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神木县志》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

据此,神木以神松而得名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但是为什么把松树说成神松呢?木字上边要冠以神字呢?在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

传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此地,正当赤日炎炎,人困马乏,看见路旁土坡上有几棵高大的松树,枝根相连,荫翳扶疏,好象是搭起来的一座凉篷,于是下马解鞍,就在树下枕了一块石头躺着休息。不觉朦胧入睡,梦见自己驾着一只小舟,悠悠荡荡地泛入天河,进至天宫。他于是舍舟登岸,信步走去,见到好多琼楼玉宇,奇花异石。忽然一阵幽香过后,隐隐有轧轧的机声传到耳边,循声而往,竟来到织女织锦的机房,织女们惊奇地一齐围了过来,殷情地款待他,并且向他问了好多人间的事。他都一一作了解答。临走时,一个年龄较大的织女从机下抽出支机石一块,赠送给他,作为纪念。他郑重地接过来,藏在自己的袖筒里。一觉醒来,日已过午。他举手整冠,准备上路,觉得袖里沉甸甸的,用手一摸,原来织女送给他的那块支机石,仍然还在身边。

这当然是个荒诞不稽的神话故事了。但是很长时期,人们却把这个神话故事做为神松或神木之所以为“神”的根据。有些文人学士以此吟诗咏歌,卖弄笔墨。

我国先民,认为天地万物无不有神,山有山神,土有土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直到现在,偶然在一些偏僻的村野,还可以看到人们把一棵年远日久的大树称为“神树”,还有人对它烧香礼拜,有的树身上挂满了答报神灵的红匾额。因而把这个地方的名称也就叫作什么神树沟、神树峁了。

神木县的名称,大概就是从这样以传说演化而来。也有传说不是张骞,而是某皇帝作梦,起而指地为神木,但已不可考。

“提督军门府,状元及弟家”

明清两朝,在县城南门西靠近河滩的地方曾经修建一所院落,里边有石窑数孔,名为“漏泽园”,其实是收客流民乞丐的地方,俗叫“讨吃窑子”。到民国初年这个院落已经倒塌得不成样子了,只有一孔较大的窑洞还可以住人,但窑里窑外久经烟熏火燎弄得一片漆黑。这个黑窑洞里,经常住着一些无家无舍的乞丐流民,这些乞丐流民之中有的是常年住户,有的则是到处流浪,去来无定的客户。住户之中有个名叫秦姚子的乞丐,其人身材不高,面目丑陋,而性情十分凶暴,小孩们见他都吓得远远躲开。他在乞丐之中,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一霸。这个黑窑洞也就成为他自己的小天地了。他享有许多特权,所有前来住舍的乞丐流民,都得给他送点“贡礼”,然后才能不受他的责骂排斥。他还订出一些条律,不论新老乞丐必须遵守。如烧火倒屎之事,都须按规矩办事。把住宿的位置分为炕上地下,炕上又分前炕锅头,按来窑的久暂依次晋升。外地初到的乞丐必须先问好,并且须用手中的讨吃棍(打狗棍,他们叫做“马”)来表示自己是要久住,还是过路暂住。久住是倒棍平放(他们叫“卧马”),过路或暂住,是把棍竖起(他们叫“立马”)。

遇到过大年,他们照样垒火塔、贴对联,以示庆贺。有一年新年刚过,某县太爷带着随从人员在城外散步。偶然路过这窑洞门前,见乌黑的门上张贴着一副很大的红纸对联,上联是“提督军门府”,下联是“状元及弟家”。但进进出出的人却都是衣裳褴褛面容焦黑的乞丐,县太爷很觉奇怪,便问随从人员:“这是什么地方?对联上竟有这样大的口气?”随从人员回答说“这是讨吃窑洞子,讨吃头儿名叫秦姚子,是前清武状元贵州提督秦仲英的嫡系元孙。”县太爷莞尔一笑,叹息而去。

来源:神木文化艺术网

如何订阅神木新闻官方微信

轻松扫一扫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神木新闻

添加朋友——搜号码:sxsm-news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关注神木就赶紧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