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前言:脱离了当时的环境,也不在决策者的位置上,我们对于长城的理解,就比较片面,比较主观了。


01.

孟姜女哭长城


现如今的长城,已经脱离了他的军事功能,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以及旅游景点。或许也正是年代久远,我们对于长城没有多少理解,更多的是觉得,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甚至拖垮了秦朝。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很早以前就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但是这个故事并不严谨,因为这是一个经过多次改编,移接到长城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鲁国的史书上。书上记载,齐国大将杞梁出兵作战,结果战死沙场。当军队返回之时,杞梁的妻子拦住国君的马,质问国君她的丈夫哪儿去了。后来故事演变成,杞梁的妻子,因为伤心丈夫战死沙场,就一直哭,哭倒了城墙。再经过后来的加工,齐国大将杞梁变成了平民范喜良,而没有名字的杞梁妻子,也有了孟姜女的名字,那段被哭倒的城墙,也变成了万里长城中的一段。


其实,从孟姜女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她出身齐国。“姜”是齐国国姓(战国之前),“孟”指家中的长子或长女。士以上的人家,经常以姓和家中排行组合,给女子命名,比如孟子、仲子,就是指宋国子姓人家的大女儿、二女儿。如此来看,孟姜女又怎会是,故事交代的秦朝时的燕地人呢?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足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修建长城时的繁重徭役,有多么痛恨。如今远离了历史的纷纷扰扰,我们后人平心静气地再去看长城的故事,会收获不一样的发现。


02.

长城的历史及作用


长城最初就是普通的长墙,可以建在北方,也可以建在与其他诸侯国交界的地方,比如齐国就在齐鲁边境,修建了长城。而修建在北方的长城,也并不是秦朝的原创。


最早的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修建了。但是大家各修各的,也没想着依靠长城,彻底防住北方游牧民族。那你说还修他干嘛?这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最强的是骑兵,而骑兵无法直接从长城越过,提高了对方南下的成本。你修了,游牧民族就去抢别的国家了。主要目的不在于防御,而在于提高对方的抢掠成本,从而以邻为壑。


接下来的历史,也不是直接就到,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了。在历史上一直有个误解,认为是秦朝以一己之力,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万里长城是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连接而来的。那时秦国的西部和北部有西戎、义渠、匈奴,赵国的北部有楼烦、林胡、匈奴,而燕国的北部有强大的东胡。三方都急需在北境修建长城,以减少驻军,将有限的军力,投入到战国争霸当中。


防守北方的压力有多大呢?即便是在长平之战,那么危急的时刻,镇守北疆的名将李牧,也没有将北方军团调往南境增援。而正是这支军队,在长平之战后,赵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保住了赵国的江山。打出了《史记》中,“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辉煌战绩。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时要防备游牧民族,战后李牧就不管北境了呢?这是因为赵军在之前,设下埋伏重创匈奴头曼单于,而且长城也基本修好了,不需要驻屯大量军队。


无独有偶。秦末之时,面对国内狼烟四起的局面,长城军团的主将王离,率领20万长城军团,南下参加了巨鹿之战。当然此战以秦军惨败告终。至此之后,秦国主要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可即便如此,长城还是在中原王朝手里。这就是长城无可替代的价值。


03.

经济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长城的军事价值,但是如果修筑、保养长城的成本过高,那这件事也是得不偿失的。下来,我们就看看,除了切切实实的防御功能之外,长城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当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防御北方的负担,就加在他一个国家身上了。可是国土面积大了之后,从各地到前线戍守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无法在指定日期内,到达渔阳前线。修建长城,能够减少在北部边境的驻军,这可不单单是因为,之前讲的防御能力加强,更是因为长城军团的机动能力大幅提升。一旦哪一处燃起烽火,其他地方的驻军,便会通过长城,这一条崇山峻岭中的高速公路,迅速支援。


而减少前线驻军,能够大大降低后方支援的成本,减少国防开支。可惜,秦国没享受到这一红利,就被预备长城戍卒陈胜、吴广,点了一把农民起义之火,远远地落在了历史巨轮的后方。


04.

塑造华夏共同体


说完了长城的军事经济价值,那我们再来看看,长城为什么要修在现在的位置。经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发现,长城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这条界线,正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在此一线修建长城,能够有效控制农业人口流出,维持国内安定。


虽说长城拦不住千军万马,该被攻破还是会被攻破。但是形单影只的农人,想要穿过长城逃到北方去,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如此雄伟巍峨的长城建在这里,便是立在人们心中的一道清晰的分界。过了这道界限,就是塞外了。可以说长城的存在,也在帮助农耕民族,塑造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有利于长城以南,形成一个共同体的共识。


张明敏在《我的中国心》中唱得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正是对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的共同情感,才让我们华夏儿女,成为不可分割的一家人。


05.

止战的方法


除此之外,修建长城也是在用经济活动,替代军事活动。修建长城是一个系统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都极为庞大,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与军事动员能力、战争潜力密切相关。


所以,每当中原王朝大力修建长城时,北方游牧民族一般都不敢主动挑衅。比如秦始皇时期,明万历朝戚继光翻修长城时期。毕竟,游牧民族也不傻,既然这边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倒不如去西边寻找机会。


这是一种用经济策略,解决军事问题的方法。符合《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


这就是长城的价值。你看,脱离了当时的环境,也不在决策者的位置上,我们对于长城的理解,就比较片面,比较主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