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勇

有专家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如果做好了,应该具备十二个方面,简称“十二头:即“有看头、有住头、有吃头、有买头、有说头、有拜头、有疗头、有行头、有学头、有享头、有回头”。

对照“十二头”,我们还差的太远。比如,我们还存在“有说头,没看头”的问题(见市委十届三次会议报告)。

所谓“有说头”,就是故事多、传说多、地下东西多,书本上的东西多。总之一句话,无形的、隐形的文化资源丰富。

所谓“没看头”,分几种情况,一是限于传说,看不到实物;二是限于地下,没办法触摸;三是看景不如听景。不看后悔一阵子,看了后悔一辈子(景点质量不高)。

“有说头,没看头”,实质上是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更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

文化底蕴厚重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旅游;用不好,可以压死旅游。

很多文化“沙漠”地区,旅游产业做的很好,这就叫轻装上阵。人家叫“无中生有”。而我们叫什么?叫“戴着镣铐跳舞”!

文化本身不是旅游,特别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创意则无转化,无转化则无利用。

鹤壁的优势在文化,包袱也在文化。很多县区,很多景区,很多旅游区,光知道挖文化(包括占文化,争文化),但就是不去做文化、用文化。等人家做好了,再去埋怨不是晚了吗?

还有的固守陈旧观念、墨循落后理念,不知道嫁接,不懂得融合,不善于赋能,致使好文化陷进死态、凝于固态、落入僵态,守着金碗讨饭吃。

让地下文化走出来,让书本文化立起来,让隐性文化显出来,这是必走的路子。比如诗经文化,怎样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可共鸣?包括鬼谷子、孙思邈、王阳明、孙越,怎样变成旅游吸引物?如果还停滞在一洞、一房、一题、一墓之上,是很难做大的。

讲好鹤壁故事,不是拿“嘴”去说。要用“物”去说。这个“物”是科技赋能、艺术点亮的文艺作品,是精致精到的文化景观,是独具感染力的活化展示。

解决“有说头没看头”,归结到一点,还是要文化项目化。在这中间,创意引领至关重要!

文化旅游还有个问题,叫“有产品无产业”。我们存不存在这个问题,恐怕也不能回避。

鹤壁旅游这几年做产品动劲不小,不能说没有产品。依我看不仅有,而且还不少。在地市里面,恐怕排在前列。比如,3A4A景区这几年发展了多少?如果不查资料,我现在数都数不清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数量确实多了,不太好记;二是个别景区知名度不高,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

文创有没有产品,也不少。比如云梦黑陶、黄河泥陶、浚县泥咕咕、鹤壁瓷,还有石雕、根雕、剪纸、柳编等等。

但是,我们的产业规模在哪?

产业不成规模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大个头企业。这个问题,不光引起了我市注意,省里也在抓这个短板。

我市旅游类企业(包括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交通等),总体上还存在结构单一、机制落后、经营不活、收入乏力等问题。五千万级企业基本没有,更别说进入全省亿元俱乐部了。

文创企业弱散小问题更加突出。作坊式、家庭式、季节化生产占具主流。工业化、科技类、集约型的现代文创企业还没有出现。

河南老君山,过去名不见经传。在我的印象中,算不上一类资源。但是这几年靠创意营销,越做越火。收入去年达到二三个亿。

至于新上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更是如一匹黑马,从创意到项目打造,从运营管理到宣传推广,让我辈望尘莫及。短短时间内,已成为河南文旅一面旗帜。

借鉴先进经验,我市文化旅游业,必须牢树“市场化导向,企业化经营、创意化推动,产业化打造”理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增强两个效益上下大功夫。

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对市文旅集团进行“重塑”性改造,这是一个信号。各县区也要培育大个头企业。鹤壁没有十家二十家五千万元以上级文旅企业,就很难说形成较强产业了。

鹤壁提出要彰显“诗画鹤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

那么,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诗画鹤壁”,什么是“封神之地”?

