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三江穿城而过的余姚,是一座精致秀美、内涵丰富的城市,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天都在增加新的活力,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我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鲁银华摄

2013年以来,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步入快车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序改造老旧小区,稳步构建新型城市交通网络,努力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在宏观层面上积极打造和谐宜居型城市,在微观层面上用心塑造阳明古镇、公共文化中心等精品城建项目,城市建设成效引人瞩目。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

城市发展增添动能

交通路网建设步伐加快。余梁公路北延曾是一条近10年的“断头路”。半年前,余梁公路北延工程(阳明西路至319省道段)终于全线贯通,彻底打通了余梁公路,拉近了余姚城区西南片区与姚西北地区的距离,缓解了梁周线特别是姚州大桥的交通拥堵情况。

倪红微 摄

近年来,我市提升改造了长安路(姚州大桥—玉立路)、宪卿第路(新建路—三官堂路)、世南西路延伸段、丰山路和子陵路(姚州大桥—新建北路)等一批道路;改造完成了四明西路开丰路路口、中山路文山路路口、新西门路北兰江路路口等多个堵点路口;实施了南兰江西路二期新建工程(开丰路至梁周线)、三江六岸提升一期工程(北兰江路西段)、振兴路(南排江路西—东环南路东)道路新建工程、四明东路(南排江路—东环南路)道路新建工程等项目,打通了一批“断头路”。一批又一批交通路网工程相继实施,我市骨干道路网建设提质增速,一般道路建设取得突破,基本建成了以框架型主次干道为骨架的路网体系;治“拥堵点”、通“断头路”,路网加密成效显著,形成路网均衡、南北畅通、东西连贯的道路交通格局,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入推进。“坐着专线从城区直达丹山赤水景区,又方便又省心,往返只要20元!”市民许女士感叹道。上月末,两条从余姚火车站出发分别开往四明山区大岚镇丹山赤水和鹿亭乡中村村的旅游专线开通试运营,许女士是第一批“尝鲜”的乘客。

图源:市交通运输局

2013年,我市实现“全域公交”,形成全方位对接的公交网络,让广大市民享受到了低票价、广联通的高品质出行服务。

进入新发展时期,市民出行需求由“走得了”转向“走得好”,对出行的便捷度、舒适度、智能化有了新需求,大站快线、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应运而生,高铁、城铁、公交、长途班车、出租车已基本实现“零距离换乘”,城乡交通网络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交通先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近年来,交通助力我市持续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布局,正在逐步形成“一市三区”的“丰”字形格局:东西方向,北部地区沿329国道将形成低塘姚北新区—泗门—临山—黄家埠城镇密集带;中部地区,一是北沿319省道(甬余余夫公路)将形成三七市—丈亭—马渚—牟山城镇密集带,二是南沿杭甬高速公路形成大隐—河姆渡—陆埠—牟山城镇密集带。南北方向,由杭州湾大通道连接线与市区及南部山区连接,将形成小曹娥—市区—梁弄—鹿亭—大岚—四明山城镇密集带。

四通八达。余姚发布特约摄影师 徐学栋 摄

城市用地进一步向北拓展。交通脉络引导城市开发向外围转移,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附近乡镇的辐射带动,实现经济联动、信息同步、发展一致、协调配套。

除了推动城市内部结构日趋完善外,交通还助力我市向外联系慈溪、杭州湾新区,宁波北部副城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支撑余姚深度接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圈。

老旧小区次第焕新

“改”出市民幸福生活

近10年来,我市相继投入5.04亿元,对97个老旧小区1231幢房屋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6万余户,树立了老旧小区改造的“余姚样板”。

