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蘑菇亭、贝壳亭、雕像、灯塔,还有那令人舒适的绿地、花木、碧浪、青松,那沿岛而行的幽径,逶迤多姿,山光水色——一切都表明,这里是一处可坐、可立、可远眺、可遐想的公园。小青岛公园和不远处的鲁迅公园,几乎连为一体,成为游人踏浪、踩石的旅游胜地。而小青岛成为公园的时间要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算起。

翻看旧地图,小青岛总是“在线”,只是它显得较为孤独,在前海中,独自矗立;翻看老照片,从拍摄者的镜头中,也能看到远处的小青岛,郁郁葱葱,然而,可望而不可即。除非驾驶一叶扁舟,否则根本无法靠近。

即便如此,屹立在市区前海的小青岛,还是被人们发现山岩耸秀,林木蓊郁,风姿绰约,远望此岛恰如碧螺一点,岛上高擎白色灯塔,亭亭玉立,有“凌波仙子”之美称。在青岛市档案馆,半岛记者查询到,1985年4月21日的《青岛日报》中,记载小青岛于1923年在岛上建茶亭、花圃,设木牌坊,石桌石凳,开辟道路,筑游艇码头。

不过,大多数的记载中,都显示上世纪30年代初,小青岛才被辟为“小青岛公园”。

在形成公园之前,小青岛上的一种花卉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岛上原产一种稀有的百合,1898年被一批外国植物学家发现,认为百合属植物有近百种,花呈现紫色或有紫晕,并具有浓郁香气者方为上品。而在小青岛上发现的百合,花呈黄色,间有紫色斑点,且浓香扑鼻,更为百合中不可多见之上品,遂定名为‘青岛百合’。德人曾因此而称小青岛为‘百合绿岛’。”(《小青岛》摘自《青岛胜迹集萃》)遗憾的是,如今这种百合已经难觅,要想寻找它的芳踪,需要到崂山幽谷中了。

小青岛公园开放后,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由栈桥乘舢板可至小青岛,下船处有一原木结构的拱门,岛上有一简易的饭店。”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40年代,经历了痛苦的1914年日德战争,目睹了1922年收回青岛时百姓们的雀跃,也悲伤地看到了1938年日军再一次登陆青岛,小青岛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涛声代替它无言的泪水。

上世纪40年代,小青岛有了巨大的变化,1941年,为了方便出入,日军建造防波堤坝,与陆地相接。进而为将小青岛作为军事目标,打通山体,设立鱼雷军火库。地上还建有轨道,以供军队用车输送军火。至今,岛上还存在有一段铁轨,铁轨的尽头,是鱼雷洞库展厅,不过,由于适逢关闭,铁将军把门,半岛记者没能进去参观。

1947年8月,青岛的各大报纸报道了抗日战争中,击沉的各式船只和浮船坞要予以打捞的新闻。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该岛一直未向游客开放。1987年12月31日,小青岛开始由市园林部门建设开发。1988年,小青岛公园建设竣工,正式对国内外客开放。

当时的小青岛上,种植着各式树木花草,树木以黑松为主,并栽有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春夏、秋三季开花的观赏植物,四季常青。“斑驳秀丽的山岩,葱翠欲滴的树木,捧出一座白色灯塔,如芙蓉出水、仙子凌波,远观近赏,各有奇趣,岛上还有海韵厅、神怡舫和琴岛仙女雕型”(《小青岛公园》刘善章作)1990年在岛之南端又建有一处飘台,供游人眺望海景,观浪、漫步、遐想,很是惬意!

如今,小青岛公园美丽依旧,树木葱郁,花开争艳,生机勃勃,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