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诗画鹤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诗经故乡,如画鹤壁,是以美丽淇河为出发点的;再一层也许并不具体所指,就是概言“北方有佳城,名字叫鹤壁”,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所谓“封神之地”,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朝歌、封神榜故事发生地这个史实说的,极言其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再一层是说鹤壁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是一个孕育过《易经icon》、《诗经》、《论语》、《鬼谷子》、《千金要方》、《三国演义》等古代经典文化思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灿若星汉的地方。

封神文化,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古代社会对品质特别优秀,贡献特别巨大,影响特别深远人物的一种褒奖方式,就和我们现在命名国家级荣誉称号是一个意思。

历史上的神,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传说之神,反映了人们对创世人物的敬仰,也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和祈愿;二是官方命名的,代表了统治者的价值取向;三是群众自发命名并拥戴的,传达的是民间真善美的道德向往。

孔子,官方没有封神,但民间一直把他当神供奉,并独辟儒教一派。

老子,无论官民,都视作道教师祖,被称为太上老君。

比干、关羽、赵公明,这些历史人物,被人们尊为财神。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所以,“封神之地”能够给人很多文化联想,产生向而往之的“拜神”冲动。

一个好的文旅品牌,提炼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包装宣传。否则的话,寓意再好,词句再精美,也会搁置“深闺”,不被世人所识。

打造“诗画鹤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需要做很多工作。

文旅品牌,一是对当地文旅形象的一种总结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二是一旦提炼出来后,又转化成目标方向,成为一种理念和价值追求,具有对工作的推动性。

比如“好客山东”,这个品牌包涵三重意义:优质文化推广,将山东人豪爽义气的性格展示出来;增强吸引力,向世界发出游览山东的邀请函;明誓发愿,一定要弘扬“好客”文化,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

河南提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后,现在正在规划线路,并且必然带动一批文化项目,否则,便“无所可看,无所可依”,“读”,便成了空话。

鹤壁既然要做“诗画鹤壁,封神之地”的文章,就要写好“诗的前言”,绘好“美的画卷”,点好“神来之笔”。

一要谋划项目。无论是诗画鹤壁,还是封神之地,都需要项目作支撑。如诗经icon主题公园、封神文化园等。要有一些对应的点位,又不限于具体的点位,把鹤壁整体做成“诗都”“神城”。

二要精选线路。围绕诗画让游客看哪些,围绕封神,让游客看哪些,得有几条线路。诗画侧重于“美”,封神侧重于“文”,二者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三要加大宣传。要全市一盘旗,在这个主打品牌之下,谋划各自的分品牌、子品牌。要利用各种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推广。要将这一品牌融入到各大节会中去,形成品牌覆盖。

四是策划活动。围绕封神文化,策划“世界女神节”,吸引各地俊男靓女每年三月八日前后直至樱花开放的时节,都到鹤壁来祈福封神,一睹“女神”风彩。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神”文化,传递正能量,赋予“神”先进的现代文化内涵,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icon服务。

实施文化强市品牌彰显行动,鹤壁提出了一系列品牌计划。这其中有目标品牌、形象品牌、旅游品牌、文创品牌、文化品牌、文明品牌等,涵盖了多个方面。

“文化强市”的“文化”不是小文化,而是大文化,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当然也包括文明建设、文化旅游。

建设文化强市,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社会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比如在公共文化方面,鹤壁市icon提出要打造“满城书香,文化鹤壁”品牌,就需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强力推进。

建设书香社会,已列入国家重大战略,事关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意义不可小视。

近几年来,我市建设了一批城市书屋,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图书进乡村,加快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图书阅览不均衡、不方便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偏远地区、特殊人群常读书、读好书还存在困难。全市人均年读书量还不是太高。

去年淇滨区提出要建设“书香淇滨”。除了在公共空间建了一批“淇河书屋”外,他们在街区打造“书巷”,在社区打造“书吧”,在门店打造“书角”,正在把政府、集体、个人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实现“满城书香”,一是要培育读书风气,二是要提供读书环境,三是要优化读书条件。

当下,培育读书风气仍须首位对待。要通过一系活动载体,如利用“淇水亲子故事乐园”、鹤壁朗诵协会、鹤壁国学会等平台,举办读书节、朗诵会、演讲比赛、名家讲坛等,推动读书成为生活习惯、社会风尚。

各县区要把“满城书香”创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议事日程,和发展农村文化合作社结合起来,成立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读书类、写作类合作社,促进农村读书形成热潮。

各级文旅部门要把公共读书空间纳入“微旅游”“微度假”旅游线路,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让读书与休闲、读书与度假、读书与研学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在书香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旅游行业为什么会出现“有人气没财气”的现象?这其中原因很复杂。如产品问题、供给问题、游客结构、业态摆布等。但主要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讲,旅游是干什么的,旅游就是要消费的。如果旅游不能拉动消费,不能增强地方财力,不能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这样的旅游显然是一种人力物力的“浪费”。

消费不旺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解决。但首先应该关注供给侧的问题。

就鹤壁来讲,先不说常规性旅游(如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就说民俗文化节、樱花文化节、中原文博会这三大节会活动,一年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几百万人。但是人均在鹤消费能有多少呢?现在大约是几十块钱。如果每人能达到三百到五百(住一夜到两夜),会是个啥概念?

