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余年前的1936年,青岛市曾进行过“青岛十景”评选,当时评出的青岛十景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青岛十景”中的个别景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75年后的2001年,青岛二次评选了“青岛十景”,试图用“新十景”取代“老十景”。然而,不论文化内涵还是景致风光,相比较2001年版“青岛十景”,人们还是更钟情于1936年版的。

如今八十五年过去了,让我们随着历史老照片再次回顾重温一下,那些曾经的青岛最美景观。

飞阁回澜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栈桥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连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

栈桥作为老青岛的象征,是毫无疑问的青岛地标,成为了青岛的象征和标志。

琴屿飘灯

小青岛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亦称"琴岛"。位于青岛湾内,距岸720米,面积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与栈桥一样,同为青岛的象征。

小青岛原名青岛,德占时期称为“阿克那岛”,日占时期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上设灯塔,乍明乍暗,风雾中更觉闪灼尽致。

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岛时据为军事基地,并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1988年辟为公园,园区内盛开百花,黑松遍布,岛上建有琴女雕塑和造型别致的花廊、水榭、凉亭等,使小青岛更加妩媚动人。

穹台窥象

青岛观象台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青岛市区海拔79米的观象山巅。

1931年,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在此诞生,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穹台窥象”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观象台在观象山巅,始建于1910年,被命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青岛测侯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与“上海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

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茏,环境幽美,也许很多青岛人也不知道,其实珠峰的海拔也是由此测得,青岛的城市坐标也设在山巅。

汇滨垂钓

鲁迅公园是青岛著名的临海公园,院内景色迷人,是游人观潮、听涛、赏景、垂钓的理想地。

鲁迅公园建于1929年,是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最初以当时的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市长后,将若愚公园又进行了修建,建造了海产博物馆馆址,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直到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经青岛市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东临青岛水族馆和第一海水浴场,全长连绵2公里,占地面积约4公顷,公园内红礁、碧水、青松、幽径、亭榭逶迤多姿,形成一幅瑰丽的海滨风景图画。

东园花海

青岛的樱花之美久负盛名,早在德占青岛时期,德国殖民者已在会前(汇泉)试植樱花获得成功。日占青岛后更是大量植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之后依然增植樱花,所以青岛的樱花蔚为壮观。每年的樱花会,更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盛会。

德占青岛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引种各种植物,从日本引种两万株樱花,是国内唯一大面积栽培的纯种东洋樱花。后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一战时日本代德国统治青岛,又进一步扩种樱花,公园也更名为“会前公园”、“旭公园”。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名为“第一公园”。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9年5月又更名为“中山公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青岛中山公园三面环山,东傍太平山,南向大海,是青岛市内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素有“东园花海”之美称,同时也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群卉所萃,又不仅樱花为大观也。

会崎松月

汇泉一作“会前”,与太平角并峙海中,形如鹿角,崎上多松,最宜眺月。至于“会崎松月”这个名字,“会”作“会前”讲,就是“汇泉”的别称,“崎”是说明汇泉角的形态很像鹿角之类的角状物,“松月”就直白很多——倚松眺月,傍海听风,美不胜收。

位于汇泉角的“会崎松月”,其实是太平湾的景色,因为“会崎松月”并不是独立的,它的魅力需要太平湾东端的一个借景来烘托,从而彰显出太平湾静谧的意境。

湛山清梵

湛山寺建于湛山之阳,寺僧朝夕课诵,暮鼓晨钟,助人警醒。菩提院外,一座青砖灰塔矗立在寺东南,这是一座八角七级宝塔,塔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登塔则可以尽览青岛东部的山海风光。

湛山寺虽是我国近代兴建较晚的一座佛教寺庙,却被誉为“中国最年轻之名刹”。

宝塔与寺呼应,背山面海,水光山影,壮观秀丽,为老青岛十景之一“湛山清梵”,从而使湛山寺有“北方丛林明珠”之誉。

燕岛秋潮

燕儿岛位于浮山湾东部海岸,因海蚀现象作用,岩礁峭壁,如刀削斧劈,浪激水湍,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岸堤,巨浪滔天,煞为壮观。早期青岛十景之一的“燕岛秋潮”因此得名。

顾名思义,燕儿岛就是一个形若飞燕的小半岛,燕嘴之处,湾内湾外,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堤岸,非常壮观。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要》是这样介绍“燕岛秋潮”的:“燕儿岛环浮山所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为可观。”

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的原因,“燕岛秋潮”没有栈桥、汇泉等景点的知名度高。由于北海船厂在浮山湾的建立,这一景观受到影响,“燕岛秋潮”被人们渐渐遗忘。

登瀛梨雪

登瀛居民艺梨为业,自沙子口以东,山多植梨,花开如雪,掩映增姿。

当年郁达夫夏季来青岛,以末赏登瀛梨雪为憾。洪深早期剧作《卖梨人》亦取材于此。

登瀛村三面环山,每当仲春时节,满山的梨花飘洒在一层层梯田式的山坡上,被誉为“崂山第一村”,这里就是旧时青岛十景之一的“登瀛梨雪”。

登瀛原名登窑,1934年易名登瀛。明朝永乐初期,王、李两大宗族从外省迁居此地,初到之时遍布炭窑,遂定名“登窑”;上世纪30年代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考证出登窑曾是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登窑”为“登瀛”,意思是徐福从这里出发为秦始皇寻长生药,登上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

自古登瀛祖辈们就大面积种植梨树,春天梨花盛开,十里似雪,又有“十里梨雪”美誉。秋则果实累累,行在其中,恍如洞府桃源,游人如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崂山旅游业的兴起,大多数百年梨树被砍伐,梨农多数转行种植茶叶,“登瀛梨雪”的景观也渐渐消失。

丹秋春赏

丹山附近广辟果园,桃杏李枣葡萄林立,暮春花事,适如其名,东西二亭,遥遥相对。

丹山周围多种果树,阳春三月,桃红李白,漫山遍野,灿烂如锦,构成“丹丘春赏”名景,1936年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前人有诗赞曰:“樱花落尽逐芳尘,此际丹山浩荡春。万顷嶾脂千岭雪,艳阳烘醉白头人。”

丹山周边,以前环聚着大片的果园,各种果树繁盛其间,尤以桃花最为娇艳,同样是暮春时节,遍山花开满目粉嫩,此为“春赏”。丹山因盛产苹果远近闻名,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一行专程到丹山生产大队参观并品尝新鲜的水果。

自1936年“青岛老十景”诞生以来,数十年来她们一直被赋予着青岛景色代表的角色,然而老十景中除了前海一线几个经典景点之外,多数景致已被时光掩埋失去了往昔的光辉,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未曾所闻。为此,青岛市相关部门在2001年,依据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市文化的定位,重新筛选出青岛新十景。后期请继续关注《2001年的“青岛新十景”,你还记得吗?》

本组图文编辑参考自青岛新闻网、青岛画报、青岛档案信息网等,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添加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