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境内,除了赫赫有名的莫高窟还有享誉世界的鸣沙山月牙泉。它距离敦煌城区5公里。从古到今就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它和莫高窟艺术景观完美结合,成为祖国大西北的耀眼的明珠。它的“绝”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不断登门拜访。在敦煌我就遇到了成群结队的外国留学生。
我们是下午随导游进入景区的。景区活动有三项:玩沙子,观泉,骑骆驼。爬上沙山可以观泉,泉在远处观赏有型有色有天马行空的遐想。骑骆驼线路是固定的,在到处都是骆驼脚印的山道走不是我想要的,如果能在沙山弧形脊梁上行走无论如何我都会首选骆驼的。大家商议后选择爬山观泉。
沿着景区栈道步行一会儿就到了允许爬山的区域。导游一再强调:区域外不能去,被沙子埋上找不见你了。手机不要掉到沙子里了,掉里也找不见了。兰州的导游带着西北的口音反复强调。安全区域是一个半环状山。山脚下有云梯搭上稍矮的沙山顶。顺云梯登上山顶,能者可以这山奔向那山了。
快速登上云梯,去寻找经年累月头脑中早已构建好的画面:一女子身着红色长裙,立于金色沙丘之上,眺望远方,但见黄沙滚滚弥漫天际,大漠苍茫了无人烟。山的一角出现一行驼队,骆驼和人都昂首向山,悠悠经过。整个天地之间充盈着苍凉和孤寂。驼队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点。驼铃声声也越来越弱,最后被沙漠完全静音。山上红衣女子还是静静凝望着,任风沙吹乱衣裙和发丝。遗憾自己没有穿长裙。早晨参观莫高窟,导游建议长衣长裤。红衣红裤也可以生效果,因为内心足够快乐。
集中拍照后,向紧邻的高一点的山攀登。不为别的就是为山脊那道优美的弧线。沙子很难走,轻落步,一脚下去陷得浅些。踩在无人走的地方倒能站住脚,踩在别人走过的地方反而陷得更深。这实在像我们的人生,跟着别人永远走不出自我!站到更高处隐约听到了风带沙行的沙沙声,隐在对面沙山后面的月牙泉不再是侧影,而是完全正面展露出她那妩媚的身姿。
中学课本八年级下中有竺可桢先生的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文章详细解说了鸣沙山沙子响声的原理。文章说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三种“鸣沙学说”:一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流泻时,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二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干燥的沙粒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响彻如雷。三为共鸣放大说。认为沙山群峰之间的壑谷恰如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发出的声响经过共振、共鸣,形成了巨大的回声。每每讲完这一课,对鸣沙山的向往似羽毛一般又撩拨一次我脆弱的神经。今天,终于站在鸣沙山上,听到了沙子的声响!索性坐在山脊弧线上,静静的看,静静的听。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平适而没有多余的涟漪的波荡,风真的从下面而来,带着细沙漫过我的面颊,牵拉着我的围巾和衣角。回眸看,远方是千古黄卷,是敦煌飞天揽月的金色舞台。向前看,是光影分割的畅快,是弧线远拋的沙脊,层层叠叠,由近及远。沙子的金色纯净,毫无斑驳,可以说纯粹到圣洁。起伏绵延的沙丘是天下无与伦比的美景。何况怀中再抱着一潭月牙形状的碧玉似的泉水?
为沙丘弧线而来
那一段优美的弧线
我该怎样描摹这月牙泉?如果说鸣沙山是粗犷的西北汉子,那么月牙泉就是江南的小家碧玉。泉水依靠沙山风情万种,沙子退让成就沙泉共生流芳百世的传奇。面对金色沙丘中那一点温润的绿,我只能说“前人之述备矣”。除了装在心里别无选择。
大自然如此神奇,它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去探索其奥秘,去看一看总还是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