造成“财气”不旺的责任,不能全归到游客身上。身上装着钱,就是花不出去,这才是个大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提供优质产品。总体上我们的产品还比较粗放,还不配套。主要表现在:观光产品线路短,节会产品少体验,度假产品不深入。留不住人,留不住有钱人;带不走东西,带不走值钱的东西。所以,必须去吃透消费者心理,定准消费者群体,拿出消费者喜欢的东西。现在提“z时代”,就是要面向年轻人,这方面我们还研究不够。

二是营造优质环境。比如夜间消费,基本没有成熟的项目,成熟的模式,成熟的空间。消费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就叫环境。在这方面,还需要很好策划、很好营造。

三是搞好优质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到底应该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当下做什么,我们还研究得不多。优质服务一定要围绕提升消费水平做文章。现在很多服务项目做偏了(比如把快旅慢游做成慢旅快游),让人感到你不是想法把人留下来,而是快着推出去。还有的只注重了外表,而忽视了内容。这些都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现在外地游客到鹤壁后,去淇河两岸搞自助游的很多。但淇河上配套的消费项目还不多。除了景区和美丽乡村产生少量门票和餐饮外,游客来鹤壁旅游一次,基本上不用花什么钱。

旅游景区大多仍是门票经济。缺少沉浸式体验项目。也没有别的二次消费设置,所以增收空间不大。

出游一次,花钱的多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游客“获得感”的大小。所以,我们要研究游客,也要引导游客。供需结合才是生财之道。

市委经济工作会指出:缺乏重头项目和拳头产品,是我们的“痛点”“堵点”。要求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旅项目。

按过去的看法,文旅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一般都在景区。现在还是不是这样看?应该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文旅小镇、旅游演艺、城市文化空间、乡村旅游、文创园区等,都已不是传统景区的概念了。

所以现在旅游景区位置很尴尬!用景区人自己的说法叫:爹不亲,娘不疼,兄弟姐妹不喜欢。

旅游景区的尴尬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老化,游客忠诚度降低;二是空间受限,项目无法有效拓展;三是管理落后,经营包袱沉重;五是市场萎缩,客源不增反降;六是全域旅游兴起,形成外围挤压。

当然不光是这些,还可以列举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景区自身出了问题。就我市来讲,景区产品老化的现象日益突出。有些景区十年二十年产品没见更新。还有的景区文化发掘不够。文化旅游没做好,休闲旅游也没做好,结果搞成“四不像”。

依个人看法,旅游景区仍然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拳头产品和重点项目的主要承载空间。也可以这样说,旅游景区本身就应该成为拳头产品。

传统旅游景区特别3A级以上景区,拥有较好的文化资源,集中了相对美丽的风景优势,有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有经验的经营管理队伍,没有理由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掉队沉迷。

当前需要抓的,一是抓观念更新,跟上新时代新要求,二是抓产品更新,特别要上一批新的文化类项目,丰富文化表达手段,三是抓市场营销,特别要面对年轻群体做好景区推广。

过去搞乡村旅游,一般先放在旅游景区周边,实施景区带动。现在提升景区旅游应该反过来,让乡村旅游、民宿旅游来倒逼景区管理者转型升级。在微旅游、微度假兴起的当下,景区旅游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外地有一句话叫“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我市老牌旅游景区可以借鉴。有些景区如果再不做痛彻心扉的反思、割肉见骨的改造,就难以改变被无情淘汰的命运!

上次在文中提到“微旅游”、“微度假”,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下面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过去我们出去旅游,很多是被好奇心所驱使,都想到更远的地方,多看些一辈子都难看到的奇风异俗、绝美风景。

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们的出游目的多元化了。观光当然还要。但增加了商务、考察、研学、度假、体验、康体等。

所以,我们的旅游词库里,已不仅仅是坐飞机、坐火车、坐大巴跑上几天看一个地方或几个景点。有时就是想忙过一阵子后,换个地方放松一下,一天两天,也不一定看多少东西,租个小屋住下来,翻本书,发发呆就行了。

像这种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基本处于城市周边的,目的不是为看景而看景的旅游方式,就是“微旅游”“微度假”。

所以,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要跟上这种变化,适时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服务措施和有针对性的产品。

目前,我市的微旅游、微度假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如线路不科学,通达性不够;服务不到位,生活不方便;民宿品种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需求。等等。

疫情对旅游的打击是致命的。疫情过后,它的影响仍将持续。鉴于跨省游、出国游复苏艰难,这种复杂形势倒逼我们去做“微”产品。

不要小看周边市场,做好了仍有大作为。建议各家旅游企业好好研究一下市场,不要用老思维应对新情况。谁转型快,谁就会占得先机,赢得未来!