姚城新貌。鲁银华摄

2013年末,我市老旧小区第二轮改造刚刚完成,投入1.22亿元,对城区50个小区(零星居住点)进行基础设施完善、房屋立面整修、配套设施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点多面广,涉及住建、发改、财政、供电等部门和属地街道,我市采取“街道负责、部门协作、居民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改造提升模式,将老旧小区改造与供电设施改造升级、城区污水收集工程等相关交叉项目有机整合、统一部署,以此降低项目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014年至2019年,我市对老旧小区实施第三轮改造,涉及房屋立面整修、道路整修、停车位改造、景观绿化提升、配套设施完善等。2016年起,雨污分流及供电入地改造同步开展,改造标准提高至每平方米200元至250元。此次改造斥资1.05亿元,改造小区25个、房屋633幢,所涉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向1.3万余户居民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民生答卷。

上菱新村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在经历11个月的改造后,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小区旧貌换新颜,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地面崭新平整、墙体粉饰一新、楼道干净整洁。小区展示窗内,张贴着一张张小区环境新旧对比照片,居民蔡阿姨指着其中两张照片连连点头:“你看,以前绿化常常被圈起来种菜,改造完成后,这些都改成了停车位,大家停车方便多了。”

上菱新村。市文明办供图

此外,上菱新村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积极推进架空层整治工作,还居民规范整洁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住了二三十年的老业主们深感欣慰。舜南社区党委书记夏伟平介绍,整治前,上菱新村的架空层有近100户出租户,由此带来的治安、消防、环境等问题特别突出,社区工作人员时常会接到因出租户占用公共用地、违规搭建引发的邻里纠纷与投诉。“改造后基本实现了架空层‘零出租’‘零违建’,社区将和小区业务会、物业等实现多方联动,努力维护‘美、净、齐’的小区环境。”

2020年起,针对城区剩余未改造过的27个老旧小区,我市编制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并有序推进实施。根据方案,此轮常规项目改造标准提高至每平方米350元,其中地上部分每平方米170元,地下部分每平方米180元。改造内容也随之全面提升,包括雨污分流改造、地面停车位改造、强弱电入地、路面“白+黑”改造等20多项内容。

目前,总投资1.75亿元的富巷北一小区、富巷北二三小区、富巷南二四小区、凤山新村9幢及梨洲街道零星居住点等5个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

上菱新村。陈则宏 摄

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我市将协调各方力量打好“组合拳”,形成更多老旧小区改造的“余姚经验”,让居民住得舒心、安全、有品质,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2013年至今,我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林立的高楼优化了城市天际线,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高品质小区拔地而起,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实现了城市有机更新,也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环境更美了,生活更方便了,住得更舒适了,我们的居住条件在不断变好!”市民谢大伯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64岁的谢大伯和老伴原先住在东旱门路以东的东朝街区块,“住了30多年,感情肯定深,但也架不住开裂、白蚁等这些老房子的通病,停车也是个难题,孩子们回家吃个饭,要在外面的公共停车位停好车再走进来。”

随着一批批新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我市区块开发整体效果逐步呈现,片区形象焕然一新。西南组团恒大御澜庭、金茂悦观庭、绿城明园、碧桂园金麟府、星光华府、绿城桂语兰庭、金地巧园、金地华璟庭等项目陆续交付使用,西南组团人居环境样板已整体成型。

鲁银华 摄

将目光移至城东南,如今,白山头周边锦山府一期、二期、三期,云瑞佳苑二期等小区的入住率越来越高,锦山府四期、新力云映凤园、北辰香麓湾等项目也即将完工交付,三江口文化休闲区初具形象。

就职于我市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新余姚人许先生去年9月入住锦山府二期,此前,他一直租住在三江口新村。“原先租的房子在五楼,没有电梯,上下楼只能靠走,现在搬进了电梯房,方便不少。”许先生对小区及周边环境特别满意,“楼下休闲健身设施、儿童乐园一应俱全,晚上陪着爱人出来散散步、锻炼锻炼,是一天中最放松最享受的时刻。”小区往西500米是梨洲街道中心幼儿园,这所2019年建成投用的公办幼儿园硬件好、师资强、离家近,许先生已经和家人商量好,明年准备送孩子到这里上幼儿园。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有房住”,更多地转向了“住得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尤其是2019年至今,房地产发展明显提速,市场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来自市住建局的数据显示,仅“十三五”期间,我市房地产投资超500亿元,商品房新批准预售面积达66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累计成交727万平方米。

