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门头沟斋堂、雁翅、清水3个山区镇的12个低收入村分别进驻了一个研学小组。来研学的是门头沟区的年轻后备干部,共计40人。研学的方式很特殊——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5天的“三同”体验,梳理出各村的问题清单,并为村里脱困致富贡献良策。
“三同”真能实现吗?这些机关干部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吗?研学小组能为低收入村脱困找到新路径吗?
带着上述疑问,9月26日,记者跟随3名机关干部进驻了斋堂镇的马栏村。
鞋和脚不合适,增收脱困是难题
上午10点,驻村研学小组从门头沟城区驱车70多公里来到了马栏。负责接待的村干部在和我们简单寒暄之后,就忙着给安排住处。驻村的3名成员分别是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副镇长曹伟、门头沟区农业局农业发展科科长李迪昂,门头沟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昕。3人一同被安排到民俗户于和花的家中。
“在这儿吃住都方便。”于和花热情地把我们让到院子里,前院后院各有一套房,院子中间有个天井。这几年村里旅游火了,于大妈把4间房改成了客房,搞农家乐。我们去的那几天,正好是工作日,没什么游客,大妈收拾出其中的3间,让我们住下。
当天的中午饭,也是在于大妈家解决,家常菜摆了一桌子。“您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可别为我们忙活了。”于大妈的热情让队员们有些不安。吃罢中午饭,几个人就地在于大妈家搞起了调研,主题就是马栏村脱困卡在了哪儿。
“进村之前,我们仨都做了功课。马栏村有红色资源,有生态资源,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理说是不该受穷的。”研学小组组长曹伟说。而实际的情况是马栏村313户、564人中有69户、131人仍是低收入户,面临着增收困难,症结在哪里?
“你们不知道,我们马栏村以前也辉煌过。”坐在院子的小天井里,于大妈讲起了自己家的过往。2005年以前,矿产资源丰富的马栏村有24个煤矿,家家户户靠“煤”挣钱,挖煤的,运煤的,村里每天来来往往三四千人,那时候于大妈自己开小吃部,炸油饼、炖肉、烙烧饼,生意极其兴旺;老伴儿在矿上上班,一个月一家人净收入1万多元特别轻松。但2005年后,随着门头沟产业转型,大小煤矿关停,收入一下就断了。
于大妈的这番话,在组员们此后的调研中得到了印证:虽然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马栏村313户人家中有接待能力的农户只有7家,仅能同时接待200人左右,和马栏村一年10万人的游客接待量非常不匹配。对此,村干部也有苦衷,“现在村里住着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搞旅游想着是挺好,可要钱没钱,要劳动力没劳动力,要点子没点子,好不容易村民集资入股搞了个马栏大食堂,经济效益也不高。”
“政府不是安排了很多精准扶贫项目吗?”在9月27日和村民的座谈会上,研学小组抛出了自己的疑问。“政策是好政策,但就是‘鞋子不大合脚’”。村干部杨红英坦言,像现在扶持村里发展的林果产业,一是培育期长,见效慢;二来村里缺乏劳动力,为了维持这点果树,村集体还要雇人代管,里外里都不合适。
“杨红英反映的问题,其实是基层被帮扶和上级帮扶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实现精准帮扶……鞋和脚不合适,村里增收很难。”研学小组成员张昕在当天的驻村研学手记中写道。
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在其他低收入村,研学小组成员们也各有发现。
驻东胡林村研学小组,在村里走访了几户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发现都够办低保的条件,但因为政策宣传太过专业,农户不知道怎么办,就耽误下来;驻上清水村的研学小组,发现关矿转型后,村里虽然建起了枸杞子基地、葡萄观光采摘园,但因为缺乏技术支撑,没有管理经验,园子白白荒废,压根儿没起到带动就业增收的效果……
同吃住同劳动,体验巡林稼穑艰辛
按照这次研学活动的要求,每个研学小组都要在村里参加劳动。
9月29日上午一早,记者跟着研学小组进马栏林场当生态护林员。一同前行的还有马栏村第一书记郭强。山沟里,遮天蔽日一大片茂密的树林,一眼望不到头。
这个季节巡山,主要是防火,几个人一边往山沟里钻,一边留心四周草丛里有没有遗落的烟头。进林子不远,眼前出现一条蜿蜒的木栈道。郭强介绍,这条栈道是2014年修建的,当时是区里拨的款,全程7公里。修建木栈道,一来是巡山安全些,另外也为将来开发林场做景区打基础。