从我省情况看,春节期间疫情的动态清零已不是难事。门店、堂食、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等,会有序放开,实施防疫常态化管理势所必然。

所以,各旅游景区要抓紧安排一些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微产品”,如朝拜、登山、娱乐、看雪、赏冰、小型聚会、短时度假等,以满足即将兴起的周边游、短线游。

广大旅游企业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大的做不来,小的看不上,先活过来才是王道。春节是一次机会,就看谁的产品过硬、宣传到位、应对有方了。睡大觉等天上掉馅饼或试图还搞大轰大嗡赚钱,恐怕都不合时宜了。

私人定制旅游是国外传进来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在国内还不兴盛。

这本来是旅行社推出来的一款高档产品。但旅行社做的很一般。大多数旅行社搞的还是标准旅游(组团低端游)。

在疫情常态情况下,旅游市场不确定性始终困扰着景区。要么人多为患,要么关门大吉。本来打造好一件产品,宣传预热也进行了,疫情一来,全部泡汤。造成很大人力物力浪费。

既然景区又要维持生存,又不能搞大规模人员聚集,为什么不能搞“私人定制旅游”呢?

公共文化上有一句话叫“百姓点单、社会配送,政府买单”,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需求导向。过去农村书屋配送的书籍中还有《微积分》《资本论》等这类高校教材,农民怎么能看得懂?

旅游景区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叫“游客点单,景区定制,特色服务”。

比如说,我是一名游客,想带家人或者朋友到某景区去玩一天。基本的流程可设计为:电话预约一一填写接待单(包括人数、游览需求、餐饮、购物、娱乐项目等)一一景区制作产品(包括规划线路、布置场所、安排节目、准备饭菜、购置或制作纪念品、备好摄录设备等)一一专车接送(车内消毒,开车人员有核酸证明,对游客实行闭环式防疫管理等)一一专题专队游玩(景区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这样的私人定制旅游,也叫高端定制旅游,当然价格肯定要高些。如果按5个人一组接待,景区收入应该在5千元左右,比常规接待要高出10倍或者还多一点。

春节期间,很多家庭和个人都有进山朝拜祈福的习惯。相关景区就可以策划一批定制类旅游产品,以供游客选择。还有的想带着孩子体验一下民俗类的东西,景区也可以专项提供,一对一表演。

这样做的结果是,景区虽然进园人数不多(每天私人定制要错时定制,一天不宜接待多班),但收入可观。解决景区的正常运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疫情常态化下的一种做法,对景区困难时期的困难局面无疑是一种补救。

当然,等疫情结束,市场彻底放开后,景区还可以搞定制式旅游。但这时的定制,无论是单组人数还是接待密度就完全可以大大提升了。

实施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是基础,是灵魂。有了文化,才能解决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但是对文化的理解,包括运用,各地应该结合各地的特色去差异化把握。

为什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因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从历史(五千年文明)、地域(中原、黄河)、传统文化(农业文明、中原民俗、根亲、姓氏等)、生产方式(农业、农村、农耕)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解读中国。特别是历史文化,可以说,读不懂河南,就读不懂中国。在这个方面,河南具有唯一性。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立足于“行”,着力于“读”,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河南阐释,也是“诗和远方”的中原表达。

具体到我们这个地方,“行走鹤壁”,读懂什么?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读懂历史,读懂民俗,读懂古城,读懂……

我个人认为有一个表述需要引起重视,应该好好研究,深入发掘,并进行有意识的旅游转化。那就是“行走鹤壁,读懂经典”。

与鹤壁有关的经典著作(或作者)有:诗经(淇河)、易经(淇河)、鬼谷子(云梦山)、孙思邈(五岩山)、王阳明(大伾山)、三国(许沟、阿斗寨)等,而且大都有物质载体和体验空间。游客可以通过看景、听讲、触摸等方式,加深对这些文化经典的了解和理解。

比如诗经文化、鬼谷子文化,如果不是淇河,不是云梦山,我们一般人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旅游虽然解决不了更深刻的学术问题,但在文化的普及上,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有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一次旅游经历,让我们有了兴趣,并开始有目的地去研究,去深入学习。

提出“行走鹤壁,读懂经典”之后,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的景观实物了,需要围绕“经典”做大量的工作。以“经典” 为创意源泉,在景点“经典”化、线路“经典”化、讲解“经典”化、演艺“经典”化、体验“经典”化上大做文章,让“经典”成为鹤壁最耀眼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