翻开余姚城区版图,候青江两岸河姆渡国际花园一期、二期交付使用,德发龙山名都即将完工,丰富了候青江两岸的景色和亮点。南雷南路两侧绿地悦山府交付使用,绿地悦山府二期等项目主体基本完成,绿地科创中心、时代云图里等项目加快建设,南雷南路创新型产业集聚示范区初具规模。高铁新城周边云都会府交付使用,江月府、湖畔云庭、云城大境府、云湖尚府、云都会府二期及三期等项目主体基本完成,高铁新城中国云城产业区正成为一个新热点。鲤鱼山周边,山语江院一期及二期、新悦府、伴山美庐等项目交付使用,大大激发了我市城北片区的活力。

绿道公园“串珠成链”

公共空间亮点纷呈

绿道如虹,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

2013年以来,我市以“森林余姚”建设为目标,秉持滨江休闲型、都市风光型理念,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绿道。如城东路的慢行系统绿色廊道以及串起三江六岸的环姚江、候青江绿道,沿线绿化景观美不胜收,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健身的好去处。

“滨江水环”绿道美景。曹婷婷 摄

据统计,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绿道共计86.64公里,主要分布在姚江、最良江、候青江、中江等江河两岸,多为水利工程、道路建设附属项目。其中,今年竣工的有3条,分别为环姚江、候青江绿道,总长度6.6公里;丰山游步道,总长度4.63公里;科兴路东延工程(余姚段),总长4.5公里。

环姚江、最良江绿道示意图

公园步步成景,城市“绿肺”多多益善。2013年以来,我市新建成公园4个,分别为玉皇山公园、屯山公园、姚江公园和蛇山公园。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市公园绿地面积达597.1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3平方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已成为我市城区绿化建设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39.66%、城市绿化覆盖率44.2%,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玉皇山公园。潘一坚 摄

光影变幻,美不胜收。自2018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城区光影艺术工程,打造了以“一山、一楼、一桥”(即龙泉山、舜江楼、最良桥)为中心的景观照明亮化提升工程,完成了“三江六岸夜景光影艺术工程”约9610米的灯光改造,率先实施的最良桥光影艺术工程荣获亚洲照明设计奖。同时,我市对开丰桥、新西门桥、舜水大桥、通济桥、五洞桥、季卫桥、彩虹桥等7座大桥进行了亮化,彰显文明城市魅力及人文精神底蕴。另外,我市还实施了城市楼宇光影艺术工程,以“三横三纵”楼宇顶部景观照明为天际线,以三江六岸沿岸景观小桥、流水等为水际线,围绕重要节点的金融类大楼、商业办公大楼、机关单位大楼等楼宇建筑进行亮化美化,已初具规模。

余姚发布特约摄影师 徐学栋 摄

阳明古镇,余姚历史文化新名片。阳明古镇总投资60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529亩,计划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首期项目于2019年11月开工修缮,2020年10月沿舜江楼区域试运营,2021年5月街区整体完成修缮并全面开街。核心区由“一山二街区”组成,即龙泉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三大板块规划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试图以打造“王学圣地”“阳明故里”为目标,成为全国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承中心、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展示中心、老百姓市井生活的休闲体验中心。

图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北至工人路,南至北滨江路,西至县东街、舜江楼,东至合宝弄。修缮房屋面积约2.1万平方米,5处文保点、56处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在还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整合了余姚“老字号”、国学国艺、时尚轻餐、休闲娱乐等业态,形成富有变化的步行街区。开街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日均超1万人次,成了市民休闲游玩好去处、网红“打卡地”。2021年9月,街区成功创建宁波市首批“最靓特色街区”。

