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植树造林,横坡村已经被绿植覆盖(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解园 摄
新华社太原8月9日电(记者吕梦琦 解园)打了一辈子零工的横坡村村民于明亮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靠着村里发展生态旅游,这位从未离开过黄土高原的农民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流转土地、出租房屋、打扫卫生,空闲时候去采摘园里帮忙,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于明亮说。虽然已经年近古稀,这位老人看上去却充满活力。
绿色掩映着的横坡村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通过持续不断地植树造林,这里从一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小山村成功化身为“国家森林乡村”。
“你看,这片山头过去是光秃秃的。”于明亮指着村口一片绿油油的林地骄傲地说,没有这片树林,就没有横坡村今天络绎不绝的游客。
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横坡村已经在十几年里累计植树造林超过1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留较好的传统院落吸引了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从2011年起,古院落接待中心、生态采摘园、窑洞改造等工程纷纷完工,让横坡村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在旅游旺季,横坡村的夜晚灯火通明。(横坡村村委会供图)
“我们村离平遥古城只有半个小时车程,很多游客在逛完古城后都会来这里体验田园生活。”村党支部书记郭兴峰说,除了传统的农家乐项目,横坡村还在春节和暑期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灯光秀和最美乡村(消夏)文化节两项重点活动吸引游客。截至2020年,当地已经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18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36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6年的1.5万元提高至1.72万元。
山西省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2.4%,水土流失、生态脆弱曾是这里的标签。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持续推进,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越来越多农民端上生态旅游这个“金饭碗”。在横坡村东部200公里左右的昔阳县大寨村,曾经追求大城市高收入、便捷生活的年轻人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家乡,投身旅游及相关行业。
“外出打工并不比在大寨更好。”30岁的李振江说,自己曾向往外面的世界,高中毕业后就去北京打工,但近些年每次回家都感到家乡越来越好,便留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工作,还开了两个纪念品商店,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因在千沟万壑的山地开辟出梯田发展农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村成为中国各地农业发展的“样板村”。如今,大寨村民不仅不用再开垦梯田,反而对过去千辛万苦开垦出的梯田进行退耕还林,发展对环境更加友好的生态旅游。
陵川县松庙村依靠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受访者供图)
“在大寨,每一户村民都在旅游公司有股份,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每人可以发1000元福利。此外,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200元,70岁以上老人发300元。”73岁的郭凤莲说,这位“铁姑娘”曾因参与造田而被中国人熟知。
要想富,先修路。为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山西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计划到2025年底,修建13024公里长的“一号旅游公路”,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通道打通,基本建成贯通全省的旅游公路网络。
陵川县松庙村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一个古村。公路贯通后,来自河南、河北等地的游客发现了这个“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村庄,每到假期都会涌入这里度假,为当地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端午节期间的入住率达到百分之百,全村每天的净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松庙村第一书记刘信鹏说,发展旅游业一年以来,村民收入已经接近12000元,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个数字有望继续提高。
“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新途径,我们会持续打造生态旅游这一标签,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刘信鹏说。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