我举一个例子。过去我们对王阳明与鹤壁的关系了解不多,对“阳明心学”也只是知道个皮毛(可以说出知行合一等经典词语),事实上,“阳明心学”的孕育生成和鹤壁一个人物王越是分不开的。王越是鹤壁岗坡人,是王阳明非常崇敬的老师。王越死后,王阳明曾在鹤壁(主要在浚县)为他的老师王越“治葬”六个月。所以大伾山上不仅有阳明书院,还留有他的摩崖题记。像类似这样的优质文化资源,过去被我们忽略了。现在要做“经典”文章,就需要把这一文化现象去“放大”利用。无论是浚县,还是淇滨区(目前岗坡属淇滨区管辖),要研究怎样开发阳明文化,并要把鹤壁阳明文化与全国相关资源景点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王阳明”精品旅游线路。

再如孙思邈,曾在鹤壁五岩山隐居。现在我们对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利用和具像化解读还不够。五岩山应该深度开发这一药学文化,不能仅停留在给老虎治病这些浅层次的传说上,应该让游客去了能学到一些精髓性的东西。

诗经也是一样。能不能做到让游客“畅游淇河,读懂诗经”?恐怕这方面的准备还差太多。要有静态展示,更要利用现代技术如AR、VR等,进行形象传习。让游客到鹤壁后,不仅能看到淇河之美,还能领略到诗经文化的千年魅力和现实烛光!

十一

就全域旅游谈点个人看法和认识。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是把一个区域(比如一个县或一个市)整体当成一个景区去打造,提升这个区域的管理水平、文明程度、文化内涵、接待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旅游景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一种肯定和拓展性借鉴。

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其他类型示范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游客。是一种主客共享的空间治理理念,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城市发展追求。

全域旅游示范区,一般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域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景区化列入政府规划;

全域氛围浓厚热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全域慢享科学有序,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景区景点和部分街区乡村等都成为旅游吸引物;

全域标识清晰完备,旅游形象标识、导引标识、服务标识体系健全;

全域线路贯通便捷,公共交通、自助交通、专线交通遍布城乡,并且照顾到特殊需求;

全域服务温馨周到。公共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展开,旅游驿站、志愿服务、应急救助等特色服务有效运转。问询、预约、私人定制、数字化手段等形成常态。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应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提升区域文明程度,二是增加地方旅游收入。

所以,创建工作不能光重表不重里。特别要注意充实全域旅游的内容。如果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外壳做的很好,但没有文化和游览实体支撑,没有相应的业态支持,肯定不能算是真正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现在有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是,一个城市是不是全域旅游,游客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很多地方,发展全域旅游,只是政府的一个治理手段,与市场结合并不紧密。事实上,没有游客参与的全域旅游,生命力会非常有限。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时,一定不能自说自话,要站在外地游客立场上去审视一个区域的短板弱项。该补什么补什么,该强什么强什么。如果不能做到全域景观和全域慢享,即使硬件再好,也形不成真正的旅游效应

十二

旅游口号好不好,对一个地方的旅游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口号这个东西似乎又可遇不可求。有时候花费大价钱,大范围征集,也不一定能征到满意的。有时候可能几个人偶然闲谈中,就能迸溅出火花。

旅游口号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定位口号,一种是营销口号。在旅游口号的背后,对应两种形象,一种是理念形象,一种是营销形象。

像“老家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应该属于定位口号。而“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大体上属于营销口号。

我们鹤壁的“诗经淇河,生态鹤壁”,“诗画鹤壁,封神之地”,属于定位口号。而“一个来了都不想走的地方”则属于营销口号。

定位口号通过一句短语,浓缩了一个地方的资源、文脉、特质、服务等,反映了这个地方的资源精华、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是资源导向型的结果。

营销口号,则是从市场出发,站在游客的角度,对旅游产品的一种广告性宣传。是游客导向型的结果。

定位口号,目前很多地方也当作营销广告语使用。

定位口号一般是供内部使用的。一个定位口号诞生后,会起到统一政府、企业、群众思想认识的作用。如“生态鹤壁”,它直接推动了鹤壁的蓝天碧水、国土绿化的工作。再如“诗画鹤壁”,它一定会促进美丽鹤壁的规划和建设。

定位口号,它不仅是一种目标指向,更是一种现实展现,所以也能很好地起到宣传推介作用。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产生了极大的市场吸引力。