“瓶颈”制约发展

短板影响品位

余姚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发展的“瓶颈”和“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两区三城”“幸福余姚”“文明城市”等中心大局,积极呼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要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进一步齐全,城市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对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和文明城市创建现状、对照群众的愿望和自身的发展,我市在城市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对照特色城市,余姚城市发展缺少“灵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从历史和现实看,余姚是最能找到自己的“魂”。余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是有着七八千年历史的河姆渡、井头山文化,还是壮丽辉煌的红色文化,不但资源丰富,而且禀赋厚重、享誉国内外,但近几年的城市更新和改造都没有给城市找到发展之魂。“东南最名邑”也只是口碑相传,在余姚的城市发展印记并不明显。城市之魂亟需物理上的承载和城市符号的表达。一座城的人需要可感受可触摸的记忆和能留给过路人深刻印象、后人浓厚乡愁的东西。

对标先进城市,规划建设层次不高。

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和整体性不足。近年来我市发展的定位已跟不上形势,规划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不够突出,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与发展目标不稳定;城市建设总体层面的管控不足,连片项目之间、单体建设与总体建设之间缺少统筹,重要片区、大型建筑的风貌不够精致,离品质城市有一定差距。如建成区52平方公里范围内跨越式、铺开式开发,城市核心区不突显,新老建筑交叉共存、反差明显;建成区范围内有1.64万亩、1741家工业企业散落交织,存在24个城中村485万平方米建筑量,数量多且布局分散,出现了“城中心是村庄、城郊区似城市”“远看是座城,进入像农村”的现象。

城建项目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不够。城建项目统筹不够有力,规划、建设、管理衔接不够充分,部分区域规划落地性差;城市建设项目的谋划不深、前期滞后,消极等待资金、土地等保障;年度安排的城建项目缺少计划、总量偏少,有些项目系统性谋划不足、仓促上马,导致落地时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城市建设所需土地资源存在错配、低配、劣配,没有向中心城区集中,部分城建项目受土地制约严重;拆迁项目总量少且周期长,征迁完成率较低,在宁波市处于末位;“十四五”期间市级安排的新开工建设的道路仅有11条、“断头路”3条、交通堵点3个、改造四岔口3个、改造积水点22个。

城市建设的协调性和一体化不强。城市建设主体多、平台多,体制机制上造成协调难、扯皮多,国资公司的整体力量比较单薄,发挥融资、投资、建设、管理、运行“五位一体”职能不强,项目建设效率偏低;交通、市政、污水、燃气、停车、绿化、照明、景观、管线等专项规划缺乏市级层面的统一综合管理,有关规划落地难。

立足品质城市,交通市政建管滞后。

交通市政覆盖面不足。道路交通枢纽能级正在下降,对外通道能力不足,东西通道通行能力饱和,与宁波融入不足,不利于杭绍甬一体化发展,与慈溪、前湾新区缺乏快速路体系,不利于余慈一体化发展;城区呈节点拥堵态势,外环尚未建成,跨江桥梁、涉铁下穿通道规模小。路网结构有待优化,道路路幅窄、“断头路”多,城区快速路体系未形成;景观、照明、地下管线建设滞后,道路下埋的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广播通讯等地下管线配套设置不健全,导致道路经常“开膛破肚”;部分人行道设置宽度不够,影响停车位施划;城区停车位规划建设力度不足,在公园、楼盘开发时未充分挖掘地下停车资源,目前城区公共停车位仅有2万个左右,与我市30多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不匹配,供需失衡导致停车乱象多,在学校、医院等“七周边”地段,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对照文明城市,市容环境出现“瓶颈”。

街面秩序仍存痛点。由于存在大量城中村散落城区和城乡定位错落,城市面上的“脏乱差”问题突出,群众意见较大。餐饮店油烟、噪音、“六小行业”污水乱排等,长期是群众信访投诉的“重灾区”。如胜山西路、东旱门路等区域路面、建筑外立面以及公共设施上油渍、污渍多、难清洗,影响城市形象;沿街店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不到位,针对水果店、鲜花店、早餐店等跨门营业问题,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二手车市场、车辆修理店等违规占道多,农贸市场和老小区周边马路市场、流动摊贩整治难以彻底;各类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