“2014年就修了栈道,为啥这林场还没开放啊?”曹伟忍不住问道。郭强指着南边山坡上成片的油松说,那半边是国有林场,这半边是马栏村的,因为产权的制约,林子没有办法进行整体的景区开发。即便是开发了,就现在的管护密度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都指着村里50岁以上大爷大妈一天两班看护了,得再加大人员、设备投入,不然大量游人涌进来,林子就毁了。”
沿着栈道一路向北,一路在茂密的植物中穿梭,路边除了有雏菊、荆条、艾草外,还有很多柱头结着圆形带刺果实的植物,“这是曼陀罗花,是药材,这沟里宝贝可多了,常见中药材就有20多种。”听了这话,在农业局产业科工作的李迪昂忙接话说,要是不能开发成景区,在林场搞野生中草药种植也不错,这个产业现在也很受关注。
“现在国家对林区管理比较严格,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都有规定,中草药种植也是不行的。”又一个点子被否了,队伍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那生态补偿呢?补偿总给的吧。”站在半山腰,俯瞰山下的郁郁葱葱的林海,曹伟再一次发问。
“一名生态林管护员一个月补贴638元,还是少了点。现在稍微有点能力的,都愿意出去打工,不愿看山,大伙儿都盼着生态补偿标准能再提高一截。”
3个多小时,走了7公里多的山路,一个个脚板底都发酸,刚开始巡山的兴奋劲儿一扫而空。一是累,但更主要是起初盘算的那些好主意,事实证明都不可行。往回走的路上,几个人和郭强讨论了半天,也没想出盘活林场资源,让村民安安心心守山护林的更好的办法。
“这些实际问题,不进村可能根本想不到。上面想不到政策就设计不到。你放心,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如实向区里反映。”曹伟最后对郭强说。
研学小组的驻村劳动,形式五花八门。除了巡山护林,还有帮农户打扫庭院的,参加村里环境整治的,帮农户刨花生、摘辣椒的,给盖房农户搬砖的,给村里的残疾户送午饭的……
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了农户和驻村干部的距离,心窝子里的话自然而然流淌出来。而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耕稼穑的不易。
梳理问题清单,寻找脱困“最后一公里”
从9月26日到9月30日,研学小组在马栏村驻扎了5天。除了入户调研,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几个人还参加了村里的议事会,慰问了村里的贫困户。“发现问题很容易,关键还是要能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曹伟对记者说。
9月30日,研学小组在走访了村里7家民俗接待户后,在于和花家开了个小会,总结这几天的驻村感受,商议小组的驻村研学问题清单怎么个梳理。
“我总结马栏村面临的,主要还是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像村域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文化周边产品匮乏,游客来去匆匆,没办法留住。”
“旅游接待能力也跟不上,7户民俗户怎么可能满足那么庞大的接待需求。”
“低收入政策与村内的实际情况也存在错位,低收入产业帮扶政策周期短,生态补贴金额低……”
3名组员共梳理出马栏村面临的10个具体问题。经过“十一”长假的反复斟酌修改,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清单报告,上交给区委组织部门。
截至昨天,12个低收入村的驻村研学问题清单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还要撰写各村的低收入调研报告,为村域下一步增收致富提出对策建议。
门头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驻村研学”活动是门头沟区首次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模式引入年轻干部培训中,目的是让年轻干部通过嗅嗅纯朴的乡风、摸摸黝黑的泥土、尝尝村民的饭菜、想想百姓的愿望,拉近与群众的感情,提高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他们也是各单位和各低收入村的桥梁,他们将信息带回去将有利于全区各单位更精准的将各类优惠政策倾斜至村里,切实帮助这些低收入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