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一带过去普遍敬祀一位区域性显神,这就是赤松黄大仙。如今这位黄大仙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海外,成为侨居海外的华夏名神之一。在大陆上的黄大仙信仰虽已衰微,但在香港的黄大仙却吉星高照,极受崇拜,是当地第一大神。去黄大仙庙观光,不须向人打听,只查一下九龙黄大仙区即可。

有黄大仙区,必有黄大仙站,乘汽车或地铁在黄大仙站下车,只需10来分钟,就可到黄大仙庙。庙前有一大石门坊,石坊正中题有四个大字:金华分迹。金华即浙江金华县,金华是黄大仙的“仙乡”,金华的赤松观,则是黄大仙的祖庙。“金华分迹”,意谓此地的黄大仙庙是金华祖庙派生出来的“分庙”。此庙是典型道观,石门坊两边分别醒目地题有“丹炼”、“回春”等字,使人联想起道教的绝招儿——烧丹炼汞、长生不老。

庙门横匾上写着“赤松黄仙祠”,庙内主殿金瓦红柱,彩饰辉煌。殿内供黄大仙像。据说,黄大仙是晋代道士黄初平,是浙江金华人。他“叱石成羊”的法术,十分有名。据《金华府志》载:

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宝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获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


《历代神仙通鉴》卷六亦载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得道成仙事,只是把时间提前了六七百年,说他俩是东周时晋国人。事迹则与上引相同。并说“(黄)初平归淮阴黄石山,改名黄石公”。

黄石公是个历史传说人物,后被道教尊为神仙。又叫圯上老人,一天他见张良游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故落履于圮(桥)下,令张良取履,伸足令穿之。张良皆如命,老人谓“孺子可教也”。于是授张良《太公兵法》。说13年后,见我于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张良熟读兵法,助刘邦得天下。13年后果于谷城山下见黄石,取而宝祠之。此事载于《史记·留侯世家》。

黄初平因别号赤松子,故有些黄大仙庙称“赤松黄大仙祠”。黄初平入金华山石室中修行得道,其兄黄初起从弟修道,亦得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是指黄初平弟兄二人。金华北山早于晋代即建有最早的黄大仙祠赤松观。当初这座道观十分宏伟:“宫殿,亭宇,廊庑,碑碣,诰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题跋,为江南道观之冠。(《金华县志》)。时过境迁,号称江南道观之冠的赤松观早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遗迹。

因黄大仙又号赤松子,故有人认为其即神农时的赤松子。其实,神农时的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仙人,是主行霖雨的雨师,与黄大仙是两码事。还有一种说法,黄大仙是广东东莞人,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得道弟子黄野人,但黄野人的“仙迹”要比黄初平逊色多了。

黄大仙信仰之盛,如今首推港澳。香港黄大仙祠终日香火缭绕,进香朝拜求签者有如潮涌,热闹非凡。进香者所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求福、求子、求财、求工作、求良缘、乃至求医问药,无所不有。有趣的是,庙前街巷也成为极富特色的迷信闹市。这里一是卖风车的多。这种风车与大陆春节所卖风车不同,除纸做风轮以外,上面还有神像、关刀、八卦、小旗等道教饰物,俗称“转运风车”,说是持此风车进庙求神,即能走运。另一多是相摊多,算卦的相士靠着黄大仙的“灵应”也沾光不少,而且多以黄大仙的徒子徒孙自诩,在卦摊上挂起“黄半仙”、“黄也仙”、“黄小仙”、“松仙馆”之类的大字招牌。相士们的生意不错,他们的成份也很复杂,不少知识分子也加入这一行列,其中就有大陆去港谋生的内地大学哲学系教师。

香港是经济贸易极其发展繁荣的地区,现代化程度很高。古老而拙朴的算命方法也开始进入“现代化”。庙内安放了自动抽签机,机内装有电脑,抽签者放进一元硬币,机内立即吐出一张签条。现代化与迷信鬼神,成为香港社会的一对有趣的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