环卫保洁水平偏低。城区道路的保洁标准跟宁波、慈溪等城市相比有差距,清扫、冲洗力度不够,如城东路、谭家岭路、梁周线等大流量路段积灰、积泥情况普遍,远远达不到“见本色”的标准,道路两侧及绿化带内垃圾清扫不及时;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保洁标准更低,中心城区25个城中村在去年纳入一体化保洁范围后平均保洁费用也仅为城区的70%,保洁时长严重不足;城中村垃圾桶摆放准确率仅13%,垃圾清运频次低,导致垃圾投放点附近普遍形成垃圾堆放点和卫生死角,垃圾房管理力度不足,垃圾混投、垃圾袋乱丢等情况明显,建筑装修垃圾乱堆放、无序清运问题依然存在。一切乱象的根源主要指向这个发达城市的“痛点”——城村共存。

聚焦城市民生,管理压力重,资源配置不到位。

粗放的城市发展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困境。目前城市管理主要以基层网格人工巡查为主,网格巡查队伍多而散,包括综合执法、智慧城管、“三改一拆”、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问题发现有重复,更有遗漏。

房屋建筑隐患较多。经初步统计,我市高层住宅小区、高层公共建筑中有101个高层存在不同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其中存在较大火灾隐患34个,一般火灾隐患67个。房屋安全质量鉴定CD级危房共有12处,目前虽已处置解危,但是部分房屋年代旧,建筑工艺砖混结构为主,部分虽作了房屋使用投保和巡查,但是标准不高,力度广度有待提高;对房屋装修管理偏弱,个别建法装修乱敲改变房屋结构,监管较弱,管理和执法之间合力不够,部分房屋外墙掉落、电梯保养等维修机制不完善。

由于城市松散型的开发更新,使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公共民生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合理,影响了幸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所有的一切都跟余姚城市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的地位不相匹配,也跟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现较大差距。

精心描绘新画卷

齐心建设“最名邑”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必须与城市所处发展地位相适应,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目标,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目标,这对余姚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姚城朝霞。余姚发布特约摄影师 徐学栋 摄

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围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知行合一、勇当先锋,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全方位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和魅力彰显,高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首位度,高质量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强化规划建设统筹。我市将锚定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部副中心的精准定位,顺应余慈同城化、前湾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入谋定“接沪、融甬、联杭、通绍”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进一步梳理优化市域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交通布局。明确我市城市发展总体方向,以龙泉山周边区域为核心,打造体现阳明文化的余姚城市客厅,以城北新城打造为切入口,依托高铁北站的交通优势,加速建设城市新地标,铺开形成新产业聚集区和创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宁波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品质新样板。加快完成全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确定城市的空间总形态、功能总布局、形象总特征,高规格编制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完成余姚市中心城区分区规划,并一以贯之执行。精心开展城北新区、黄山未来社区、东南组团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推进火车站北侧、新西门路两侧等地块城市更新规划。

强化资源统筹。2022开展并创建完成兰江人居样板城市新区风貌区,作为严管区试点,积极创建“阳明古镇”传统风貌样板区、“中国云城”城市新区样板区、“黄山社区”城市新区样板区等城市风貌样板区,力争2023年再建成1个、2024年建成2个城乡风貌样板区,逐年滚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主题特色的精品线路和特色街区。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市容秩序优化大行动,完善项目统筹、部门镇街协作、问题发现处置、城市安全运行等机制,补强规范标准、智慧建管、执法效能、人力财力、社会参与等五大短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市又一轮城市建设即将启动,余姚未来的美好蓝图即将缓缓铺开,美好活力“最名邑”将焕发出现代化的耀眼光彩。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敏 韩宇雯 沈彦汝

编辑: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