伤、瘟疫流行中传染所得的瘟病和因长期饥寒交迫所得的虚衰之症,使他在这几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从祖传的验方中发展而来的刀伤药、愈骨散、辟瘟汤等用于治疗和预防效果更加显著,种类也更丰富。这些都为日后开门立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1405年(永乐三年),北京菜市口大街上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医馆——鹤年堂,悄然成立。是年,丁鹤年已是年愈古稀的老者,能在70岁再创业,这样的事迹就是放在当代,也是天大的新闻。

丁鹤年掌管鹤年堂3年之后,就将经营事宜交由儿子打理,73岁的丁鹤年则选择回到故土杭州为母守孝。没想到,这一守就是17年年。守孝期间,他一直静心研究养生之道,虽已过古稀,仍鹤发童颜,直至90岁高龄而鹤寿西去,葬阿老丁墓旁,称“丁氏垅”。

两度为家人守灵(曾在湖北为父母守灵达10余载,高龄在浙江又为祖先守灵直到90岁去世)的丁鹤堂,也因此名列明朝十大孝子之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就是颂扬他的事迹的,诗的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如今,由丁鹤年一手创建的鹤年堂,其养生法传承600年而不衰,成为养生老字号,中华第一家。

6/鹤年堂为何“败给”同仁堂?

当年,乐良才随丁鹤年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定居北京世代行医的乐家,后来出了个著名的后人——乐显所。乐显扬早期也是铃医,后来清初乐显扬在皇宫太医院出任出纳文书的吏目,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1669年(康熙八年),在鹤年堂诞生264年后,乐显扬在位于西打磨厂,也创建了一所中医药室——同仁堂。

令人不解的是,相比于晚出世鹤年堂260多年的同仁堂,鹤年堂的名气似乎还没有这个后起之秀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对比一下鹤年堂与同仁堂的传承与影响,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

鹤年堂由于创立时间太早,期间的经营者几经转让,鹤年堂的历史传承大致如后:丁鹤年家族120年,共承袭四代;曹蒲飒家族230年,共承袭七代;王圣一家族172年,共承袭四代;刘一峰家族29年,共两代。其后,改由政府经营。

而同仁堂由于在世时间相对要短,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前,一直由乐家人经营。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1702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1706年 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并首次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1948年,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1954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次年,乐松生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后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委。

从同仁堂的发展脉络来看,他们最大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乐家的持续经营,不离传统,二是机缘巧合地获得了两代当政者的肯定与支持。有了皇家与政府的背景,其兴也勃,就不难理解了。

鹤年堂虽然没有如同仁堂般“强大的背景”,但是,其长达610多年的历史传承与积淀,这才是分量最重的金字招牌,如果运筹得当,打场漂亮的翻身仗,并不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