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风萧瑟的时节,反而最适宜去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走走。

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台门。周家老台门在坊东,新台门在坊西。鲁迅(周树人)就出生在新台门,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直到18岁才离家求学。1910年,鲁迅从日本学成回绍兴任教,依旧住在这里。如今,就在正厅的西间,一桌一床,青灯黄卷,依旧是曾经模样。到1919年,合族而居的周家台门易主,鲁迅自北京返回绍兴,处理卖房事宜,然后带着家人去了北京八道湾,再也没有回过绍兴。故乡,从此成为他笔下最深刻的记忆。

图丨绍兴鲁迅故里的文化墙。资料图片

伴着冬日的暖阳,缓步迈入鲁迅故居。这座江南烟柳围绕的古屋,斑驳粉墙爬满青藤,飞檐翘首仰望长空,黑漆铜环大门里的世事与风景,驳杂幽深。由大门入内,先是门斗,跨过一个小天井,便可登堂入室。与正厅隔一个天井的二层楼房叫座楼,这里是全家人生活起居处。年幼时的鲁迅,要么坐在座楼的小堂前,在母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要么跑到座楼后面厨房间,去听长妈妈讲故事;或者进入厨房后面的平屋,看“闰土”的父亲碾米筛谷,忙碌不停。

当然,最有趣的是从平屋后的小天井左拐,穿过一个圆洞门,进入周家后花园——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些深深印在鲁迅脑海中的什物,是他的童年。

图丨百草园。资料图片

如今,百草园的菜地依然碧绿,皂荚树仍是高大,石井栏还是光滑。只是冬天到了,听不见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只有游人的匆匆脚步和隔墙戏台的锣鼓声声。周家兴盛时,在台门里建有戏台、水榭亭阁。一到节日,好不热闹。

台门前,有一条河。河沿有船埠,沿河往东走几步,过了桥便是三味书屋。

图丨三味书屋。资料图片

鲁迅幼时读书很用功,师长督责也极严。十三四岁的鲁迅经历了从小康之家跌入困顿的痛楚,捧着母亲交到他手里的首饰衣物,递进比他身体高许多的当铺柜台……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他毫无怨艾,因为他是长子。这种长子的牺牲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故居正面的两扇黑漆木门,原是周家新台门的西侧门,后来成了鲁迅一家单独进出的大门。2004年,周家新台门照原貌复建,为分流游客,出口设在了鲁迅故里风情园。风情园东面,便是周家老台门,这整个街区,以前叫东昌坊,现在叫鲁迅故里风景区,景区不收门票,持本人身份证即可参观。

图丨鲁迅故里的摇橹船。资料图片

鲁迅是个心怀大爱的人。于家,于国,于民族,心甘情愿担起责任。为寻求疗救,他先学医,后从文,先小说,后杂文,将一发发“炮弹”射向夜空;他负戟独行,将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少年闰土的可爱与中年闰土的麻木,夏渝的牺牲与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可怜可悲,阿Q的可笑可叹……这些从台门深处哺育出来的文学形象,是现实世界里的众生相,也是鲁迅为唤醒国人而发出的呐喊。

年幼时,我们对鲁迅有距离感。长大后,才知心生的感念从未逃过他的笔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方敏 马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