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周恩来高度评价爱国—陈诚到底在台湾干了什么?
作者:刘啸虎
陈诚因东北战场失利,被蒋介石免去参谋总长和东北行营主任本兼各职。他一离开东北,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只得在上海江湾医院开刀动了手术。此后,陈诚便在上海养病。1948年10月,陈诚去往台湾继续“养病”。就在这个时期,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连遭败绩,陈诚的“土木系”集团也不断受到重创。1948年12月,“土木系”的精华——黄维第十二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第十二兵团由十八军扩编而成,下辖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共10个师,12万人,战斗力颇强,是陈诚的一份家底。第十二兵团被歼,无疑是对陈诚和“土木系”的致命一击。随着蒋介石撤离大陆,“土木系”的势力最终土崩瓦解。
(图注:晚年陈诚与其子)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重新起用陈诚,任命他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这是蒋介石“引退”前在人事上的一个重要部署。蒋介石早已注意到了隔着海峡的台湾,并且准备把这里作为国民党军队最后的据守地。陈诚当初之所以会去台湾“养病”,也是源于蒋介石的这种安排。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开辟最后退路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陈诚。
(图注:蒋介石陈诚等人面见美国参议员)
当时台湾实施着严格的入境管制和戒严令。陈诚意识到,入境管制和戒严令虽能防范于一时,却不能根本解决台湾的社会问题。为此,陈诚就职之初就提出了“人民至上,民生第一”的施政纲领。民生第一,就是要优先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陈诚首先决定从农村入手,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问题。
早在1931年“围剿”红军时,陈诚就仔细研究过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他对苏区农民分得土地后迸发的生产热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941年,陈诚担任湖北省主席期间曾按照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实行“二五减租”。此举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缓解了地主与农民的尖锐对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二五减租”,指的是粮食收获后,优先提取百分之二十五的粮食给佃农,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由地主和佃农对半分。陈诚主政台湾后,同样推行这一制度,只不过把名称改成了“三七五减租”。事实上,“三七五减租”政策一推出便遭到了台湾地方士绅和省级参议院的公开反对。这些人大多都是台湾本省的地主。
为了顺利推行“三七五减租”,陈诚召集这些地主开会,做说服工作。陈诚向他们说明,一方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粮食产量会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陈诚计划将国营水泥、工矿、造纸、农林四大公司转为民营,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作为向地主收购土地的代价,鼓励地主投资工业。陈诚形象地比较说,农业利润只不过是数学级数,而工业利润却是几何级数。
(图注:陈诚就职后与家人的合影)
地主们最终接受了陈诚的“和平土改”方案,“三七五减租”得以顺利推行,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49年,台湾粮食总产量达到120万吨,比上年增产21万吨。“三七五减租”确实给农民特别是佃农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据彰化县大桥村的统计数据,全村200户中,140户为佃农。减租后,佃农新盖房屋者7户,休整土地者20户,购买耕地者4户,购买耕牛者40户,娶妇完婚者25户。当时,台湾农村称刚过门的新娘子为“三七五新娘”,足见“三七五减租”的巨大社会功效。
一年后,陈诚改任“行政院院长”,但仍倾注全力推进土地改革。台湾土地改革通过和平赎买的手段,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将地主的农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为台湾60年代的经济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诚所著《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文字,成为一些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参考资料。
陈诚接掌台湾时,国民党在大陆滥发金圆券,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当时的台币采取了与金圆券挂钩的政策,受其连累,台币也随之急剧贬值。与此同时,大批机关和国民党军队迁台,所有费用都由省政府垫支,造成省财政的巨大亏空,台湾银行不得不增发纸币弥补亏空,结果台币进一步贬值,整个台湾金融陷入恐慌状态。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完全打乱了台湾正常的经济秩序,陈诚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从1月到5月,经过陈诚不断地申请,国民党中央同意台湾进行币制改革。为配合币制改革,政府做出了三项承诺:
一,中央军费和公款开支允许用中央存台物资与黄金折算偿还;二,中央在台生产事业悉归台湾省政府统一管理;三,中央借80万两黄金作为改革币制基金。
(图注:陈诚在台湾)
6月15日,一切准备就绪,台湾银行发行新台币2亿元,旧台币40000元兑换新台币1元。由于准备金充足,允许自由兑换黄金和外汇,同时脱离和大陆金圆券的联系,新台币很快便取得了公众的信任,台湾的财政金融危机迎刃而解,经济秩序也迅速恢复正常。
在台湾省府任上,陈诚曾组织地方自治研究会,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本省调整地方行政区域案”、“台湾省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草案”、“台湾省县市长选举罢免规程草案”,成为日后制定台湾地方自治法规的基本依据。此外,陈诚大力推行计划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帮助学生尽快就业,同时强化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化”一方面控制了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为未来台湾的经济起飞准备了人才。
蒋介石对陈诚的所作所为也很满意,因而陈诚在台湾的政治地位始终很稳固,十几年间,击败了所有政敌,上升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1950年3月,蒋介石恢复“总统”职权,提名陈诚出任“行政院长”。1954年2月,经蒋介石提名,陈诚当选为“副总统”。1957年10月,又是蒋介石提名,陈诚在国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裁。1958年7月,经蒋介石提名,陈诚复任行政院长。此后,陈诚分别在1960年和1963年连选连任“副总统”和国民党副总裁。
(图注:左蒋介石,中陈诚)
陈诚在晚年为蒋介石立的最后一件大功,是确保蒋介石第二次顺利连任“总统”。按照“宪法”,蒋介石第一次连任“总统“毫无法理问题,但第二次连任却没有法理依据。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蒋介石不能连任,怎么办?陈诚以“副总统”身份找来各路国民党大佬和法学专家,反复研究,最后想出办法——修改《临时条款》。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的“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于是,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
这是陈诚最后一次任职了。1963年12月,陈诚因肝病恶化,请辞“行政院长”之职。次年11月,经医生诊断确定,陈诚所患为肝癌。1965年3月5日,陈诚病逝于台北,终年68岁。
(图注:陈诚手迹)
台湾当局对于陈诚的逝世,给予了特殊的哀荣。蒋介石下令,自3月6日起,全体军政机关、部队、学校、团体等,一律下半旗10日,并停止娱乐及宴会;台湾“国防部”亦下令,三军为陈诚服丧,各部队自6日晨起下半旗。官兵一律缀佩丧章,凡有礼炮之部队,于6日中午12时,鸣放丧炮19响。大批农民自发前往台北市殡仪馆为其送行。据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回忆:“送葬那天,好多从中南部来的老农民跪在地上哭,哭了不走。”直到今天,台湾农民仍然称其为“陈诚伯”。
(图注:蒋介石亲笔挽联)
蒋介石亲笔为陈诚题写了挽联: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恶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挽联的口气有几分悲凉。不过,也有明眼人从中读出了蒋介石的一点窃喜——陈诚的逝世,毕竟扫平了蒋经国接班的障碍。
(图注:晚年陈诚)
陈诚在黄埔时期起,就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私交甚好,后来虽因意识形态原因分道扬镳,但当周恩来获悉陈诚逝世的消息后,依然说了一句:“陈辞修是爱国的人。”
这或许是陈诚身后最真诚而中肯的评价了。
订阅后还有更多更好的文章观看哦!转载请注明转自“战争史”公众号!
【战争史】头条、微信、凤凰最受欢迎的历史、战争自媒体图文公号
请多多支持本公号制作的《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系列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