但是,光有定位口号显然是不够的。一个地方也好,一个景区也好,还要结合目标市场和节令性产品,适时推出一些营销口号。

如针对民俗文化节,鹤壁的营销口号是:“邀您鹤壁过大年”,就很有针对性。还有“逛浚县古城,品民俗文化”也是一个好的宣传口号。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2019年曾发布宣传口号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宣传口号中的“三九大”,是四川最有代表性的三张名片。“三”是指三星堆,是古老神秘的巴蜀文明的象征;“九”是指九寨沟,是四川神奇瑰丽自然风光的精华;“大”是指大熊猫,是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国宝。“安逸”是指四川文化旅游生活指数,是广大游客体验四川文化旅游和幸福生活的感受。

这个宣传口号还是很有意思的,不知为什么知道的人不多(可能宣传还不到位)。

鹤壁的各个景区也都有自己的定位口号,如“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孙思邈隐居地五岩山”,“伾山大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等,但结合细分市场,好的营销口号还不多,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十三

淇县朝歌老街原叫鼓楼街,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街。老街两侧原为清末、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和店铺。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街两侧建设了人民剧院、百货公司等建筑。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新华书店、邮政局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建成,老街逐渐成为传统建筑与新式建筑风格并存的独特空间。在2018年7月省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淇县中山街名列其中。

为推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淇县于2018年5月启动朝歌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倾心打造,在着力保护朝歌老街原有建筑风格特色及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朝歌老街风貌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吸引了众多老字号特色美食名吃、文化创意产品、网红音乐酒吧、精品民宿客栈、传统文化体验等商家入驻,时尚文化元素与千年历史文脉在这里交融,古朴的朝歌老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成为淇县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朝歌老街是最能代表淇县历史沿革、商业发展、传统民俗、市井文化和古建筑艺术风貌的城市街区,是淇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一名淇县人,曾无数次漫步朝歌老街,从中寻找历史记忆,用砖瓦之光慰籍心灵孤影;作为一名文旅人,也难免会从旅游角度审视朝歌老街的打造与开发,寻求老街更加兴盛的现实路径。

那么,朝歌老街怎样才能把旅游做的更好呢?

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定位。原来我曾经想过老街是不是就只做殷商文化。现在看来是不切实际的。做明清也不行。全国明清古城太多了,附近浚县也是,根本没有竞争力。我就在想,是不是不要给老街三千年历史的包袱。做一小段行不行?比如就集中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夕,那种大集体年代,一个活灵活现的北方小城的场景。也就是说,不要给老街装太多不同的文化,让老街的个性鲜明起来,底色明亮起来。

二是修复。定位清晰之后,从街区大门、道路、墙壁、宣传栏、标语口号等外围形象,到室内装饰、物品布置、人物打扮等,都按那个年代去复原。也就是说,当人走进老街的时候,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一定全是几十年前的感觉。

三是业态。朝歌老街基本分布有四大业态:行政,如老县委(革委、人委),老公安局(司法科),老武装部,老邮电局等;商业,如供销社、食堂、澡堂、推头铺,旅社等;民居,胡同及四合院;文化,如老戏院、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等。要把这些原装的东西全部活态化恢复起来。

四是服务。服务机构也按当时的名字去起,如这大队那小队等。服务人员着中山装,黑蓝打扮,突出年代感。广播里放红色歌曲,营造年代氛围。老街里的吃住行游购娱,都做旧处理。而现代的洋化的东西尽可能放在街外(比如在附近专门建设现代服务区)。

这样处理后,这个街区的旅游功能就突出出来了。而且是差异化利用(和别的街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很多外地游客会慕名而来。做好了,会成为一个“爆品”。

总之,不要搞成文化大杂烩。如果解决不好定位问题,和仿古街区就没啥两样了。特别是里边放置的一些一般性商业,对游客来说意义不大。

不管是历史小镇还是文化街区,全国做的好的很多,可以借鉴。如平遥,也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但只突出明清文化,特别是做精做细票号文化,弘扬“晋商”精神。

乌镇在修复过程中,专门将全国各地收集来的老物件(木制构件、砖瓦、铺地石等)弄了一个仓库,分门别类存起来。它不用新东西。连墙上的泥都是加了黑颜色的。所以,整个看起来,没有任何违和感。

朝歌老街,“老”到啥程度要研究。要有“老”的形态,特色的文化,独到的味道。要用旅游的思维去提升老旧街区改造。要从万千古街区中,树立属于朝歌老街“这一个”的品牌形象。

当然以上只是一点个人见解。至于做什么文化,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假若非要做殷商文化,那就按殷商时期的文化元素去充实去放大去表现(但难度很大)。

