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郡地方诸神,各式各样的函头,众多纷呈:上帝、大帝、帝君、大王、侯王、真君、元帅、真君、圣母、娘娘、元君、夫人、先生等等,其中,侯王一称呼,蛮抗哥有不同的看法。
雷郡地方诸神中,有侯王函头的神灵,不在少数。如:忠顺侯王、广佑侯王、忠佐侯王、忠佑侯王、平天侯王、感应雷麦陈侯王、南朝显翊侯王、南国威武侯王、北府通天灵惠侯王、罗大侯王、班帅金顺显翊侯王、灵山广德侯王、泰山石敢当侯王等等,可见,侯王一称呼,在民间诸神函头中很有市场。
但是,熟悉关于古代官职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三皇五帝到夏商西周,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元明清朝,从无所谓“侯王”一职。
自古以来,“侯”与“王”都是分开的。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王爵等级和地位都明显比侯爵高。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至少在官方,是没有“侯王”这个混淆的称呼的。
比如曹操当年封武平侯,后封魏王。而没有武平侯王的说法,汉朝封过的侯很多,如留侯张良、冠军侯霍去病、武乡侯诸葛亮、汉寿亭侯关羽、新亭侯进西乡侯张飞等等,都是侯,而没有侯王的说法,且汉代有异姓不封王的祖制,东汉末年的魏王曹操、吴王孙权除外。作为一个武将,封到侯就是最大的荣誉了。也从侧面证实了“李广难封”的困难。
明代陈弘绪有言:“然侯王之号,不宜复称,或侯或王,应有一误,不然或先侯而后王,传者不察而遂混举,又不然或以神之姓氏杂入于神之封爵,俱为可知。”这里就说的很清楚了。意思是说然而侯王的称呼,不应该重复,要么是侯,要么是王,应该是有一个是错的,不然就是先封侯再封王,传播的人不注意观察就搞混并举了,要么就是把神灵的姓氏杂入神灵的封号里面,都是这几个原因造成的。
雷州半岛的忠顺侯李广将军广受供奉,蛮抗哥和友人逛庙,去到很多庙宇参观,里面关于李广的神涵,有的写忠顺侯王,有的写忠顺侯,到底那个是正确的呢?在蛮抗哥看来,应该是后者。应该是忠顺侯才对。
蛮抗哥也曾到雷州雷祖祠参观看过,注意到里面的神涵写的是“阴兵忠顺侯”,这是雷州第一个供奉雷祠三殿的庙宇,是所有雷祠三殿的祖庙,而且历代都有官方修葺扩建,具有官庙的色彩,这里的神涵应该是准确的,侯就是侯,王就是王,分得一清二楚。陈文玉是昭德圣王,英山石神是广佑侯,李广太尉是忠顺侯,等级分明,一目了然。
大概就像先哲说的那样,传播的人没注意看就搞混了,这是很有可能的。如今,雷祠三殿的信仰在雷州半岛地区处处开花,但绝大多数的神涵都是写成忠顺侯王,只有少数村的神涵才按照最原始的写法“忠顺侯”,蛮抗哥深为惋惜。
但是换个角度去思考,“忠顺侯王”的称呼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是百姓约定俗成,叫顺嘴了的,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成了习惯了,也就成了自然了。所谓习惯成自然。自然也没有人去考证其中的学问和讲究了。不管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忠顺侯王还是官方等级森严的忠顺侯,本质都是李广太尉,一个称呼罢了。李广太尉守护雷州半岛的初心不变、保境安民,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变、我们对李广太尉的敬仰不变即可。
只要我们嘴上叫着忠顺侯王,心里明白是忠顺侯就可以了。就像“猫熊”叫久了就成了“熊猫”了,但是大家心理都明白,“熊猫”不是“猫”,而是“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