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4日讯(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刘钟仁)黄鹤楼上竟然藏了“仙鹤腾云”“鱼戏莲叶”的造型!14日,“白云黄鹤是我乡”系列研学课程最新一课《在名楼品读荆楚古典建筑》开讲,跟着主讲人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荆楚建筑研究中心负责人郭和平,观众们细致品味了黄鹤楼的建筑语言。

主讲人郭和平现场解读黄鹤楼及荆楚古典建筑特色。记者赵立继 摄

公元223年,孙权在黄鹄矶依山望水建军事楼,便是黄鹤楼最早的模样。千百年间,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与城运、国运紧密相连,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今的黄鹤楼,于1981年10月破土动工,彼时操刀的正是中南建筑设计院。

从白云阁看黄鹤楼。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姜小妹 摄

“荆楚建筑不是简单的躯壳,而是有深层的文化内核,蕴藏着楚人的浪漫。”生于湖北天门的郭和平从小受荆楚文化熏陶,1982年,他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武汉工作,便希望让荆风楚韵的基因在当代的城市建筑中复苏生长。

除了因传说、诗词而得名,郭和平解读,而今的黄鹤楼建筑本身就是由无数展翅腾云的仙鹤构成,“黄鹤楼是多面体建筑,每一个飞檐都做得像翩翩起舞的仙鹤的翅膀,飞檐下配以云纹博风,这正是荆楚独特的浪漫主义” 。

此外,游客若站在黄鹤楼西区广场的“江山入画”牌匾下,可以看到主楼宝鼎下为荷叶边造型,再细心留意,原来黄鹤楼的60个大翘角和8个小翘角都是龙头鱼尾的神兽鳌鱼模样。郭和平说:“这些反映的是荆楚‘鱼米之乡’的特色。”

黄鹤楼上的鳌鱼尾翘角。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杨姚琼 摄

不过,看懂黄鹤楼身上的荆楚风,只是看懂了黄鹤楼的一面,黄鹤楼的另一面恰恰是非荆楚特色。“而今的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却又大不相同。”郭和平剖析,“‘同治楼’是青瓦,很多江南名楼也是青瓦,但现在的黄鹤楼屋面却是由16万片黄色琉璃瓦覆盖,色彩绚丽。在中国传统建筑里,明黄琉璃瓦是明清时期北方皇家建筑的标志,黄鹤楼敢反传统地使用明黄琉璃瓦,正是武汉人‘敢为人先’的豪迈之举。”黄鹤楼上还有“南维高拱”牌匾,“南维”指南边星宿,“高拱”意为高高在上,这句话描述着黄鹤楼立蛇山之巅、临万里长江的雄浑大气地理格局,更是祝福城市和国家气运昌盛、平安稳坐。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的摄影师们听完《在名楼品读荆楚古典建筑》课程后,现场拍摄起黄鹤楼的建筑细节,他们感慨,“不光看到了微观的黄鹤楼,更看到了宏大的荆楚文化底蕴,认识了地标建筑与武汉城市精神水乳交融的深刻关联。”

【编辑:张玲】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