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北的中俄边境线上,静静的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它没有鸭绿江水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雅鲁藏布江的汹涌澎湃。千百年来,这条河静静流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滋润着美丽富饶的土地,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哺育了蒙古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汉族等各族儿女。这条河就是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全长970公里,为黑龙江正源,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台湾那么大,沿途汇集了海拉尔河、根河等1800多条大小河流。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海拉尔河自于牙克石进入呼伦贝尔高原,流至阿巴该图山附近,始称额尔古纳河,之后它一路向北奔腾,在漠河附近与从俄罗斯而来的石勒喀河交汇,从这里起它被称为黑龙江。黑龙江再向东2800公里注入鄂霍茨克海,草原上源源不竭的奔流之力才算用尽。

额尔古纳河本为中国的内陆河,河两岸拥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良田和优良的牧场,动植物资源丰富,宜农、宜牧,是人类理想的天堂。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的祖先曾在这里长期居留。隋唐时期,铁木真的祖先蒙兀室韦部落在这里生息繁衍。

公元12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额尔古纳河畔厉兵秣马,率领蒙古骑兵金戈铁马南征北战,遂统一蒙古诸多部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额尔古纳河地区一直是他母亲的氏族弘吉剌部的游牧地,13世纪分封给了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哈萨尔。

时光变迁,荣辱交替,繁华落尽。公元16世纪末,俄国南侵,康熙皇帝为了同卫拉特的噶尔丹争夺蒙古地区的控制权,于1689年8月29日,钦差大臣索额图在尼布楚与俄国御前大臣柯罗文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界河,两国以河道中心为界,西岸划归俄国,东岸属中国。从此,额尔古纳河告别了内河的概念,河西岸的大片土地被迫割让,留下了沉痛的历史。

从清朝雍正5年1727年开始,清廷从满洲里到黑龙江漠河一共设置了18个卡伦(哨卡),其中14个在额尔古纳境内,以防止俄罗斯人越界放牧垦荒。如今卡伦虽然早已经消失,但是四卡、六卡之类的地名仍然被使用着。

然而,两岸居民各种方式的交融仿佛额尔古纳河密如蛛网的水系一样错综复杂。19世纪,额尔古纳发现大量沙金,河两岸的人民纷纷前来淘金,中国的采金工们有不少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十月革命时,又有一批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据《额尔古纳侨务概况》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后,仅在额尔古纳河沿岸嫁给中国人的俄国女性就有1000多人。

伴随不断的繁衍生息,这些华俄联姻家庭的后代便被统称为 “华俄后裔”(俄罗斯族),俗称华俄混血儿。如今,居住在额尔古纳地区的此类混血儿有8000多人,后代已繁衍至第六代。他们虽然从相貌上还有着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已经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俄语了,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东北方言。

位于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的室韦小镇是中国唯一一个俄罗斯民族乡,如今是网红景点。室韦对面是近在咫尺的俄罗斯小镇奥洛奇。房屋街市历历在目,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人在河边劳作、垂钓、游泳,偶有中、俄边防军巡逻艇与游艇相擦而过。室韦虽然是国家一类口岸,但和奥洛奇并没有开放民间小额贸易和人员交流。两国的居民虽然比他们本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同胞生活得更近,不过几十米的界河依旧是咫尺天涯。

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冬天出奇的冷,非常漫长,每年9月底就开始进入冬季,一直到来年5月份才能看到春暖花开,只有3个月的无霜期。6、7、8月份是额尔古纳河流域最美的季节,蜿蜒而清澈的额尔古纳河在草原上静静地流淌,草原上到处是百合争艳,花海如潮。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