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溪长江入口处的长寿河街青龙岭上,有一座由三重大殿和后殿组成的古老寺庙,名叫定慧寺,取禅定智慧之意。

定慧寺坐东向西,山门门楣行楷“定慧寺”三字耀眼夺目。两旁门柱上“碧澈澄江心间佛境,水云飞渡天际慈航”的楹联,将定慧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山门连接下殿的甬道两旁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其钟楼石门镌刻着“放眼看穿今世界,回头读破古人书”的楹联,使人走进山门,便沉浸在这香雾缭绕、严肃穆静的气氛之中。

下殿为天王殿。因为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该殿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是四大天王。弥勒像的背后是韦驮菩萨,他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祖。

上殿为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在法会说法讲经佛像,左右两侧分别是药师佛、阿弥陀佛。大殿两边有形态各异,表情丰富的十八罗汉,有的双目紧锁,似正凝思;有的哈哈大笑,似要笑遍天下可笑之人,有的慈眉善目,显得极为亲切……。

大殿右侧门楣石额“古迹犹存”四字清晰可见,其门上“自第一山来殿斯,从不二门进升矣”的楹联,行书流畅,功底深厚,为目前长寿所存古迹书法之上乘。

大殿左侧观音殿的杨柳观音,面容庄严慈祥,右侧地藏殿的地藏菩萨,身披袈裟。

大雄宝殿后面是藏经楼,是定慧寺收藏重要佛教经典和寺内历代高僧著作、字画的场地,也是历代住持居住和接待达官贵人的地方。两边横殿除用僧舍、膳堂外,还设有罗祖殿,主尊为造理发工具的罗祖,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长寿县城内各理发组织分别备三畜祭品,香蜡纸烛,来定慧寺集会祀祭,称为罗祖会。

寺内有牌坊,明洪武年间重修,上悬理学大师朱熹墨迹“天风海涛”四字牌匾。乍一看不明觉厉,原来“天风海涛”四字,是形容钟声的。

明朝前期的四川布政使李敦有诗《山寺晓钟》云:

绀殿层空出,鲸音及晓来。

几惊尘梦破,一唤利途回。

月向楼西挂,日从海底回。

寥寥天地廓,万户一齐开。

明末清初李开先的长寿八景诗,把定慧晓钟列在首位:

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

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

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

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

长寿知县赵维城[字芸荪、江苏常州人,为官清廉,宣统元年(1919年)和民国元年(1912年)两度主政长寿]。曾为青龙阁写下楹联至今流传于世:“名士五百年,奇灵气脉冲龙阁;春光二三月,罨画江山接凤城”。

宋代著名文学家晁公溯,于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客居涪州(今涪陵区)时,曾游长寿定慧寺,写下了《定慧院记》一文,详细道出了定慧寺的修建缘起:“今乐温(指长寿区)有浮图寺曰定慧,其见以律自名”。“……尚鬼而淫祀……有疾则谢医却药……与柳宗元至柳州时民俗相似,当时柳宗元因修郡之大云佛寺,设浮图氏之法……以佐教化也”。乐温遂而效仿,以佛易鬼的措施以正风俗。

由此推断,定慧院应建于中唐至北宋年间。根据晁公溯《定慧院记》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佛教禅宗兴起,定慧院改为定慧寺,并令有道高僧了鉴接管定慧寺。

根据明成化年间《重庆府·长寿县》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重修定慧寺时,特别提到定慧寺有“僧会司在焉”。僧会司是掌管一县僧尼事务的官设机构,长寿定慧寺僧会司的设立时间为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灭亡后,中国佛教总会于1912年4月在上海成立,民国二年(1913年)长寿县佛教协会成立于定慧寺,由此推断至少有500多年的时间,定慧寺都是长寿佛教事务的管理中心。

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寺观》在记述长寿定慧寺时,记有“为本县习仪朝贺之所”。但这座千年古刹渐渐衰败于清未民初动乱之际的两次“庙产兴学”风潮(此是指勒令僧人还俗,用寺院产业办学的风潮)。

青龙岭片区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分为一、二期,一期项目包括定慧寺、王爷庙、江西庙、青龙阁及相关的配套设施。2016年12月20日一期项目开工,2018年12月20日完成建设。