十四

因为鹤壁新区(包括淇滨区icon、示范区、开发区的市区部分)相对于老城来说属于新建城区,按照一般思维和常规路径,搞旅游确实有些困难。

但是,旅游这个东西有时候很怪异,并不是一定要占有多少资源(如山水、文化、历史、古城等)才能做出来。特别是城市旅游,“无中生有”也不是不能做好。如深圳,它的旅游,甚至比内地很多文化城市做得都好。

事实上,鹤壁新区也不是一点旅游资源没有。只是它的资源优势,没有被放大,没有被转化,没有被利用。或者说,我们的创造性还不够。

“大众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关系,其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会失去活力,甚至失去生命力。

所以,鹤壁新区发展旅游,一方面,要挖掘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为创意性转化提供足够的素材和载体;另一方面,也要善于移植、整合、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和空间重塑理念,打造出市场认可的旅游吸引物。

当然,我们寄希望于大项目、大场景、大制作的产生。但眼下,我们还是要着眼于现实,做一些打基础,求实效的工作,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城市旅游火起来的态势。我认为,近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做一些属于“旅游化”的东西。

一是抓文化场馆。一个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都是最好的旅游资源。现在有一个词叫“主客共享”,就是说既要服务好当地市民,又要服务好外地游客。而目前我们的公共文化场馆,一个是体量太小,文化承载力有限。再一个是旅游功能太弱,服务外地游客的几大要素,基本上都不存在。原来的六大要素不具备,后来发展到九大要素后,缺项更多。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艰巨。

二是抓节会活动。中国民俗文化节、中原文博会,中国诗歌节都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规划之中,属于重点支持和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我们一定要用发展旅游的眼光审视这些文化活动,用旅游的理念进行策划,用市场的观点进行包装,用产业的手段进行塑造。包括中国樱花文化节,都要做成“旅游节”,而旅游节和文化节最大的区别,就是“载体”和“客体”的不同。在这方面,我们还在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三要抓文化街区。樱花大道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成“景观大道”。“能看”、“好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更重要的还要做到“能玩”“好玩”。包括我们的一些特色小巷,一定是可游览、可停留、可休闲、可体验的,主题点化不是终点,后续还要布置业态,使其成为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地标。

四抓创意园区。淇水关是个很好的地方。好就好在有文化、有历史、有生态、有人气。这个地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旅创意园区。但是现在淇水关这个地方,游览层次还不是很高。下一步要按照文旅小镇的方向,去进行规划建设。该修复的修复,该拆除的拆除,该重建的重建。我个人认为,淇水关小镇将来最有可能成为鹤壁新区一个对外旅游的亮点。

五抓淇河夜游。一个城市的旅游质量如何,夜生活和夜消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淇河在新区不能算短,两岸景观也不错。但是围绕夜游的服务项目、服务手段还没有跟上。这里面可以考虑几个节点,如看什么(特色演艺)、吃什么(美食街区)、玩什么(游船、歌舞),然后串起来,这样淇河旅游也就做起来了。

鹤壁新区旅游可以按日常旅游和峰值旅游去考虑硬件需求。然后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这样,鹤壁市区就可以发展一日游、两日游,加上县区旅游,鹤壁全域游客的滞留时间会大大延长,消费溢出也会大大增加。

十五

开发城市旅游,就要综合运用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创意。

用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的价值,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例如,成都的文化精髓——宽窄巷子,是成都少城、满城、四合院历史的集大成者,在定位上一定要兼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旅游工作者通过在建筑中植入丰富而有特色的业态,重新塑造宽窄巷子,产生“宽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等的定位。在宽巷子中展示中餐、茶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而西餐、特色餐饮、现代艺术布局则设在窄巷子,酒吧、小吃摊点等布局在井巷子。古老的宽窄巷子从而创造性地在商业与文化中寻得了平衡,新生的宽窄巷子成为成都的新名片。

我是很赞同“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这一运作理念的。

所谓“颠覆性创意”,就是要打破老套套、旧习惯,对一些旅游目的地进行重塑性改造。这里所说的“重塑”,一定是文化理念、文化精神和文化表现上的重塑。现在我们在“文化创意”上,还不够大胆。有些东西明知道不管用了,但舍不得扔。需要推翻重来的必须推翻重来,否则,新的东西不可能立起来。

在“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上,我们做的也很不够。很多旅游景点(包括文化街区),不要说“沉浸”,一般性体验就很少。有的“消费结构”太老化。因为他提供的产品还是老掉牙的东西,很难被年轻人所接受和欢迎。

朝歌里文化街区,在最初阶段,采取了混合招商的办法,对迅速充实业态是有作用的。但几年下来,是该理一理了。应该借鉴成都宽窄巷子的做法,对一二三期,对每一道街的文化主题包括商业,重新定位,让各个板块的目标市场更清晰一些。

浚县古城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是文化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特别是几处院落(如翰林府、县衙、文庙等),光有建筑文化和空泛的场景讲解不行,要充实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二是商业也需要重布。比如哪一块是文创,哪一块是民俗,还不集中,对外地游客形不成聚集效应;三是文化动态的东西还太少。古城内是这样,运河也是这样。将来运河上可以考虑多做动态的文章;四是古城与两山(大伾山和浮丘山)之间还缺乏文化气息的贯通。包括无形的历史文化和有形的文化符号。游线设计和交通工具也需要重新考虑。

淇滨区龙岗小镇,最近新上了一条“非遗文化街”和一批参与性项目,如花海、小火车、摩天轮等,正在做“沉浸”的文章。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构筑自己的文化骨架和文化性格,并且围绕文化形成板块+线路+点位的游览体验格局。

淇县的县城旅游需要把握几个层次,一是历史呈现一一借助文物的力量,如故城、古街等;二是文化表达一一依托街区的氛围,如精心做好几条文化小巷等;三是商业布局一一构筑创意的主题,如小商品、小美食、小手工等。四是线路打造一一围绕水系的流向,沿沬水、护城河做成旅游廊道,连接各个景位。

在城市文化旅游的开发中,策划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步。规划不能代替策划。没有好的策划,就出不来好的规划。

十六

关于鹤壁文旅文创,结合学习市经济工作会精神,谈了一些个人体会,并从落实的角度,从技术层面上提了一些建议。这些观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精准识差,认清手段,文化为魂,创意为王,贵在落细。”

一是精准识差。这里没再说“寻找差距”,而是借用了“精准”两字。为什么?其实我们的差距大家都知道,也很清楚。主要还是不能够精准识别差距和精准对待差距。比如说,共性的差距是啥,个性的差距是啥?除了资金项目以外,我们最核心的差距在哪?

二是认清手段。换成另一个词“对症下药”也行。摆在我们面前的工具(手段)并不少,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拿错了。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故意的。比如,需要用文化来治的,我们用娱乐来治了(急功尽利)。需要从体制机制下手的,我们甚至有时去反向使力(不愿触及矛盾)。还有“体验”,认为凡是游客参与的就是“体验”,结果弄了一堆不伦不类的东西(名为增加体验性项目,实际造成资源破坏)。

三是文化为魂。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拼的就是文化。很多著名景区,去一次就不会再去了。为什么?因为没文化。谈到“市场粘性”和“重游率”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要在文化上做文章。自然资源一般不宜再发生变化,但文化资源却可以常做常新,而且会不断升级。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景区把文化资源当成自然资源去用了,多年不做产品更新,所以,被市场冷落是必然的。这个“锅”不应该由文化来背。

四是创意为王。现在我们对“创意”的理解太狭隘,认为做旅游纪念品才用得上创意。文旅文创融合,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融合,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所以,搞文化的,要懂得创意,搞旅游的更要学会创意。因循守旧很容易,把别人现成的东西照搬过来也很容易。但就是不去搞新的东西。在这里我想提一个概念,叫“创意旅游”。大家无论搞项目,还是闯市场,都要立足于创新、创造、创制,要敢于勇立潮头,引领前沿,而不能一味跟在人后,亦步亦趋。

五是贵在落细。最近几年新生出很多词汇。这些词汇可能是历史文献中早就有的,我们不知道;也可能是新创的,很有时代感。“落细”这个词,恕我见识不够,过去就没有听说过。但我很喜欢这个词。特别是文旅上的事情,还真不是光“落实”的问题,而一定要注重细节上的精到。总体上我们北方地区在景物景点景区的打造上还是粗了些。意思是不能细抠。猛一瞅还行,再一看问题就出来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乡村文化合作社、文旅文创融合、鹤壁文化旅游三个方面,写了三十多篇短文,大约有两万多字。试图以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业内人士以抛砖的效应。需要申明的是,所有这些只是个人杂谈,只具有启示意义,勿须对号入座,更不必“参照执行”。

文化旅游,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知识去支撑。过去那种圈一块资源就能挣钱的年代永远过去了。新的市场格局逼着我们去反思,去提升,去考虑站位问题。现在不仅懈怠不得,就是紧追快赶,有时也难逃淘汰命运。

常言道,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任何时候,机会总是有的,就看谁有准备,谁善于捕捉。相信处于转型升级中的鹤壁文旅一定会不负重望,砥砺前行,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占得先机,再创辉煌!

二0二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